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曾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而顺着这根“青藤”,我们能够探寻到许多明清之际不羁人物的身影。

除了郑板桥,还有那个让人搞不清到底是八个人还是一个人的八大山人、贵为皇室血统却出家为僧的大涤子(石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画作青史留名,但人生却一塌糊涂。

这群怪才却有个共同的师傅——徐渭,自号青藤道人。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明 徐渭 渔妇图轴 纸本墨笔 26cm×116cm 上海博物馆藏

世人所熟知的不止是徐渭的画,还有他那悲剧式的一生。徐渭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戏剧式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上天给了他旷世的天赋与才华,却又十分吝啬给他更多的安宁与幸福。他八岁能文,有神童之誉,却八次应试不中;他胸有大志,自视高远,无奈宦海浮沉,以至精神失常,九死九生,杀妻堕狱,出狱后生活清苦,售书贩画,却知者了了,于贫病中终老一生。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明 徐渭 杂花图卷 纸本墨笔 1049cm×37cm 南京博物院藏

坎坷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狂放肆意的性格,也形成了他写意奇峭的画风。从此次展出的徐渭《杂花图》便可一览其绘画风格,画家以水墨画出一系列的花果、芭蕉及树木,其中有些以局部特写而充溢了整个画面,整幅作品以牡丹起卷,之后跟着是其他徐渭所喜爱的题材——石榴、莲花、阔叶树、菊花以及甜瓜的藤蔓与叶片。

这幅手卷在描绘葡萄藤的一大段落时,达到了高潮,画家以半干的笔,用书法中的“飞白”画了两枝不整齐的长藤蔓,蜿蜒越过布满浓荫的画面,而浓荫正是以浓烈的大块墨迹铺陈其上的。手卷中的葡萄藤段落里,徐渭以笔在纸上所作的愤怒戳剌,笔墨纵横驰骋,墨色淋漓,以浓破淡,苍润相间,显露了画家几近亢奋错乱的心灵状态。正如高居翰所讲的,画家(徐渭)把创作当作是排除心中苦恼的渠道,因此绘画对他而言,乃是治疗而非病兆的象征。观者凝神重览画中所记录的律动,心中所得到的反应,应是解放而非不快之感。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明 陈淳 罨画山图卷(局部)纸本墨笔 498.5cm×55cm 1544年 天津博物馆藏

相较癫狂的“青藤”徐渭,“白阳”陈淳的一生则是随心随性,笔下的艺术也是流淌自由。他出生于官僚世家,衣食无忧,畏于仕进而优游林泉、流连诗酒;他是文徵明嫡传弟子,却不拘于师法另辟蹊径与文氏画风“礼貌”地保持着距离,若即若离,游离于吴门主体画风的约束之外,“另类”地延续着吴门画派,在花鸟画方面的声誉甚至超过老师。陈淳的作品自成风格,喜用淡墨,开创了由小写意向大写意转变的画风,他的笔法在后期逐渐由整饬转向率略,运笔在柔婉中又不失方劲,呈现清刚劲爽之气,摆脱了文征明的秀婉和沈周的浑朴。此次展出的《罨画山图》创作于其生命最后一年的9月,在近7米的长卷上,陈道复用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的云山画法,以迅疾畅快的运笔,淋漓恣肆的水墨,将江南秋山之烟雨空蒙、变幻莫测的景象融化在笔端纸上,该作尽显其“疏斜历乱,淡墨欹豪”风格。

中国画研究|“青藤白阳”,为何四百年成为绝唱?


明 陈淳 石壁云生图 扇页 水墨金笺 51.5×24.5 1528年 上海博物馆藏

陈淳、徐渭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中国花鸟画、甚至是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于是后人合誉其为“青藤白阳”,成了传诵四百余年的佳话绝唱。自明代中后期直至今日,中国写意花鸟画始终沿着他们的足迹发展前行。“青藤白阳”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多,一向被视为民族瑰宝,艺术经典。此次特展让观者不仅可以直面书画珍品并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傲气傲骨和忧国忧民,还能让其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