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觀察:與“神獸”日夜相處兩個月,家長們感受到了愛的反饋

寒假抻到了春暖花開,幼兒園、興趣班、戶外遊全都泡湯。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屋子裡,父母已經和孩子們親密“捆綁”,悶了兩個月時間。不少家長感慨孩子“砸手裡”了。與此同時,活潑靈動的“神獸”們,也給了家長更多愛的反饋。

居家观察:与“神兽”日夜相处两个月,家长们感受到了爱的反馈

插圖 宋溪

歡笑和淚水相伴,煩惱與幸福共存。與“神獸”相伴的這些日子,也是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共同成長的時光。

誤會引發衝突

一起完善規則

考慮到豆豆已經上四年級,王莉莉和愛人準備利用這段假期,培養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意識,合理安排遊戲、學習和閱讀。經歷了從放到收,再放再收後,如今親子關係逐漸達到了平衡。“我們和孩子都成長了。”

王莉莉說,這兩個月時間裡,豆豆自我管理還不錯。自己制定每天的作息時間,每週學習任務,甚至還主動寫長篇神話故事,並和父母商量好按周檢查學校佈置的作業。“雖然偶爾也會違反,但一直堅持得不錯。當然我們沒完全放手,也會觀察他的狀態。”

這個過程中,難免有衝突。上週末按照約定檢查作業時,王莉莉發現其中一個任務沒完成,但孩子卻說全部完成了,這讓王莉莉很生氣。尤其聽到孩子堅持說做過了只是不知道放哪裡時,她爆發了,“這種顛倒黑白狡辯的行為完全不能忍。我告訴他,不能再信任他了!”

很快,三個人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豆豆一直沒說話,“男孩子磨磨唧唧幹什麼……”一番衝突,豆豆跑回房間鎖上了門。王莉莉也慢慢平靜下來並開始反省,自己小時候也有因為害怕不得不撒謊的時候,“謊言被大人揭穿後的那種恥辱,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她趕緊敲開了孩子的門,先為發怒向孩子道歉,又跟孩子講了自己小時候的事,詢問他實際上是怎麼回事。“他滿眼都是淚水也跟我道歉。確實是他以為自己做過了,並不是真不想做。孩子後來還主動跟我討論,怎麼確保不漏掉作業。”

王莉莉說,這樣的衝突其實不少。吵架的同時,她也得到不少啟發,“孩子其實很單純,不會把精力放在如何應付父母的管控上,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急於定性。”王莉莉說,之前沒有這麼連續、長時間地觀察孩子,孩子也沒有這麼長時間自主安排生活的機會。有了這段經歷,她會更加提醒自己要相信孩子,“給予他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

閒下來陪女兒

才懂“母親”二字

“與孩子相伴的這兩個月,我真正懂得了‘母親’的意義,轉變了自己的角色。”27歲的媽媽朱楚楚說,第一次聽著兩歲多的依依向自己說“媽媽,我愛你”,她現在更明白“母親”二字意味著什麼。

朱楚楚坦言,自己此前根本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和心思跟女兒依依朝夕相處。“平時週一到週五,女兒都是在託管所,加上我還要備課、寫作和考雅思,孩子基本是交給託管所和爺爺奶奶帶看。”朱楚楚說,就在兩三個月之前,自己還一直渴望著“自由”,每天想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學習和寫作。現在,一切隨著與依依的相伴而發生了改變。

如今,疫情期間自己沒有了課程,孩子也不能去託管所。每天自己在家,就陪著依依一起放鬆玩耍。“給她買了五次繪本,累計得有六七十本。我的任務是給她講故事,她的任務就是玩,聽故事。”聽繪本故事的過程中,朱楚楚發現孩子詞彙量有了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依依與自己的關係親密增長了。“之前依依都很少表達對我的愛,現在竟然會主動擁抱我,會對我說‘我愛你’之類的話。”

“我想吃媽媽味道的冰激凌”、“大風吹走了氣球”,朱楚楚把女兒說得“神奇”有意思的話,都記錄了下來,做成明信片一樣的東西,貼在了書籍上。“我想記錄她每一步的成長。”而在記錄成長之外,朱楚楚內心也因為與孩子相伴,而變得更從容起來。“彷彿好多東西都靜止了。這會給自己一個特別充足的理由,不用焦慮去做什麼,沒什麼急著要去做。”

