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剩女》,感触颇多。《剩女》主要讲述了3位北京高知高收入的女性,因“剩女”问题而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彷徨和焦虑。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虽然是外国人拍摄的纪录片,但却真实地展现出了3800万中国“剩女”,甚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

因此,网友们给出最多的评价是:“真实到令人窒息。”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剩下”的原因一:职业和性格

第一个女主名叫华梅,34岁,职业是律师。在华梅的母亲、姐姐、七大姑八大姨们眼里,30几岁还不结婚的华梅“不结婚,再幸福都不是幸福。”“不结婚的女人,都是不正常的。”“你就是读书读傻了。”……

华梅为了不再让自己的终身大事成为家里人的困扰,只好硬着头皮去尝试相亲。她在公园相亲角,跟帮自家孩子找对象的大爷大妈们聊天,当大妈们得知她的职业后,瞬间把她当成了攻击对象。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一个替儿子择偶的大妈上来就是对华梅一顿输出:“要是我跟你吵架,你一下就搬出个民法啊,刑法啊什么的来跟我吵,我能吵得过你吗?”逻辑清晰无法反驳。华梅尴尬地笑了下,想要继续了解的时候,大妈直接赶人:咱不谈了好吗,我害怕。

华梅这个公认会吵架的律师,却被大妈的一句话就轻易打发了。律师这个身份,让华梅在婚恋市场里失去了吵架的机会。

华梅决定放下身段去相亲,结果遇到一个老乡,两人相谈甚欢。但当对方说出:结了婚,我要占主导地位,当然不是绝对的,大家说话一半一半重要,只不过,我是一大半重要的那个。

华梅寒心了,原来,即使谈婚论嫁,对方第一件事也不是想要了解自己,而是处处提防着自己有过于强势的可能。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华梅一次次满怀希望去相亲,又一次次失落地败兴而归。她想不明白:“难道我不结婚,就是没价值的么?”

女人的价值,真的只能由婚姻来实现吗?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剩下”的原因二:“户口”和原生家庭

第二个女主名叫徐敏,28岁,北京本地人。有车有房,在电台工作,长相甜美的她,在婚恋市场里本来应该非常抢手,但徐敏的北京户口,却成为了她追求爱情的绊脚石。

徐敏曾在相亲会上相中一个公务员,对方是个英国海归,在北京工作,在一般人眼里也算是个钻石王老五了。

对方也看中了徐敏,两人相谈甚欢,但聊着聊着,两人就聊没了。虽然纪录片没说两人聊没的原因,但明眼人都懂得,一聊户口准没戏。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徐敏的父母希望,女儿是北京人就得嫁给北京男人。“北京户口”是徐敏父母能够想到最好的安全感。

在徐敏妈妈的眼里,女儿的所有成就和幸福都来自于“北京人”这三个字。如果女儿嫁的不是北京人,那么她的幸福又如何得到保证?

徐敏习惯了妈妈的强势,只要妈妈的一个眼神,她就知道妈妈心里想的是什么。所以,她习惯了当一个“妈宝女”,对妈妈的话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

徐敏是痛苦的,可她却没有勇气反抗父母定下的条件。父母的“为你好”,确实也令人无法反驳啊。徐敏的北京户口,成了她婚恋路途上的“纸枷锁”。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一个特殊的已婚的“剩女”

第三个女主叫蔡琪,36岁,是一名大学老师,已婚已育,家庭美满,和丈夫的感情也很好。按道理来说,她并不属于剩女。但蔡琪觉得,自己是被曾经的自己“剩下”的。

蔡琪结婚后,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跟着他来到了广州。蔡琪觉得自己比丈夫年纪大,所以始终害怕配不上对方。于是,她为婚姻妥协,为家庭妥协,妥协成了她表达感恩的方式。

蔡琪在和学生分享自己心路历程时,语气平静地承认自己的生活没有婚前有趣,但现在的自己是“幸福”的。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或许所有的幸福都是有代价的,没有人能拥有绝对的幸福,你想拥有什么,就必须先放弃一样去换。

蔡琪丢掉了自己从前的有趣,换来了如今的家庭美满,这样的交换对她而言是值得的,她依旧是幸福的。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纪录片的最后,华梅选择离开了北京去法国深造。在课堂上,她专心听课做笔记;下课后,她踩着自行车自由地游荡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

此时,一身轻松,满脸笑容的华梅就是一个快乐的女学生,她仿佛忘记了所有烦恼,不再是那个34岁的“剩女”律师。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如果单身很幸福,为什么要选一段将就的婚姻?

《剩女》里,3个女性,3种人生,都在向我们传达了身为女性的不易。

世人把女性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到法定年龄就按世俗规矩结婚生子的正常人,一类是年龄大了却还不肯结婚的不正常”剩女“。

在他们的眼里,一个女人的最终价值只能体现在婚恋上。无论这个女性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无论她在事业上有多大成就,如果她到了适婚年龄还没结婚,她就成了剩女,她就是失败的。

在这些人眼里,婚姻更像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你没有完成,你就是另类,是要被排挤的。他们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如果婚姻不能给人带来更多幸福,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那些不停催婚的父母,难道真的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随便结婚然后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吗?如果女儿单身比结婚的生活状态更好,那为什么父母们不能接受她选择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结婚与否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女人价值的标准,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女人可以不依靠男人,自己生活,自己挣钱自给自足。

她们同样可以在职场上获得不小的成就,她们也有足够能力照顾好自己和父母,她们根本就不需要一个男人参与进生活里。

我国连年上升的离婚率,证明了婚姻并不是幸福的终点。在许多离婚案件中,提出离婚的都是女人。很多女性选择离婚,就是因为婚姻不仅没有让她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反而还让她们原本拥有的幸福大打折扣。

女人结婚后成了做家务的主力军,大多数女性一生都在为了丈夫孩子和长辈而妥协,做着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

所以,渐渐有许多年轻人不再信奉婚姻。对她们来说,如果所有的婚姻都是要牺牲自己的快乐才能维持的,那她们为什么不能选择继续做个快乐的单身?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委屈自己呢?

纪录片《剩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嫁不出去是失败者?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同,有人觉得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就是幸福;有人觉得生活简简单单,平淡安稳就是幸福;有人觉得按世俗标准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就是幸福。

可即使每个人都达到了自己眼中幸福的标准,也不见得就拥有了真正的幸福。幸福取决于一个人自己的状态,跟物质无关,跟和婚姻无关。


​如果一个女人,她单身时就达成了自己眼中的幸福标准,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本质上她已经是幸福的,那她为什么又一定要按照世俗的标准,寻找一段会束缚自由的婚姻关系,来结束自己快乐的单身生活呢?

如果现下的状态是舒服的,就不必为了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单身女性不应该被称为剩女,”单身贵族“才是更适合的称呼。


作者简介:小旭和你聊情感,分享故事,情感解答,欢迎投稿,期待和你一起聊畅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