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古代漢族婦女有姓無名者為多,這反映了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歷史民俗發展軌跡。漢族婦女的姓名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姓氏加行第

古代絕大多數女子沒有自己的名字,但應明確表示自己的姓氏,以適應“同姓不婚”的人倫規約。周代貴族婦女在人名稱謂中往往是行第序號加上姓氏,以示與其他同胞姊妹的區別。

如:伯姬(姬家長女)、孟姜(姜家長女)、仲隗(隗家二姑娘)、叔詹(詹家三丫頭)、季姒(姒家四閨女)、少嬴(嬴家老姑娘)等。

發展到後世,就是王二姐、尤三姐、劉四姐、楊八姐、蘇小妹之類姓名格式。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二)姓氏加“姬”“娥”“娘”等

這裡的“姬”、“娥”、“娘”等只是對女子的一般性的稱呼,並非其人真正的個性化名字,例如歷代文藝作品中的虞姬、溫姬、趙姬、曹娥、秦娥、竇娥、吳娘、蕭娘、徐娘等。

在姓氏和“娘”之間加上行第序數,是上述兩種女子姓名格式的融合,如:公孫大娘、孫二孃、扈三娘、黃四娘、趙五娘、辛十四娘等。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三) 已婚婦女以夫家姓氏稱。

這又分為以下五種情況:

其一,稱為“某人妻”。

如《後漢書·烈女傳》中的“渤海鮑宣妻”、“太原王霸妻”、“廣漢姜詩妻”等。漢末《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著名的女詩人蔡琰,字文姬,可以說是有名有字的一位特殊的女性了,但在《漢書·烈女傳》的卷首仍稱之為“陳留董祀妻”。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有名有姓——劉蘭芝,但詩的正題仍為《焦仲卿妻》。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其二,稱為“某人妻某氏”。

在丈夫姓名後加上女子孃家的姓氏,例如《焦仲卿妻》的序言寫道:“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晉書·烈女傳》也是這樣:“羊耽妻辛氏”“杜有妻嚴氏”“王渾妻鍾氏”等等。

其三,用夫姓加父姓並稱為“某某氏”。

如王二妞嫁給姓孫的,就叫“孫王氏”;劉三姐嫁給姓李的,就叫“李劉氏”。萬一碰上相聲裡說的那種兩個姓氏組合為詞語諧音不雅或語義滑稽者,如“孫侯(孫猴)氏”“祁馬(騎馬)氏”“陶王(逃亡)氏”之類,就可省去夫姓而直接稱為“侯氏”“馬氏”“王氏”了。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其四,兒子成名後,以兒子姓名加上“母某氏”為稱謂。例如“陶侃母湛氏”“虞潭母孫氏”“周頎母李氏”等。在封建時代,這叫“母因子貴”。這種對已婚婦女的稱謂習俗在當代農村中仍留有痕跡,以夫名稱之,如:“滿倉媳婦”“保田家裡的”等;或以子女名稱之,如:“栓柱他娘”、“小翠兒她媽”等。

其五,已婚婦女以丈夫名加“嫂”字稱之。

舊時一般女子並沒有自己真正的名字,只是依其排行,稱為“大女”、“二丫”“三妞”“四姐”“五妹”“老丫”等;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出嫁後,依其丈夫排行,稱為“大嫂”“二嫂”“三嫂”等;

年長後,稱為“大娘”“二孃”“三嬸”“老嬸”等。

這是婦女在家族內的稱謂,在社交場合就多以“夫名+嫂”來稱呼了。如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孫犁《荷花澱》中的水生嫂、劉知俠《鐵道游擊隊》中的芳林嫂等,都是頗有名氣的文學人物;至於這三位女性人物姓字名誰,讀者就無從知曉了。另一種稱謂就是“夫名+丈夫排行+嫂”,如魯迅《故鄉》中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呂劇《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等。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作者簡介】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