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6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當下的疫情,讓很多企業陷入危機。

但是,對華為來講,無論是當年的SARS,還是當下的新冠病毒,卻根本算不上什麼!在華為33年的成長曆程中,絕大多數危機的強度,都遠遠超過這一次。

危急時刻,為什麼任正非總能力挽狂瀾?究竟有什麼轉危為機的深層密碼?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任正非:我有2個“底層邏輯”


1.向死而生: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任正非經常講,比爾·蓋茨說微軟離死亡永遠只有180天,但是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在他的邏輯裡,企業的死亡是必然的。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20年,一個企業想長期地活下去是很難的。


任正非最近又說了一句話:過去我們說,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現在變了,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正因如此,華為的核心員工都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當一個企業對死亡這個命題有了深刻解讀,危機到來時就不會感覺那麼痛苦了,會坦然應對。


2.苦難倒逼: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這句話源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更準確的解讀應該是“浴火更生”,因為再生之後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


火就是痛苦、考驗、磨礪,在任正非看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可以倒逼企業前進、激發企業活力,可以把華為逼得更強大。


任正非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已經33年,企業的活力在減退,但是這次美國讓我們的活力又燃燒起來了。


下面這張是華為經典的“芭蕾腳”圖,圖上寫著羅曼·羅蘭的名言“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這句話用在華為等追求卓越的企業身上非常合適。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將以上兩個底層邏輯進行延伸,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道理。


在我看來,組織進化跟生物進化的原理幾乎一樣,一旦環境發生鉅變,就會發生兩件事:一是誕生新的物種;二是老物種加快進化速度。


放到組織環境下來看,危機是組織的轉化器與加速器。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顛覆,還是原有業務的加速進化,都與危機直接相關。

比如,有報道提到老牌企業TCL最近開始通過線上直播來銷售產品,而且十分火爆。


如果不是此次疫情,TCL不會如此重視直播,而經過這次嘗試,未來直播等新的形式在TCL的營銷模式中可能會佔據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催生轉化。


再如,華為在戰略佈局裡早已就芯片和操作系統做好了準備,知道早晚有一天會用到,但沒想到會這麼快,正是美國的行動讓它們得以加速落地。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任正非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但當他第一次看到企業往下走的時候,同樣會產生恐懼與擔心,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加焦慮症,但是他的應對方式讓他與一般人有了區別。


舉措| 止血:確保現金流安全


為了確保現金流安全,任正非當時主要做了三件事。


1.瘦身:任正非並非簡單地裁員,而是三段論:減員、增效、漲工資


減員本身不是目的,增效才是,因此減員包括兩個基本套路:一是結構化,減掉的人員是與企業價值觀不符的、與業務發展需求不匹配的人;二是要有配套舉措,比如裁員的同時要調整組織架構,並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或者與其他公司合作等手段讓減員的同時增強能力。


總之,減員的目的是增效,任正非提出人均產出要持續提高。


一旦人均產出提高,就可以漲工資。華為有一個口號,5個人的活4個人幹,發5個人的工資。


有人可能會問,仍然發5個人的工資,公司的效益從哪裡來。


其實企業在一個員工身上的總投入約是這個員工總收入的2倍,知識型員工能達到3倍,勞動密集型員工也是1.5倍左右。因此,如果4個人真的能把5個人的活幹了,發5個人的工資就是一種雙贏。


2.收緊:即砍掉或減少現金流貢獻弱的業務支出


以華為收緊的一個核心策略為例。


華為當時做了三件事:一是告訴員工,市場到底是怎樣的、環境到底是怎樣的,雖然不好,但不用擔心;二是告訴員工,競爭局面是怎樣的,友商的情況是怎樣的,大家半斤八兩甚至有人更慘;三是告訴員工,我們有前進的機會和方向,只要大膽努力地去做,就有活路。


危機到來之前的2001年,任正非發表了《華為的冬天》一文,當時在公司每個團隊內部組織了三個主題的大討論,即:在華為的冬天裡,我自己應該怎麼行動、我的團隊或我的部門應該怎麼行動、你建議公司怎麼行動。討論激發了大家的共創熱情與內在動力,將自上而下的推動變成了上下聯動。


華為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去激勵人才、留住人才並且去實現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怎麼樣的機制才能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利益趨同呢?

一個完善的機制應包括這四大模式:

(一):KSF:(Key Successful Factors)基於人本的增值加薪模式(月薪發放)

打破了傳統定崗、定編、定員、定任務、定薪資等級的各種侷限性,實現寬帶薪酬,KSF一般設計步驟:

1)崗位價值分析

2)提取K指標

3)薪酬與K指標的融合(權重,激勵方式等)

4)分析歷史數據

5)選定平衡點

6)測算,套算

附:KSF案列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二)PPV(價值分配):

二線崗位是很多公司的績效考核難點,可以通過PPV方案此方案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主動去發掘工作產值價值點,主動多幹事,通過提升個人的產值、價值增加相應的收入。適用於二線基礎崗位,操作型人員,真正實現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

如需瞭解更多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預算管控方面的知識請添加許老師個人號

許老師個人號( HC-SH003 )

PPV設計步驟:

1)確定是否易測量,取出易測量部分

2)對易測量部分進行時間、數量、價值分析

3)初定易測量部分的薪酬佔比

4)對不易測量部分進行分類打包,建立相關的管控標準

5)測算對比

6)找到平衡點

7)開放更多的公共產值

8)不斷修正相關標準,增減測量內容。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三)積分式管理(企業文化):

全面衡量員工的表現與貢獻,激勵努力的過程,建立積極、正面、快樂的績效文化。關注文化層面的驅動

野生丨   任正非靠什麼一次又一次的度過每一次的危機?

非標準模板

(四)合夥人/小溼股(年度激勵/項目激勵)

共享企業超額利潤,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的精神,實現從打工者到經營者,逐步成為企業的所有者的一系列轉變。

如需瞭解更多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預算管控方面的知識私信周老師個人號


★《全優績效》——最適合本土化績效管理的兩大創新模式大揭秘,

私信(書本)獲取★《全優績效》行動版一書

讓員工加薪,不加企業運營成本的管理的方案,讓員工自動自發的拼命工作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