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代機長什麼樣!!!

中航工業官方微信公眾號“航空工業”發佈了一篇對殲-20總師、中科院院士楊偉的專訪,從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豪情壯志。“從之前別人做什麼,我們跟著做,到今天需要什麼,我們就能幹什麼。” 據悉,楊偉在2016年年底首次提出中國正研製下一代隱身戰鬥機,這一時間,殲-20A戰鬥機正處於交付空軍試用的關鍵時期,除去正在研製的攜帶國產航發版本殲-20B型戰鬥機之外,611所還存在一個雙座殲-20戰鬥機的發展型號,按照“裝備一代、發展一代、預研一代和探索一代”的發展框架,中國611所和601所確實都已經開始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實際上,對六代機的預先研究可能始於2007年至2008年,那時殲20戰鬥機的718工程驗證機項目剛剛競標成功不久。

中國六代機長什麼樣!!!

在楊偉看來,下一代戰機,機械化還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機體平臺並非想很多人所推測的那樣在下降。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之上的,所以下一代戰機的機體平臺在設計上仍然不可忽視。但信息化和智能化則是核心,其對戰爭效能的貢獻在不斷增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中國要創新突破智能化,是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的目標,例如國外提出的I3雲射擊概念就是典型的信息技術應用於戰鬥機的“超車技術”,所謂“雲射擊”就是在通訊網絡內的戰鬥機都可以享受網絡內所有戰鬥機的偵察信息,並通過數據鏈通訊,實現“A射擊、B引導和C搜索”的集群式作戰。

實際上,“雲射擊”技術構想其實來源於數據鏈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融合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到了“雲時代”,由以往的局部個體的信息處理到信息共享到現代的信息融合,信息過量已經不是問題,有選擇性地發送和獲取經過處理的信息成為可能,雲射擊技術已經完全突破了“傳感器-目標-殺傷”的傳統固有模式,實現了“目標-殺傷”的可能,雲射擊將大大提高空中毀傷目標的效能,同時降低攻擊的武器彈藥耗費,將使空戰由低損傷向低耗損轉變, 不過,軍事專家認為,中國的下一代隱身戰鬥機很有可能在隱身技術和材料技術上也會有所突破,正所謂“一代材料成就一代發動機,一代發動機締造一代飛機”,中國必須用新一代特種金屬和複合材料,新一代機床和生產設備,才能生產出新一代發動機和飛機,只有在工業能力上有所提高才能實現。

中國六代機長什麼樣!!!

據瞭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認為,我國下一代戰鬥機在隱身技術必然有重大突破,他認為,下一代戰鬥機的隱身概念和技術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隱身方向已從前向的單方位向360度全方位擴展,頻段從中頻擴展到由低至高整個全頻段,從單一隱身措施向綜合隱身措施發展。由於隱身技術與平臺目標特徵的融合,促使武器裝備隱身化不再追求單一的高隱身性能指標。那麼中國的六代戰鬥機到底長什麼樣子呢?軍事專家陳忠告訴記者,總體上看,各國目前出現的各種六代機版本和中國六代機可能的結構研究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採用高度翼身融合無垂尾造型,飛機的航向穩定性以及偏航操縱很可能通過主動控制外側差動式的副翼來完成,類似B-2隱身轟炸機那樣。


中國六代機長什麼樣!!!

此外,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動機如具備矢量推力,也有可能參與偏航穩定控制。採用了較大後掠角的菱形機翼,發動機進氣道在機身背部,尾噴口在機翼上表面,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菱形機翼後掠角較大,超聲速阻力較小,不過,進氣口翼上佈局在大仰角飛行時,進氣效率較低,再加上大後掠角機翼造成起降及纏鬥性能不佳,多少影響了空戰性能,中國的六代機如何選擇氣動佈局,將直接由最終需求來確定,如果主要關注空優性能的話,選擇背部進氣的可能極低。

有分析認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下一代戰機的明晰概念,所以在這點上中國和一直引領戰鬥機潮流的某國站到了一條起跑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