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姬爱民


您提的问题不十分明了,我猜想您是想问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想知道它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吧?如果是我愿意简略作答。杜牧《清明》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言绝句,内容极为浅近、明了,没有用典,没有生僻字,只是清明踏清路上的一个小插曲,稍懂中文的人都能明白。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出去踏青,遇着濛濛春雨,“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正是杏花雨,晚唐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路上的农人也很少,佳节思亲,国势衰落,诗人不觉凭添愁绪,所以“断魂”,衣裳渐湿,游兴大减,想浅酌一杯驱寒,问酒肆于牧童,牧童不言,遥遥一指,已见“杏花村”幌子。诗到此而止,然而诗意未尽,好象少了点什么,但这恰恰的嘎然而止,却余味深长,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浮想。这或许就是诗的“留白”吧,也可见“小杜” 的高妙。 我居皖南,求学于池州,曾特意去杏花村游玩过,但总不能寻到诗人《清明》中的一点点况味,引以为憾。





皖南沈胜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happy元宵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一个地方由《清明》这首诗而得名;

一种酒也由《清明》这首诗而得名;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历经千年传颂而不衰。此诗描写清明节春雨中所见、所闻、所思,色彩淡雅,凄凉伤感,耐人回味。

起:第一句交代时间和环境:一个下着细雨的清明节,营造一个清冷的氛围,为后续造势;

承:第二句写出了相关的人物,以及人们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祭奠逝去亲人们心情沉重、伤心欲绝。

转:第三句可谓神来之笔,也是“起承转合”中的巧妙之“转”——一个“遥”字把读者的目光缓缓的带向了远方,镜头随之拉伸,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悲伤心情的具体办法——借酒消悲,也为最后一句做好了相关的铺垫;

:第四句写目的地之所在——杏花村。终点在村,村里有酒坊,也只有那杏花村里芳香四溢的美酒才能让人暂时忘掉这难以言说的悲伤吧?一个耐人回味的结尾,这一回味就是一千年……

唐诗的魅力逾千年而不绝!写景的同时又引人思考,绝不会空泛的虚描,每首诗的背后都蕴含着丰沛的感情,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悠长……

说这首诗是“清明”题材作品里最好的诗应该也不为过吧?

无法想见如果没有那灿烂唐诗的中国,该是多么的无趣?


楚襄蛮


清明是我国24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二字的来历,《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载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崔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清明》唐代杜牧的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一个难学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境界优美,兴味隐跃。写出了清明节传统的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民情。使人感到悠远而又显得非常明快。





李幼枧


清明时节,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行人却独自在异乡,孤独凄凉。春雨增添了内心的惆怅忧愁。牧童指出杏花林中的酒肆,清新明快,意境悠远


danyangnj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在这首诗中写出了清明这一时节特有的氛围以及祭祀祖先的路上行人内心的感受,每当清明时节,都会有纷纷细雨,据说是祖宗回家不走灰路,也代表着祖宗们的后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日对祖先的追思之情。


秋春之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 全诗通篇共 28 字。字字珠玑,句句通达!平白浅显的背后,是诗人深厚的感情表达。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未能够回家扫墓,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万般滋味;天不作美,阴阴沉沉,牛毛细雨纷纷洒落,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简直让人抑郁要断魂!找个村野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家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二十八画先生


寒食节最早源于山西介休绵山,主要是说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大家有空可以亲身到那里体验一下。


泉水叮咚50298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情景或细雨纷纷,春寒料峭,游人断魂,或春光明媚,胜日寻芳,探春赏景。与文人的心景有关。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2008年起,清明节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有许多以清明为题材的作品,或记踏青游兴,或表祭祖情感,或抒羁旅愁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诗以

唐代诗人杜牧最为著名,广为流传。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植物贴画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清明将至,心又开始隐隐作痛,这种痛不曾消失过。只是在无人的时候,更显得真切。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清明也会有雨,是飘下着心中无限的哀泣。清明也会有风,吹拂着那浓浓的悲情。在杜牧喜欢的杏花村里,醉眼朦胧、细雨迷濛。管它酒旗招摇、雨燕斜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