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飛虎隊,指的是美國支援航空隊,因為在在二戰時期的中國戰場的對日作戰取得了赫赫戰功並以此聞名遐邇。

在飛虎隊成立之初,美國政府各部對於飛虎隊的成立籌措都表示出了較為積極的態度。而在美日正式宣戰之後,受制於美國政府實際利益的需要,戰爭形勢等各方面原因,美國政府的態度則逐漸變得消極。

而在這態度轉變的背後,不僅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去探究,並且能從飛虎隊這個小的切入點看到一些高尚的精神所在。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一、中國的空軍力量不足向美國求助,因為一系列深刻利益需要,飛虎隊正式成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並且在幾個月內便侵佔了我國幾乎整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在此情況下,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遷移到重慶,利用地形優勢來阻擋日軍強大的陸軍

但是卻無法阻擋日本的空軍對西南地區的持續轟炸。並且,當時由於港口都被佔領,而唯一一條由緬甸往雲南的運輸路線也被暴露在空軍的轟炸目標之中。但中國的空軍力量十分薄弱,並且在之前的戰鬥中近乎損失殆盡。

因此,向別國請求飛機和飛行員的援助,變成了唯一一個選擇。而英法等國正深受德國的軍事壓力,並且他們也不敢隨意支援中國,害怕因此激怒日本。而此時,一位叫陳納德的美國空軍軍官則受蔣介石的委託去了美國請求支援。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陳納德

而陳納德的計劃是,“向中國投入一支規模小、但裝備精良的空軍”。但是陳納德前往美國進行談判了半年之久也沒有最終定論。而最終拖到1941年,200多個飛行員,100架霍克-81式戰鬥機才來到中國。

而美國政府之所以同意並支持飛虎隊的成立,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日本的強烈攻勢使其感到不安。因為美國在東南亞和南亞有其勢力範圍,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有著豐富的香蕉,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會對戰爭的形勢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國務院政治顧問斯坦利項貝克指出:

“要想使中國不被擊敗,我們就必須給中國提供更多的物質援助。”

因而,羅斯福曾說過:

“中國也同樣表現出千百萬普通老百姓抵禦肢解他們古老國家的卓越意志,中國通過蔣介石委員長要求我們援助。美國已經說了,中國一定會得到我們的援助。”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但是美國此時未和日本正式宣戰,美國的重心仍放在對德作戰。而小規模的援助中國,並且是以“志願”而非“官方”的支援,不僅能夠拖住日本,還能夠最大程度上的不刺激日本

可見,對於飛虎隊的建立籌措,不僅可以拖住日本的侵略步伐,保住其在東南亞的戰略資源,使美國專心在歐洲戰場作戰。還能夠不那麼刺激日本神經,賣中國一個人情。可謂一舉多得,因此,美國政府便表現出了較為積極的態度。

二、美國軍部與中方關係的惡化,使得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逐漸消極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給美軍造成了重創,隔不久,美國便正式對日宣戰,而此時,對日的態度便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全面展開進攻。

空軍力量是一個重要支撐部分,而對於中國的小規模精英化空軍只能夠拖延日本,並且大部分都是戰鬥機沒有轟炸機,對日本的地面部隊傷害不大。因此美國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便要求收編飛虎隊。給出的理由是:

“陸軍部為一個非正規部隊提供軍需所需要的文牘工作太過繁瑣”

但飛虎隊的成員大部分受不了約束過大的正規軍,因此只有少部分人自願接受收編。而此時,史迪威便放話:

“如果志願隊拒絕合併,今後軍部將不再提供任何軍需供應。甚至威脅,如果志願隊不穿上軍服,他們將被剝奪參加戰鬥的權利。”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不僅是收編的問題,史迪威與蔣介石和陳納德的矛盾,也是使美國政府對飛虎隊態度消極的重要原因

保住滇緬公路是盟友共同的責任,但是美國卻為了在太平洋上的作戰,將空軍力量部署在了澳大利亞。將保護滇緬公路的責任推給了中國和英國,而中英都被戰爭拖得疲憊不堪,根本無法面對強大的日本,因此,矛盾進一步激化

同時還有一個重大的原因,便是軍權的爭奪,史迪威想要掌管中國的對日作戰軍權,用以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好讓自身在太平洋戰場上受益。也就是要通過犧牲中國來保全自己,但這種做法必定會激怒中方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二戰太平洋戰場

