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對於“守身如玉”這個詞,我想大家必定是耳聞能詳。“守身如玉”,常用來形容女子懂得潔身自好。那麼守身為什麼一定要如玉呢?而不是其他寶石呢?

一、“守身如玉”的說法從何而來?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漢語詞典中對“守身如玉”的解釋是:保持貞操,像玉一樣潔白無瑕,常用來形容女子懂得潔身自好。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其實“守身如玉”這個詞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離婁上》中這樣寫道:“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這是守身如玉的出處,意思是一個遵守節操的女孩如玉一樣白潔無暇。有恰到好處的透光度,這種半透不透的含蓄正好符合了中國人內斂的特質,深得國人的喜愛。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古人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意思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稱之為玉。玉在人手心,人在玉心裡,玉戴久了,成色會越來越油亮,越來越滋潤。

玉是人人敬仰,人人喜愛,是因為“集天地之精靈氣,凝日月之光輝,孕萬物之丰采”的自然界之精英。可見古人把玉看得和自己的貞操一樣重要,所以,古人才會說“守身如玉”。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佩戴她有安全的感覺,可以驅災避邪,古人視玉為神物,是因為玉有靈性,其精光內蘊、純淨潔白、表裡如一、圓融無礙,一直是人類所共修的美德。

自古以來,儒家文化便遵守“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等傳統觀念。而孟子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當他提出守護貞操的重要性時,人們自然會想到用“玉”來做比喻。

二、古代如何判斷女子是否守身如玉?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在古代,未出閣的女子必須要守身如玉,既是避免給自己的人生蒙上陰影汙點,為自己一生的幸福跟名譽,也是避免給家族帶去恥辱。歷朝歷代數千年,無論是普通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還是達官貴人家的千金,都必須要守著貞操觀念。

大多數女孩子在未出嫁前,連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都沒有見過,就被重重蓋上了頭蓋嫁給他人,甚至有不少地位頗高的門戶為了保證自家女兒一身清白,還會專門的驗身方法,以確保女子婚前守身如玉。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其實大多數女子在出嫁之前,都會有專門的婦人來驗明女子正身,通俗來講就是來檢查一下這個女子是否是處子之身。如果這女子在婚嫁之前就不是處子之身了,嫁入夫家之後就很容易被夫家的人看輕,甚至連孃家都覺得臉上無光。

而且古人為了約束閨閣女子的行為,分辨出閨閣女子是否守身如玉,運用他們高超的智慧,想出了一個絕妙法子。古人們會在少女們白藕般的手臂上點上一顆鮮豔的紅痣,這顆紅痣的存在與否,便可判斷未出閣少女是否守身如玉。

古人為什麼要說“守身如玉”,而不說“守身如金”呢

根據晉朝《博物志》的記載:用硃砂餵養壁虎,壁虎全身會變成赤紅色,等到壁虎吃完七斤硃砂後,將壁虎搗爛,把汁液塗在少女的手臂上,不管是用布擦拭還是用水清洗,都不會輕易褪色,只有在新婚洞房夜之後,紅痣才會消退。

這顆紅痣有一個稱號,叫作“守宮砂”,可以判斷女子是否守身如玉,到宋朝時隨著理學的興起得到推廣。雖說這守宮砂的緣由到現今還是個傳說,但聽說古人點上這守宮砂之後,如若沒有進行男女之事,女子身上這宮砂就不會消失。

那這歷史上的“守宮砂”真的能夠判斷閨閣女子守身如玉嗎?根據現代科學的考證,朱宮在繁殖期間,全身充滿雌性激素,當它和雄激素相遇時,便會中和消失,所以用它來判斷女子是否守身如玉,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雖不知這方法真假,但的確讓人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