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縣付壠鄉:黨建引領,產業扶貧項目“遍地開花”

“基地每月工資2000多元,今年我們夫妻打算承包10多畝基地的日常管理,到年底掙的可不少呢!”3月24日,付壠鄉貧困戶黎雨初說,自從到產業扶貧基地上班後,家裡的經濟狀況好多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黎雨初的脫貧故事只是付壠鄉產業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付壠鄉堅持黨建引領,扮演著“車頭”的角色,在落實脫貧攻堅政策中,以“釘釘子”精神和“繡花”功夫推進產業扶貧發展,將“黨建+產業扶貧”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主要手段,以養殖和種植產業為重點,推行“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打造了各類產業扶貧基地7個,產業扶貧項目“遍地開花”。

凰山村是“十三五”貧困村,依託凰山嶺下種植140餘畝土地、兩座100餘畝山塘水庫的天然優勢,目前已完成種植雙井綠茶60畝、安吉白茶60畝、精品楊梅基地20畝、山東血桃1000餘棵。按照“一領辦三參與”模式進行管理,由凰山村兩委負責規劃、管理,黨員幹部帶頭投資入股,將60畝白茶園進行劃分,由貧困戶進行分片承包,承擔起前期除草、施肥、灌溉等責任,每年可帶動貧困戶增收2000-3000元,可帶動普通村民就業5-10人。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產出茶葉1500餘斤,血桃5-6萬斤,楊梅1萬餘斤,成魚2萬餘斤,可實現產出60餘萬元,實現純利潤20餘萬元。

付壠村積極謀劃,依託茶果產業基地,一方面開展茶葉和中華血桃套種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扶貧項目,產業基地佔地約200畝,栽種優質茶苗25萬株,中華血桃2000株。另一方面積極籌措資金髮展養殖業,養殖2000餘隻肉雞,利用套種技術,栽種玉米作為養殖雞飼料,形成“雞為樹苗治蟲,雞糞形成有機肥”的生態經濟。該基地優先安排貧困戶上崗就業,人均增收3000餘元。疫情期間,付壠村兩委為充分保障居家勞動力就業,產業基地在原有的2個扶貧專崗上新增2個公益性崗位。目前現基地已完成茶果種植建設,成功收穫第一批幹茶,預計2021年可實現豐產茶葉約2000斤,血桃4000斤,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計算,屆時年產值可達接近28餘萬元。

徐鳳村充分藉助幫扶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指導,建設徐鳳村中華血桃產業扶貧基地,實行“以短養長”套種模式,以西瓜之短養桃樹之長。在40畝桃樹林下“見縫插針”套種西瓜10餘畝,養雞400餘羽,既鬆了土,又提供了肥源,並統一施肥、統一管理,最大程度地發揮產業扶貧的效能,能帶來直接收益近8萬元。西瓜收成後,還可以套種其他矮杆農作物,形成“血桃+n”多種套種模式,從而實現“1≥2”(1畝地種出2畝以上作物)的效益,多元化產業發展帶動周邊貧困戶就業增收。徐鳳村兩委採取“股份+勞務”模式,將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並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為股東,參與合作社分紅,通過採取“以短養長”的套種模式,既增加了合作社的經濟收入,又保障了貧困戶就業增收。

夏坂村立足實際,成立夏坂村農業種養殖合作社,主要種植高澱粉紅薯和金銀花,其基地總佔地面積150畝,總投資35萬元。夏坂村兩委安排貧困戶5-7人居家勞動力靈活就業,添加相關設備對紅薯和金銀花進行初加工,可製成紅薯粉絲、紅薯澱粉、紅薯幹、幹金銀花等相關產品,預計年產值11萬餘元。

唐坂村充分利用拋荒的土地,選擇在唐板橋附近的上港田及坡地建設草坪苗木種植基地,總面積約60餘畝,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現已基本建成,且長勢良好。該基地由村兩委主導成立,依託合作社為本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共優先安排15戶18人貧困戶在基地勞作,提高貧困戶收入,預計今年底可出產草坪10000平方,綠化苗木5000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