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截止目前,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东方文化热或者叫中国文化热在国际上又重新兴起。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对于西方文化的热度一直不减,或许有很多朋友会好奇,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呢?

进而产生更大的疑惑: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呢?

如果单从文化现象上来说,东西方文化有很多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

比如:源自雅典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中国传统文化呢?她说“物极必反”,意思是事务发展到一定极限后必然朝着其反面转化,所以“欲速则不达”,还是“中庸”最妥当,啥叫中庸呢?就是刚刚好,既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

这里顺带提一句,我发现好多人对《中庸》完全不理解,甚至是歪曲和误解,有时间咱们可以专门聊一聊,以华夏的角度读懂《中庸》。

再比如:中国讲究“以形补形”,因此在神州大地上,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青壮,最受青睐的烧烤食物就是“烤腰子”,这就是“以形补形”的实际应用。而在西方,他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个概念,因为按照的他们的理解,牛或者羊的肾脏器官和人类的肾脏器官完全不搭界嘛!

其他还有很多,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发现,东西方文化几乎处处差异,处处不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因此目前的中国人都是矛盾而纠结的,因为目前的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西式的教育,灌输的是西式的思维方式,甚至连文字和行文方式都是西式的,但偏偏他的灵魂是东方的,怎么可能不矛盾纠结?得亏是天生的平衡大师中国人,如果易地而处,换西方人处于中国目前的境地,他早就疯了。

当然,按中国目前发展的速度来看,或许用不了多久,离他们发疯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要想弄明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首先要弄明白东西方文化各自的根源和思维方式。

我们先来说华夏。

华夏文化的根基在《易》,以及由此发展的阴阳五行理论。

那《周易》到底说了什么呢?

没那么复杂他就说了四点:

1、唯物论。

《乾卦*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咸卦*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生”

2、辩证法。

不管是起初的八卦还是后来的六十四卦,都是成对出现的,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辩证法是三分法,而非两分法。有人或许说,不对,易经里讲不是万物不都是分阴分阳嘛,哪里来的“三”?是分阴分阳没错,但阴阳交融呢?那就是三。比如易经八卦也好,六十四卦也好,都是乾卦占一极、坤卦占一极,其余六十二卦(无不是乾坤的融合)占一极,而且阴阳交融的占绝大多数。因为极端都是少数,或者仅仅在理论中存在,所以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的意思就是三就是占绝大多数的万物。举例说明:比如人之“美”“丑”,美人和丑人都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处于“美”和“丑”之间的。因此中国人向来不太看重处于两端的“阴”和“阳”,而是把重点放在中间的大多数。再举例说明:天、地、人三才(材),天谓之阳,地谓之阴,天地交融而有人。人处于“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把所有重点集中在“人”的身上,而对于“天”和“地”的观察研究只占极少比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人文文化,缺少自然科学文化部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三”的部分,不能再展开了,里边包涵的内涵和外延都太大,这里仅蜻蜓点水,有时间专门撰文开聊。

3、宇宙观

提出“宇宙”生成模式,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天、地、人是宇宙中的“三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三种有生长发育能力的材料,且三材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天地人相参;也因此天、地、人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故天、地、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人居于天地之中心。所以,中国的神话故事才会有逐日、填海、移山、补天等传说。

4、占卜。

这一部分内容,本文不做讨论,因为啥?子曰:不占而已矣。

总而言之,华夏文化的根基就是在唯物的基础上,用辩证法去认识、发现和改造世界,从而造福全人类。其根基在《易》,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或者类比思维,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所以,我们才能毫无违和感的接受马克思主义。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谈完了东方,我们来谈西方。

同样的想要读懂西方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思想基础。

我们先谈一下,西方文化的渊源。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最主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文明属于环地中海商业海洋文明,位处亚、非、欧三大陆交接之地,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和碰撞,多种文明的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底蕴,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希腊时代结束后,期文明被古罗马人继承下来,成为西方文化的精神源泉。

