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橋在水上,水在橋下,塬在高處把腳伸進水中,橋是人修的,水一半是黃河支流流,一半是人圍的,唯有塬是天然形成的,塬上有人家,錯落有致,抒寫著自然的田園風光,這便是一個叫考勒的鄉。

考勒,是東鄉族自治縣西北部的一個鄉。2018年前大家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2018年的時候應該全國人民都聽過這個名字,因為折達公路質量問題使考勒隧道成了當年媒體輿論的高頻詞,考勒隧道就在考勒鄉,而考勒鄉恰巧就在隧道上面的塬上。

三月初,季節已進入仲春,可西北的風景還是固守著冬天的色彩,老樹枯枝在高處突兀地指著天空,溝梁山峁裸露著黃褐色的皮膚連綿起伏,公路如大地的腸道一樣在溝壑之間蜿蜒,車子穿行其中,左邊是山,右邊還是山,過了一個彎,前面還是一個彎。

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直到一座雄偉的大壩出現時,一片廣闊的綠便映入眼簾,這就是被譽為“高原明珠”的劉家峽水庫,而我們的目的地則是水庫東南側的考勒鄉。所以,過了永靖縣城,車子沿著折達公路南行進入考勒隧道,隧道南出口處三五百米,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加勁梁懸索橋聳立眼前,橫架南北,頗顯雄偉壯觀,這就是劉家峽大橋,距離橋頭七八米右側處有一出口,拐出去是一條從半山腰斜上的水泥路,下面是碧綠萬頃的劉家峽水庫,山上便是考勒鄉。

劉家峽大橋是為跨越劉家峽水庫黃河支流而設,仰望高高聳立的橋塔,有種直指蒼穹的雄壯。橋頭設有觀景臺,站在觀景臺上,南望黃河支流,北望便是水庫,橋頭西南一條連綿狀的丘陵如蚯蚓一樣由高到低緩緩浸入清澈的水中,倒影與形成由粗到細的螺旋狀的矛頭,好像一柄長矛向前劈水飛去,前面是一片碧綠的開闊,夾在兩山之中,和藍天映照,便有了一種清澈透明的藍盈盈的美,令人心曠神怡。

車子沿著灰白堅硬的水泥路緩緩爬行而上,在半山坡的時候,低處的水是水,爬行的山也是山,但是,等上到高處的時候,山腳下的水依然是水,而高處卻不是山,是一片碩大寬闊的塬,田壟整齊,人家稠密,山還在更遠處,似乎與天相接,使這片土地充滿了神奇。

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水在低處,高處卻不是山而是塬,不過,這正是黃土高原地理地貌的特色,有水的地方有塬,有塬的地方就有人家。踏上的這片土地,正是隸屬於東鄉族自治縣的考勒鄉,這是一個叫三塬村的地方,也是鄉政府所在地。

當車子蜿蜒而上,停在塬上的時候,整個視野變得開闊起來,俯瞰坡腳下,由南向北是看不見盡頭的、宛如一塊巨大的鏡子的水面,東面是平整的開闊的耕地,西邊也就是水庫的西岸上人家錯落,真切地感受到人類依山而居、傍水而生。

再看腳下,有一塊寬大的空地,空地當中立著一塊“三塬遺址”的碑,上面寫著“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顯示“甘肅省人民政府於1993年3月29日公佈、甘肅省人民政府2015年3月2日立”的字樣,顯得突出而又厚重。

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我不知道三塬村的名稱是否與此有關,但據當地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陶片,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文化的發展序列和與齊家文化的關係有重要價值,面積約有50萬平方米,文化層後0.5—1米,暴露有房址和墓葬。可見,在這片土地,歷史上很早就有人類生存。

對於這塊土地的歷史,除了以上文字,目前還沒有過多的文獻和記載,但是,根據已出土的文物,絕對有著農耕文明的歷史故事。而且,不說歷史,就目前來看,考勒這塊土地有著吸引人的地方。

“三塬遺址”目前看來是一片空地,但它所處的位置可以說是一個一覽劉家峽水庫的觀景臺,站在“遺址”平臺上,向南、向西、向北都可以看到水庫那一片藍盈盈的水,山腳下的劉家峽大橋顯得低矮起來,而折達公路上來往的車輛更是猶如爬行的蟲子,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看山看水,在這光禿禿的春天就令人耳目一新,這要是綠意盎然的夏季,應該更是美不勝收。

於是我想,如果將這塊遺址打造成一個人文風景區,然後上面見建一個觀景臺,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遠眺近看一湖綠水,聆聽那水的喧譁或私語,感受水與山的交融與親密,應該是周邊居民不管休閒去處。

一橋一水一塬一風光

就在斜陽西落時,我們正好從那半坡的山路上緩緩而下,一輪紅日掛在西邊天地相接處,晚霞落日,將一片碧藍的水面輝映的鮮豔奪目的,夕陽紅日,在水中盪漾,渲染成一幅“夕陽無限好”的山水畫。此情此景,如果文人騷客到此,絕對會寫出千古流芳的詩歌,或揮毫潑墨,繪出晚霞餘暉的落日圖。而此時,我想塬上的那些人家,一定被這斜陽的餘暉月浸染的輝煌燦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