前幾天,依依自己去拿繪本時不小心摔到了後腦勺。“想起來就擔心,整個人都處於神經質的狀態,生怕她怎麼樣。”朱楚楚說,因為疫情“閒下來”的兩個月,讓自己對母女倆的關係有了更多信心和憧憬。

和孫女在一起

幹什麼都有勁

“從孩子上幼兒園之後,這兩個月是我和孩子一起過得最高興的時候了。”王秀華之所以覺得“高興”,是因為孫女萱萱終於能和自己比較長的時間在一起。祖孫倆互相聊天、一起擇菜、共同捏麵人,甚至一起過家家。所有這些,在之前都是不敢想象的、“浪費時間”的奢侈行為。

王秀華說,她是專門從老家到北京幫忙帶孩子的。但從萱萱上幼兒園後,她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給孩子準備早飯、洗衣服和打掃衛生,幾乎沒有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幼兒園放學後,哪一天都沒直接回過家。之前都是去上各種班,到家就得快八點了,就剩洗洗睡了。週末也有課,再跟父母出去戶外活動半天,基本就是不著家的狀態。”

每當到了晚上,孩子都是跟王秀華一起睡。此前每天睡覺前,孩子都願意跟奶奶說點悄悄話,或者給她講故事。雖然最多隻有十分鐘就會被父母喝止,要求“閉嘴睡覺”,但這十分鐘卻是王秀華每天最快樂的時光,“甚至可以說是我過日子的指望!”

這次疫情造成的居家隔離,在給生活帶來麻煩不便的同時,反而客觀上滿足了王秀華的情感需求。

因為知道這樣的時光很可能不會重來,所以王秀華格外珍惜。每天給孩子準備花樣繁多的三餐,看著孩子吃得香噴噴,王秀華也能多吃半碗飯。每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哪怕一天三遍地收拾孩子扔了一地的玩具,王秀華也不覺得腰疼。孩子中午不肯午休,王秀華只能陪著,居然也不覺得困。“孩子天天陪著,我覺得幹什麼都有勁兒!”

從崩潰到不捨

改變“散養”育兒

春節之前,田鵬飛的工作時間表一直都是“朝七晚十”,週末也經常加班。跟孩子甜甜互動最多的就是工作日問個“早晨好”。偶爾週末帶孩子去遊樂園,也是撒手讓孩子獨自玩,自己則在旁邊刷著手機。

田鵬飛一家三口於大年初五回到北京,奶奶因為要留在老家過年而沒有回來。回京後,田鵬飛的愛人每天需要到社區工作,帶孩子的任務就責無旁貸地成了田鵬飛的任務。

“最初我真是要崩潰了。一個7歲多的孩子,還是女孩兒,應該很懂事了,怎麼那麼能折騰?”最開始相處的日子,田鵬飛一點兒也沒有覺得女兒跟爸爸貼心,只感覺這個每天叫他陪著玩玩具、抓著他一起做遊戲的女兒是他的“債主”。“每天都要被女兒支使得團團轉,還要承受女兒不滿意我準備的三餐時的尖叫吵鬧。”

然而,就是在這打打鬧鬧的半個月後,田鵬飛逐漸體會到了和女兒共處的樂趣。早晨叫起床的時候,女兒會摟著他親一口,高興地說,“又是快樂的一天啦”——哪怕,前一天還捱了田鵬飛的巴掌;甜甜偶爾作業寫得好,被田鵬飛誇獎後,也會幸福地說,“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哪怕,之前寫作業時還被田鵬飛吼得掉眼淚;讀繪本的時候,田鵬飛也學會了分角色朗讀。甜甜會窩在他的懷裡,跟著一驚一乍,還會得意地說,“爸爸最厲害……”

到了三月初,田鵬飛的單位也開始彈性復工了。這時候,他已經有點享受和女兒共處的每一天,覺得自己比之前更加不捨得跟女兒分開。“我現在真心理解了,陪伴才是最好的愛。趁著孩子還沒長大到不帶我們兩口子玩,一定會盡量多地跟孩子在一起。”

本報記者 李松林 周明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