所以,要想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古希腊文化。

一、希腊位于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半岛虽不宜农耕,却适种果木,盛产葡萄、橄榄和无花果。葡萄可酿萄萄酒,橄榄可制橄榄油,而葡萄酒和橄榄油绝大部分用来出口。通过商品交换来取得粮食,是希腊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希腊独特的位置也为这一方式提供绝佳的温床。我们观察古希腊的地图就可以发现,他位处欧洲,但紧邻亚洲和非洲,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环地中海商业文明,她从一开始就依外向型经济为生,以商品交换为主,文化上就显现出融合、交流、商业等显著特征。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二、古希腊文化因为多种族交流的需要,在语言文字上形成字母文字,天生带有强烈的逻辑特点。有可能在希腊早期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甚至更早期的文明使用的也是象形文字,但我们知道每个民族对于物品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文字的形状就会千差万别,为了交流的需要就必须统一起来,这样用注音来定义文字就成了最佳选择,但注音容易造成歧义,为了避免歧义必须给注音进行逻辑上的定义,因此含有逻辑性的字母文字就应运而生。比如:古希腊的太阳一词,即为“太阳神的居所”。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故此希腊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逻辑”性。而与其相对的华夏文明,因其基础为《易》的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合一思想,加之使用象形文字,天然不具备逻辑,所以在西方真理只有一个,而在中国却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二、古希腊海洋商业文明的高度发展,造成人群相对富裕,能够使其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进行文化和智慧上的思考,这一部分人在希腊叫“智者”。这些伟大的智者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智慧探索,用逻辑和数学为手段工具,痴迷于哲学游戏,进而诞生了科学。在华夏由于缺乏逻辑基础,始终与科学无缘,虽然我们也有高度发达的手工艺和工农业但始终在技术领域打转,而未能进行突破,唯一的一次交流转型机会也因为满清入关而失败。

三、古希腊文明因为属于手工业品交换为主的海洋商业文明,都是以个体进行生产劳作,必然要求个体的权益得到保护,因个人权益保护进而产生集体的力量,这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上必然产生“民主”、“议会”、“共和”等政治理念。而中华属于农耕文明,早期农业必然要求多人协作完成,集体劳作的价值明显大于个体劳作,因此中国就更强调压抑个人服从集体,产生“集体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中央集权制度。

总之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古希腊文明,在唯心的基础上,用哲学建立认识和思考模型,然后运用逻辑及其产生的数学、几何学等工具去认识和发现世界,进而诞生了科学。其根基在哲学,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终极目标是认识并征服世界。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能够明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东西方文化因各自的根基不同,其最大的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是类比思维模式或者辩证思维模式,而西方是逻辑思维模式或者哲学思维模式。

弄明白了二者的不同,紧接着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孰优孰劣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确实缺乏哲学和科学的精神基因。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易》,即阴阳五行理论。基本属于辩证思维模式或者类比思维模式,意思就是凡事都分阴分阳,都可进行归类,凡是辩证思维模式就不会有对错之分,也就没有“真理”,更没有对“真理”的探究与思考。而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古希腊哲学,它属于逻辑思维模式,只有逻辑思维模式才能产生和发展科学。而目前是科学的时代,我们拿科学的眼光,用逻辑的思维模式去推定或者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怎么看怎么错,这如同你拿《圣经》教义去批判《佛经》,如果能对那就见了鬼了。

但这世界上只有科学是正确的吗?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处理社会活动的唯一标准吗?恐怕这种说法本身就很不“科学”吧?况且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它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否定,《时间简史》是对相对论的否定,因为逻辑是从已知来建立模型推导出未知,人类的“已知”永远受限,况且你如何保证你的“已知”就一定正确,就一定是“真理”呢?

比如说:我站在云贵的大山里向外观察,看到眼前是一座山,后边还是一座山,再往后还是山,那按照逻辑思维去推定,这世界到处都是山,就是山的世界。这个例子就说明第一人的感知受客观条件限制,第二人类的已知相对于宇宙的无限总是狭隘的有限,由有限推定无限,即便你设置的模型再合理,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确实缺乏科学的精神和基因,这是事实,也是我们的文化缺陷,无可讳言。但请问世界上有全能的民族吗?所谓的文化交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嘛,否则还交流什么?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对于好的东西我们向来都是积极的“拿来主义”,从无一点的封闭和保守,而且历史上我们曾经有一次尝试全面接受科学思维,完成近代化的过程,这就是明末,或者叫晚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明末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或者耶稣会传教士,也可以搜一下商传教授的《谁误读了晚明史》都会得到全面的答案,我这里限于篇幅,不能展开。但可惜的是中国这次化蛹成蝶的过程被蛮族入侵打断了。

作为结尾,我还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主义来进行总结,文明不存在优劣,任何一种文明都有高峰和低谷,任何一种文明也都需要在交流中不断的成熟和完善,即所谓的苟日新,日日新。

但是,东西方文明因为其固有的特点,东方学习西方容易,西方学习东方却很难。西方文明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穷途末路必将是其最终归宿,而东方文明必会在一次次的轮回中周而复始,阴阳再生。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优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