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是什么?

哈阿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意: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也不能把它烧尽,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焕发生机。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作于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因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被称为"赋得体"。

赏析:

诗词首句“离离原上草”,第一句起到点题作用,与题目“古原草”相紧扣。第二句以一年为时间轴,宏观上大跨度写出古原草的一枯一荣,写出了野草春生秋枯,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第三、四句在野火下,春风吹后,野草的枯与荣,更进一步写出了第二句的一枯一荣。同时也写出了野草坚韧的品格,即使被野火焚烧,在春风的滋润下它依旧能够焕发生机,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野草顽强的品质。第五、六句中的“侵”“接”,写出了野草的繁茂旺盛,“古道”“荒城”又为下句送别友人打下了铺垫,自然而然由野草过渡到送别。最后两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全诗看,诗人从一颗小小的野草,写它的一枯一荣,到春风下的勃勃生机,到芬芳扑鼻,到满眼晴翠,并自然过渡到惜别情,真是小视角大情怀,选题角度新颖独特。


知否知否666


精彩在路上f 精彩回答,欢迎采纳!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精彩在路上f


感谢提问,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16岁的成名作。

这个题目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赋得/古原草送别。

前一部分:赋得。

“赋得”是一种规定格式,当写诗的时候别人限定了题目或者是科举考试作答的时候,必须在题目上加上“赋得”二字,后来人们也把这种问题叫做“赋得体”。

而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他16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写的诗,是一首应考的练习作品。也就相当于做了往年的高考卷,所以加了“赋得”而字。

▲白居易的成名作——离离原上草。


顺便一说,唐朝科举比较奇怪,考卷不掩盖考生的名字,也就是说每个阅卷老师都可以考到考生的信息。所以,阅卷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跟最终的成绩有很大的关系,考生为了提升知名度,前两三个月,考生把自己从前的满意作品做成轴卷,拿给当时社会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

16岁的白居易就把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给了当时的著名的诗人和著作郎——顾况欣赏。本来顾况刚看到"白居易"三个字,开玩笑道:"长安米贵,'白居'恐怕不'易'"。

而当他看到这首诗的内容的时候,改口说:"有这样的好文采,住哪儿都不难呀"!于是顾况不遗余力地宣传推荐白居易,不久,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誉京城,也成功在这次考试中一举成名。

▲白居易求见顾况图。


后一部分:古原草送别

既然是“赋得体”,那么“赋得”后面跟着的就是限定的主题。也就说,后面的诗必须围绕着古原、草、送别来写。是不是这样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不愧是写作文的高手,这简直就是满分作文的典范——开门见山。

第一句就写了“原上草”,点了古原和草。而前面三句都是为了最后一句“送王孙”做铺垫,在诗的最后点了“送别”的题,这不是画龙点睛吗?难怪一举成名。

▲白居易的名片。


当然,有人对“古原”这个主题不解,古往今来也有不同说法。讲一种最靠谱、最流行的说法!

(1)首先,古原应该不是个地名,因为的确查不到这个地方。

诗题中的“古”字应该与诗中“远芳侵古道”中的“古”相应,都是很久远之前的意思,类似“怀古伤今”之意。

(2)其次,原为何意?

这个"原",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写法。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桌状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大家还记得毛主席写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吗?这里的“原”就是指长征最后途径的陕北高原,就位于黄土高原。以象的体形比喻原,是非常恰当的。塬顶平,四边陡峭,转动角柔和,正好像大象的样子。

主席这精彩的比喻,也是对原的形象描述,正是因为毛泽东生活、战斗在陕北高原,日日与"原"相伴,才作出了这样恰如其分的比喻!