並且美國政府認為,將武器物資運給蔣介石,蔣介石也不一定會全力用來對付日本,而是用來戰爭結束後消滅共產黨。軍部官員馬格魯德曾說:

“即使美國運送充足的武器到中國,也只是幫助國民黨囤積軍火,將來爭取在政治和經濟上實現一黨專政的局面。”

這是在這一系列相互不信任和相互算計的情況下,陳納德空軍和史迪威空軍的關係不斷惡化,而停止給陳納德空軍進行補給,並且收編飛虎隊等措施也是情理之中。而這也表示就表示了美國政府對於飛虎隊的態度逐漸消極了起來。

三、飛虎隊的成立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也有一定負面影響

飛虎隊雖然規模小,經過討價還價之後僅有200多人,100架戰鬥機,甚至連一架轟炸機都沒有。並且還是用以拖延戰爭為目的隊伍,但是仍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短暫的一年內作戰時間內,共擊落299架日軍飛機,擊傷153架,而26名飛虎隊成員則因此死在了異鄉。

飛虎隊的建立為中國近乎為0的空軍作戰彌補了短板,

為保護重慶昆明的城市安全以及為滇緬公路的運輸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且,這樣還使得中國能夠在西南地區繼續苟延殘喘,保存有生力量與日本相僵持,為後續的戰略反攻打下了基礎,因此,飛虎隊對中國的抗日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不僅僅是在戰鬥方面貢獻突出,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且捨生忘死對日作戰,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本身就意義重大。

而飛虎隊的收編,雖然使得陳納德方面空軍力量的縮水,但是,同時也壯大了美駐華空軍的力量發展。雖然使得中國的空軍戰鬥力減少,但是,美國也能夠統一調度更多兵力來對日作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即使日本為了獲勝無所不用其極,但是美國依然能夠在太平洋掌握制空權,為後續的戰爭勝利打下基礎。

而態度由積極變為消極的轉變,最主要的變化表現則是中國空軍力量的減弱,因為飛虎隊是“志願“的形勢,並非美國官方的支援。並且飛虎隊隊長是陳納德,所以飛虎隊可以說是中國的空軍力量,而飛虎隊收編之後。中國所能夠調度的資源少了,自然也就不利於中國戰場的勝利,為中國的抗戰增添了不小的壓力。

二戰剪影丨美國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為何從支持轉為反對?

日本入侵緬甸

與此同時,美國一味的將空軍力量部署在太平洋地區,並且減少對中國的空軍援助,這對印度洋上的滇緬公路構成了巨大威脅,也正是如此,後期日本便開始全面入侵緬甸和東南亞地區,為中國的抗戰增添了許多壓力

綜上,飛虎隊的成立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政府對飛虎隊的態度轉變的影響則是多樣的,雖然為中國抗戰增添了壓力,但是最終目的上都有利於對日作戰的勝利。

結語

飛虎隊存在的時間短暫,但是至今仍在為人傳頌,雖然是出自於政治利益的需要,但飛虎隊的精神和貢獻必須被人們所記住。

飛虎隊1941年的八月成立到1942年的7月解散,一年也不到的時間裡,飛虎隊就立下了赫赫戰功,有力的阻止了日本對西南地區的侵略,但是與此同時,飛虎隊的許多成員也因此失去了生命。

他們都是美國人,但是他們作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成為飛行員十分困難),保護著與他們不相干的人民群眾,這便是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佈飛虎隊解散的當天,仍有飛虎隊隊員在隨時待命準備上機,與日軍決一死戰。

在2015年,中國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勝利的大會,同時也向一些抗戰老兵頒發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而一份紀念章則顯得比較特殊,頒發給了陳納德的遺孀。這些舉動表明,對陳納德為首的飛虎隊,中國人對此表示崇高敬意。

飛虎隊不僅在那個年代具有意義,對於中美關係的友善點,對於高尚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發揚,對於捨生忘死的精神發揚,都具有重大意義,而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歷史上的戰爭意義。

參考文獻:

《二十世紀的美國與中國》

《戰時美國大戰略與中國抗日戰場》

《第二次大戰回憶錄》

《我在中國那些年——陳納德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