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是誰發明的?為什麼有的漢字無法看出本義呢?

偉大的時代


文字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只是口口相傳,人類社會各類重要信息得以傳於異地、流傳後世,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

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成熟文字,是產生於商朝晚期的甲骨文,距今約3600多年,甲骨文是青銅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一、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

許慎《說文解字序》記載“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據此,不少人認為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了漢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個人認為,漢字並非一人所造,而是千百個勞動者在生活實踐中,根據對自身及自然萬物的觀察,結合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個一個創造出來的。

漢字也不是一下子造出來的,從無到有,從出現到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再到成熟,恐怕有千百年之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所謂倉頡造字,其實應該理解為倉頡把之前已經出現的文字,進行了系統整理,使之更加規範。

二、為什麼有的漢字無法看出本義了?

所謂漢字的本義即指的是造字之時的意思,有的漢字無法看出本義,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字體演變。漢字由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楷書、行書、草書,字體不斷演變。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階段,大部分是都能看出本意的。到楷書、行書、草書階段就不一定了!

2.字形簡化。建國後,為了普及教育,我們不再使用繁體字,同時對字體進行了簡化。字形簡化之後,有些字的本意就不容易看出來了。

3.字義轉變。有些字,在使用過程中,字義發生了改變,本義不再使用了,而是用來表示別的意思了。這類字也比較難看出本義。


白衣布丁


其實文字無非是象形、指示、會意,有些字演變流傳時間已久,後人自己也不清楚來源,變成難以索解,不過肯定不會完全沒意義的。這種考據的功夫,要慢慢磨。

至於睡誰發明的問題,雖然傳說是倉頡,但我不會相信是個人行為,倉頡應該只是一個代表名稱而已,古代傳說很多這種情況,黃帝之類也不是一個人,我不信什麼黃帝陵這種古蹟。


TonyDeng


一般指的是倉頡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由於那個時期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但是,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漢字最開始是由象形文字演變的,比如說:日,山,龜等等。

後來逐漸演變成既能表音又能表意,就像“麵”字,左邊是麥,意為麥子,右邊讀mian,三聲,表音。

建國初期,由於繁體字筆畫還多,不利於推廣,和民間使用,所以才實行簡化字的。




小野秘聞


首先,第一個問題:誰發明的?

這個時間久遠,已無從考證。人類早期是沒有文字的,古人曾使用過“結繩記事”。他們用長短不同,顏色有別的細繩,根據需要,再間隔不等的距離,打上不同形式的結,然後再依次栓在一根較粗的主繩上。記載的大到歷史事件,小到口角紛爭的事情。

  還有的人曾經使用過“物語”。就是用一件具體事物表達一種固定的含義。比如:有的用司哈(小柿子葉)表示“我很苦悶”,有的用火表示“我要找你”。

  歷史傳說是倉頡創造了文字。倉頡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鳥的足跡,它們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變化,而且每個線條都那麼均勻,那麼優美。於是他模仿鳥的足跡創造了字的筆畫。這是造字的開始。後來,他又根據龜紋、蟲蛇、黍稷、山川、草木等的形狀或動態,創造了文字。

不過,這也只是傳說。現存可考證的人類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認為漢字應該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是群體智慧!

第二個問題:有的漢字看不出本義?

有很多漢字演化到今天,已完全失去了本義(造字當初的字義),如:舊, 本義:鳥名(鴟舊)。尼 ,本義:相近、親近。申 ,本義:電。

這些字在現代字(辭)典中,都沒有本義的解釋字條了。被簡化了的字形,人們是很難聯想到造字當初的本意了。




琪琳寶貝


中國漢字傳說是倉頡發明的。大部分人認為最早的文體是甲骨文。

我只是普通文字愛好者,猜想倉頡可能是個文字整理者,把各部落符號集中上來整理。各部落文字又如何發明的?不得而知,無證據的,估計伏羲時代文字符號已豐富了。那時候書畫同源,尚未分化出動詞。一個字可能是一幅畫,對應著一個故事或一首歌。廣西壯族有一幅這類的圖可佐證。

2以前人們認為甲骨文是最早字體,因為有考古證明。現在我謹慎提出甲骨文之前有陶文存在的觀點,因為二里頭的考古證明這一觀點。只是個人喜好文字而已,實際上一點效益也沒有,不如放棄這一愛好。揣摩文字容易引起頭暈和失眠。

3至於有的字看不出本意,可能因為文字多次改革,切斷了內部邏輯聯繫,漢字的發展過程是碎片式的積累過程,沒有大系統設計的。倉頡作系統設計,有鬼神哭泣,說明這種工作很累腦子的。

4向歷史探尋是一門學問,但個人認為向未來看或許更實用。今天有許多大咖對漢字歷史研究極深,我是不敢跟他們辯的。我最想通過平臺發表另類文字的手稿與大家交流,這裡麵包含著獨到的方法論。當然,我是自私的,要求版權,盼著能賣出去。


機單軌珠海


漢字

盤古天地有遺蹟,

甲骨刀刻字倉頡。

熠熠生輝方塊狀,

尚待考究長河流。

千年演變古文明,

五體追朔最奇麗。

榮耀中華大家庭,

歸功社稷史載體。











走必循牆


中國開化中,倉頡造字居功至偉。

在茫茫人海中,各地像形文字初見端倪。部落大頭領軒轅帝對倉頡說,必須把文形規劃化,只有各部落都認可劃一,才能更好地發展。

從此倉頡將各部落像形文收集起來,加以簡便丶方正,然後才徵求意見,集思廣益。不久就有了最初的像形文字,軒轅帝認定"倉字"。一直到大漢王朝,遂稱為漢字。

倉頡是中華字母,是中華文化的開山鼻祖,我們世世代代要敬仰!


夏雨風


歷史學家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一致認為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其實人類在倉頡發之前就已經在使用漢字 ,可能相對沒有那麼規範化。倉頡把使用的文字加以規範並創作了一些文字。因為有文史記錄可查詢,所以歷史學家就認為是倉頡造字。在《說文解字》當中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門別類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從甲骨文一路走到繁體字到現在的簡化字,這些字在現代詞典中都沒有本意的解釋字條了,當然現在被簡化了的字形,人們很難聯想到造自當初的本意了。



濤哥8


我認為肯定不是夏朝的倉頡!而是更早的和之後的廣大中國民眾。他只是一個收集整理者。有一定貢獻而已!


耕夫楚子


倉頡造字,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種,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

要講明白太費勁,建議你讀一讀現代漢語一書,裡面講了好多,再讀說文解字就搞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