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影響,今年地球均溫會不會比往年都低,為何?

仗劍勇行


由於新冠肺炎影響,今年地球均溫會不會比往年都低?

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都處於停滯或者減量生產的狀態,各種能源的需求也出現了一定程度地縮減,隨之而來的汙染物排放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處於一個低位的水平。那麼,我們是否能夠根據目前的形勢,推測出今年全球的平均溫度要比往年低呢?

全球平均氣溫的整體變化及原因

影響全球平均氣溫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在於地球表面及大氣層接收到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如果從較長的時間尺度上來看,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呈現明顯的週期性變化規律,即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會出現大冰期,在大冰期的間隔之內會有若干個溫暖期以及小冰期。雖然具體成因目前科學界還有一定的爭論,但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太陽系在銀河系運行過程中處於不同位置的週期性所決定的。

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主旋臂的棒旋星系,而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條懸臂-獵戶旋臂上,圍繞銀河系運行一週需要漫長的2.23億年。而在運行過程中,太陽系對於獵戶旋臂的相對位置並非一成不變。當運行到星體密度比較大的區域時,太陽所受到其它星體引力的影響作用就會變大,從而對太陽系行星向心力產生一定影響,太陽輻射強度有所降低,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變大,而且變多的宇宙空間中的星際物質,一定程度上會加強對太陽輻射的阻擋和吸收,從而使得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變小,地球就會進入冰期。

與之相反,當太陽運行到星體密度比較稀疏的區域時,太陽本身的輻射能力就會增強,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縮短,星際物質阻擋和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也變弱,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就會增加,地球就會緩慢進入升溫模式。

從大量的地質和天文觀測數據顯示,地球從一個大冰期進入到另一個大冰期的時間,大約為2-3億年,這與太陽系圍繞銀河系運行一週的時間基本吻合。有歷史記載的大冰期,我們可以查到三次,即震旦紀大冰期、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其中第四紀大冰期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也是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大冰期,一大批生物滅絕,只保留下來那些適應能力極強的生物物種。

全球變暖與全球氣溫的週期性變化不矛盾

現在關於全球氣溫的週期性變化,以及全球變暖的現象,都有足夠的數據和資料作支撐,而關於二者的正確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其實,我認為,二者並沒有根本上的矛盾,全球氣溫的週期性變化是大時間尺度上的氣候效應,是由天體運行的規律所致;而全球變暖則是在較小的時間尺度下,在一個全球氣溫變化週期之內,由於空氣組成物質的改變,引發地球紅外長波輻射被大氣層吸收比率增加的結果。

拿近100年來的觀測數據,以及與更長曆史的其它冰期間的氣溫推測數據對比來進行分析。從橫向上來看,在現在所處的同一間冰期之內,特別是近100年來全球氣溫的增長幅度特別明顯,地球整體上氣溫增長了1攝氏度,而且兩極和高山地區增溫幅度有的地區甚至達到了2-3攝氏度。從縱向上來看,如果將近100年的氣溫變化與其它冰期之間相對應的年份來比較,這種氣溫增加的幅度也比較明顯,總體上要比其它時段高出30-50%。

因此,我們推測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全球氣溫的週期性變化是地球溫度調節的大趨勢和大範圍,而全球變暖是一個週期之內氣溫異常上浮波動的具體體現,更多的是一種人為作用佔主導因素的外在驅動力和催化劑。

影響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目前共確定了6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這些氣體在微觀粒子的化學性質層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擁有偶極矩的紅外活性分子,具有較強的吸收紅外線和保存紅外熱能的能力。另外,水蒸氣和臭氧也屬於這類的分子,但是由於其在空氣中的時空分佈的變化規律性非常不強,也很難進行減排控制,因此沒有被列入全球溫室氣體清單。

如果從引發溫室效應的能力上看,二氧化碳雖然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是與等量的其它溫室氣體相比,其增溫效應能力卻是最低的。其它氣體的增溫能力,分別是這樣的: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氧化亞氮是二氧化碳的270倍,氫氟化物是二氧化碳的140-11000倍,全氟化碳是二氧化碳的6500-9000倍,六氟化硫是二氧化碳的24000倍。

這些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是大氣層中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不過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到2019年時創紀錄達到了415ppm,每年向大氣新排放量達到上百億噸,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比100年前增加了至少40%。而其它溫室氣體的出現,更是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加快對空氣中排放大氣汙染物的直接結果,這些氣體原本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或者含量極其微小,目前也成為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貢獻力量。

人類活動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主要來源渠道有:

  • 工業生產、燃煤發電、機動車行駛等過程中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

  • 森林、草原中擁有固碳能力的植被,因人類加劇開發而面積銳減、或者功能退化;

  • 礦物及天然氣等開採過程中的釋放,主要是甲烷,以及隨著全球變暖致命大量冰川融化帶來甲烷釋放帶來的惡性循環;

  • 工業生產中一些化學原料合成時的產生物,被釋放到環境中,主要是氫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含氟化合物。

疫情之後全球平均氣溫能否降低

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全球很多地區的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無論是從能源消耗的水平,還是人類活動空間的範圍來看,都要比疫情發生之前明顯降低,那麼直接的結果就是溫室氣體的新產生量要比原來有所降低,但這並不等同於今年的平均氣溫 會發生明顯的降低,主要原因有:

一是溫室氣體減少的新增排放量,與全球大氣層中原有的溫室氣體總量相比非常微小。可以初步估算一下,全球能源即使減少使用5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佔到大氣層中原有二氧化碳總量的比例,不到千萬分之一。

二是溫室氣體產生的增溫效應,是一個逐步積累和釋放效力的過程。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溫室氣體總量增長的持續醞釀,才會推動全球平均氣溫整體上升這個趨勢。

