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政府有义务对受灾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从专业角度来讲,疫情期间及过后,哪类人群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心理健康分会会长、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

贾福军解释说,面对疫情,社会成员中不同的群体心理反应不一样。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亲历现场的人;二是后勤支持人员;三是和前两类有关系的家属、朋友、同事等。平常人群中,有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没有类似经历和经验的人,也容易出现异常心理反应。

不同的灾难导致人们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与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相比,这次疫情有它的特殊性:一是疫情传播比较快,早期因为条件所限,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死亡人数较多;二是对这个病毒认识不足,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人们对这次疫情多多少少都有恐慌、焦虑、无奈之类的心理反应,时间长了甚至会抑郁,也有人出现麻木状态,丧失热情;还有相反的,特别兴奋,一直不停地干工作,在一线的人员中就有这样现象。还有感染者、被隔离或者是密切接触者,除了刚才讲的反应,还有愧疚感,因为觉得自己可能是传染源;还有一些病人,客观上必须与别人隔开,主观上接受不了,因为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不能照顾家人,也是愧疚。这种心理反应在被隔离的群体中普遍存在。

除了心理反应,还有躯体反应,比如植物神经出现紊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无力、四肢冰凉、失眠等状况,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灾害心理应激反应,进而会影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对学习生活能力、工作能力都会有影响。

贾福军特别谈到,这次疫情过后,要高度重视对逝者的亲属进行心理干预。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但这一次不一样,很多病人是突然离世,家属纠结无奈,受的创伤大一些,如果不及时干预,就有可能会发展为创伤应激综合征。创伤应激综合征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冷漠、回避、与社会隔离,严重的会影响生活和社交。这是个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

疫情造成的情绪改变,是对心理的全方位影响,所以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因人而异进行心理干预,其意义就在于消除这些负面情绪,以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来应对。

贾福军强调,政府有义务对受灾人群和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这是我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的,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干预?贾福军建议,全面开展教育与筛查,重点地区进行“地毯式”心理关怀工作。首先是做好宣教工作,提高高危人群自我意识,出现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要主动求助专业人员;其次,重点地区应统一组织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要主动筛选,帮助个体发现心理问题,劝其求医,协助救治,并跟踪服务。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疏导社会情绪方面,政府应当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该追责就要追责,这是疏导社会情绪不可替代的途径和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再做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老百姓才更容易接受。”贾福军最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