▲黄土塬


我是“诗词曲里读中国”,如果喜欢请点关注,将有更多精品分享~


诗词曲里读中国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白话译文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广东闪耀新星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涛涛不息,经典诗词千古流传大浪淘沙,传唱至今!它关键因素是在民族文化百姓的积极传承中,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韵律的感染力,正是音乐的魅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美酒要用玉器打造出来的精美杯子才能品尝出精髓。好的这首诗更是需要我们站在音律的角度去察其形,究其神,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赋得古草原送别 少年英才展锋芒

十六岁的白居易博览群书,记忆超群学识过人,风尘仆仆从江南来到长安,想要结识京城名望大家顾况,于是被顾大学士要求用“古草原送别”来检验才学。按当时说法叫赋得,诗成即博得众人高度赞赏和认可,成功进入文人墨客高级朋友圈,出道成功。

这首诗是中国传统诗歌题材种类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开篇切题点出“原上草”,紧扣主题。用“离离”形容草原青草繁茂的样子,也寓意了自身的青春年少生机勃勃。“枯荣”生动形象的展现了野草的生命力旺盛,化静为动,一副春去秋来,无边草原野草枯荣交替的画面,顿时跃然纸上。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生动活泼的描绘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形象。

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秋天来临漫山遍野的熊熊烈火,既是对当前际遇不顺,内心深处的巨大烦恼的暗喻,又是对广阔草原茂盛野草的烘托。“春风吹又生”既是对春回大地的草木逢春的喜悦,又是对顾大学士赏识的热切期盼。押韵整齐,令读者眼前一亮,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契合了画作最高境界“留白”的意境!

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再次点题“古草原”重在写“古”,以“荒城”映衬“古道”,并不平铺直叙写古道,而是以“荒城”来抽象刻画,更添想象空间。“远芳”以嗅觉,“晴翠”以视觉再次从五官具体感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野草的青翠,色彩斑斓,令人如身临其境,加深了画面的带入感!

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孙”本指贵族的后代,借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却不得不在此刻送别好友,连漫天的野草都替我伤感。用拟人的手法,瞬间悲伤弥漫整个画面,画龙点睛再次紧扣主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忧伤。

命题五言律诗,却得千古绝唱。

这首白居易的出道之作,使之声名远扬。唐代五言律诗有着成熟的套路和严格的平仄要求。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因此要想欣赏《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个命题诗,必须了解五言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型。

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型:(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1】

本篇律诗采用的是第二种句型仄起平收式。律诗句型是基本架构,灵动的词才是一首好诗的灵魂。正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灵动的词汇与律诗音韵的完美融合才能成就经典诗歌。

千古音律永传唱 四海八荒方光芒

文字有国别,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发音只是口舌声音震动的细节技巧和方法。音乐表达和承载的情绪,是人类喜怒哀乐的不变宗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经久不衰,国粹京剧的传承不息,《男儿当自强》韵律点燃了有志青年的奋发图强!

《赋得古草原送别》传唱的是音律的诗篇,表达的是友人离别的伤感,传承的是音乐寄情的不朽宝藏!

【1】高玉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苏打饼


意思是年




哈阿龙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是:踏着原上的青草为朋友送别。

赋得,是咏物兼送别,先咏古原草,后吟送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原上青草多么茂盛,每年一次枯黄一次繁荣。

野火也不能把它烧尽,春风吹来又是到处丛生。

野草的芳香掩没古道,草地应该一直连接到你要去的边城。

又一次送好友离开,茂密的青草就像我们的深深的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妇孺皆知,千古传颂。小学课本只采用一半,可不要以为它只有四句呦!


香樟树1080


直白吧:沧桑的脸是岁月留给自己印迹


那冬梅花美佳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送别友人时所写,先写景物,原上草,写原上草的特点:枯荣,春风吹又生,一枯一荣,就是草的一生,枯败不可怕,当下一个春天来临,败草便又勃勃生机,恢复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诗人以此为喻,表明自己对友人的劝慰,然离别在即,仍然不免有失落的萋萋别情!!


秋春之


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于唐贞元三年(787)的作品,作者时年十六。

本诗是作者至长安的请谒投献作品之一,也是作者曾经的应试限定诗体之习作品,故有“赋得”二字在诗题之前,乃是“赋得体”。

《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中曰“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有彼时名士顾况此言,白居易凭借此诗一时间名声鹊起,亦广为士子赞誉推崇。

白居易此诗构思精巧,格律工整,结构严谨,将眼前景与离别情融为一体,措语自然含蓄而意境浑然天成,实为“赋得体”中的名篇绝唱。

本诗诗题为“古原送别”,但作者未以写“古原”而写古原,送别是在古原大地春回的诗意场景,白乐天以神来之笔,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怀思行游未归之意变而用之,将“古原”、“草”、“送别”巧妙糅合,营造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无穷意味。

试为一答,绝妙犹在诗中,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