三是增溫效應的產生,不會因氣體輸入量的減少而發生明顯波動。因為大氣層中的這些溫室氣體,如果沒有新增輸入的情況下,除了二氧化碳在綠色植物的作用下會保護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其它的溫室氣體的存在時間少則幾年、多則上百年,其溫室效應是持續進行的。

四是溫室效應具有緩衝和累積效應。雖然目前排放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新增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但並不代表沒有輸入環境系統,如果減去溫室氣體的自然消耗,其輸入總量仍然在持續增加,溫室效應的緩衝和累積效應仍然沒有發生改變。

總結一下

新冠疫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是今年帶給世界各國的一個慘痛自然災難。因疫情的影響,雖然全球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短期內呈現下降趨勢,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有明顯降低,但從全球變暖的增溫效應及氣體數量變化的情況來看,對全球氣溫降低的作用是微乎其微。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疫情的發生,在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索取和利用程度降低的同時,很多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改善趨勢,這將對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調整發展和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題主想的有點多了,受疫情影響,人類工業生產及日常生活製造的溫室氣體短期內肯定會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全球變暖的趨勢。但是全球變暖是一個複雜的波動中上升的趨勢,很難說某一年就一定會比之前幾年更暖或者更冷。

近百年以來全球升明顯

近百年以來,全球氣溫呈現波動中不斷上升的趨勢。據測算,20世紀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約0.6℃。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凍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凍開始時間晚約10天。

(圖:近百年全球平均氣溫變化)

全球變暖的原因仍存爭議

目前,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然而,也有研究顯示,地球溫度本來就是一個週期性變暖和變冷的循環過程,近百年來的全球變暖也有可能是自然週期變化的結果,或許與人類活動沒有必然聯繫。有研究顯示,大約300年前,全球也曾出現暖期,當時的氣溫已經接近現在的全球氣溫。而大約4萬年前,當時的氣溫甚至超過現在全球的平均氣溫。

疫情影響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是暫時的

回到題主提出的問題,短期內,受疫情影響全球碳排放肯定會下降,但是這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未來疫情逐漸被控制,全球還會有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會出現補償性的工業增產,溫室氣體排放也會增加。因此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將會有限,對今年全球的平均氣溫的影響也會有限!

(總結:1、全球氣溫本來存在一定的波動性,很難判斷哪一年氣溫高;2、全球變暖的原因仍存爭議,也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只是週期性的自然規律;3、疫情影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限,對全球氣溫影響有限。)


不入流的大劉


今年氣溫不會比往年低,相反會比往年更高。但是跟新冠肺炎沒有關係,可以說疫情幾乎不會對今年氣溫造成影響。

今年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全球多地區氣溫上升

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2020年多個國家地區夏天可能會比往年更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2019年3月19日發佈預測結果稱,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2月以後赤道西太平洋有較強西風爆發並東傳,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溫異常有所增強,次表層大部為暖水控制,且強度有所增強,上層海洋熱含量近期快速增長,近期大氣環流與海溫呈現出典型厄爾尼諾的海氣耦合形態。綜合分析熱帶太平洋大氣、海洋特徵及數值模式結果,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在今年春夏季繼續發展,持續到冬季的可能性大,將發展成為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最初是指南美洲秘魯西側沿海太平洋海域的異常升溫現象,該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通常較低,而有些年份在聖誕節前後會出現異常的水溫盛行現象,導致海洋魚類的大量死亡,所以命名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

根據之前的描述,厄爾尼諾是指本來的冷海水,異常變為暖海水,所以是一種反向的變化,表現在氣候方面也多表現為反向特徵,具體規律可以總結為“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雨不雨、該旱不旱”。成因,東南信風減弱。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範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湧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此外,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極端性天氣現象被稱為“拉尼娜”(聖女)現象,通常表現為“該怎麼樣而更加怎麼樣”,表現為氣候加劇現象,比如“冷冬”現象。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通常交替出現,2019年有可能迎來厄爾尼諾現象,對於我國來說,通常會出現夏季風較弱,雨帶多停留在南方地區,我國的長江流域降水量可能會多於往年,有流域性洪水的風險。

近一百多年人類工業生產生活排放高溫,形成了熱汙染,而這些熱能量又不能到宇宙旅遊,在大氣層以下積蓄,熱能量加碳排放破壞大氣臭氧層,並且下壓直接汙染地球,使地球南北極冰溶化,在溶化同時帶來低溫,南北極冷能量被熱能量蠶食,與此同時人類排放高溫熱能量通過大氣環流直接與海洋水中和加熱,惡性循環由此產生,所產生的極端天氣也是不足為奇。由此來說應對氣候變化和尋求可持續發展,是地球人的共同責任和挑戰,當然了降溫是當務之急,需地球人關注,節能減排降溫是地球人必須做的功課!


遠古印跡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會,我們從溫室效應來探討下。

目前全球變暖是大趨勢,目前一致認為全球變暖與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砍伐森林並焚燒至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多,形成溫室效應所致。

全球變暖會使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從而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目前鼓勵綠色出行,減少自駕車,多走路、騎車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二氧化碳等排放,減弱溫室效應。

新冠疫情的發生,極大的降低了出行頻率和次數,從航班、火車、公共交通及路上車輛的數量就可以看出,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很好的降低作用,相信對降低全球氣溫有很好的幫助。





自然與資源與災害


歡迎你們的要請,我科學的回答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人類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應該與全球氣候變暖多少有一點連繫。全球氣候變曖把很多冰封的病毒,解封了散發到空氣中。使地球的動物通過呼吸到肺部,使動物來致不急的去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