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麼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還是酒館?

蝦米小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行人”應該就是作者自己;“杏花村”就是杏花深處的村子

《清明》是唐朝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流傳甚廣的七言絕句,淺顯易懂又清新靈動;有如白話卻意蘊無窮。全詩如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路上行人慾斷魂,牧童遙指杏花村”,行人是什麼人?杏花村是村子還是酒館?

題主的問題是“行人”指的是什麼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還是酒館?關於“行人”,一直有兩種解釋,一是羈旅之人,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二是走在路上的人,就是指作者本人。我傾向於第二種,但不是為了祭拜,更可能是踏青;至於“杏花村”,就是杏花深處的村子。

杜牧簡介和此詩的寫作背景,這能解釋“行人”的意思

要解釋問什麼,我們就得了解下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有的人會說這太磨嘰,但是,深入地解析詩句的意思,就必須瞭解作者寫這首詩的生活閱歷和心裡狀態,“言為心聲”,寫景也好,狀物也罷,都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即便是說明,用詞、語感所形成的意境裡也包含了作者的情緒。同樣是春雨,在韓愈的詩裡就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新;在杜甫詩裡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在張志和的詩裡就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在溫庭筠詞裡就是“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的惆悵……而在杜牧的詩裡,紛紛的春雨就是“欲斷魂”的悽迷愁緒!

清明,又叫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源於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包含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主要內容就是踏青郊遊和掃墓祭祖。在唐朝的時候,清明節已經全國盛行而且設有假期。據《唐會要•卷八十二》“(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二年(777)詔令,衙門放假五日”;及至“貞元六年(790),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假加七天”。這個假期,就是讓官員和百姓一樣有時間在春和景明的清明節,踏青遊玩和回鄉祭祖,以緬懷先祖,弘揚孝道;以及宣揚統治者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天地人合一”和諧的思想。

我們再來看看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孫子,駕部員外郎杜從鬱的兒子,唐朝傑出的詩人散文家。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他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但在會昌二年(842),因“牛李黨爭”受牽連,外放黃州刺史;會昌四年(844),遷池州刺史,彼時他42歲。

這首詩就是寫於池州任上。池州,就是現在的安徽貴池,他老家是陝西,兩地距離遙遠,就是有假期,也不夠用,所以他不可能在清明這天出門為了祭祖掃墓。如果這裡的行人是作者自己,那他就是踏青:謫貶外放,心情不見得能太好;趕上清明,萬物復甦草木煥發勃然生機,既然離家太遠無法掃墓,就郊遊踏青放鬆放鬆也好;可惜天公不作美,下雨了,正所謂“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祭祖不成,更添思鄉意;遊冶不成,落雨紛紛,衣物粘溼路難行,所以才會心緒迷亂“欲斷魂”。如果這裡是指“在外行旅之人”,那就有可能是為了掃墓祭拜,但也不排除郊遊之人,但這有些牽強:"欲斷魂"是自己的感受,你不能強加給路人,人家有情人共遊,還感覺是“微雨燕雙飛”呢!

題主的問題還有副標題,問的是“路過的人還是祭拜的人”,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路過的人”好理解,這裡面有大部分就是為了祭拜;“祭拜的人”就沒法解釋了,是指作者還是別人?作者不是祭拜的人;祭拜的人又包含在“路過的人”之中。所以,“行人”指的是什麼人沒毛病,可作問題,亦可如上回答。

“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什麼“杏花村”是指村子而不是賣酒的地方?

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詩經》裡就有二十多處提到酒。《漢書•食貨志》“酒家開肆待客設酒坊,故以壚名肆”,唐朝時賣酒的地方仍然叫酒肆、酒坊、酒館、酒家、酒樓。這個從唐詩中就多有體現:王績稱“斗酒學士”,寫下《過酒家五首》;賀朝的《贈酒店胡姬》,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等等。當然,這些賣酒的地方是有名字的,比如《酉陽雜俎》裡提到的長安長樂坊安國寺的“紅樓”,“杏花村”是某個大酒樓的名字也未可知;但是,唐朝時賣酒的地方,不以店名為主,而是以酒旗作為顯著標志,韋應物《酒肆行》“碧琉玲瓏含春風,銀題彩幟繳上客”,皮日休《酒旗》“青幟闊數尺,懸於往來道”,劉禹錫也曾寫過“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陸龜蒙亦有“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的詩句,無論大酒店還是小酒館,都會扯一面酒旗醒目。

杜牧去的是鄉野之處,有的只能是小館,可能沒有店名,但一定會有酒旗。換句話就算是那個店叫“杏花村”,也一定不如酒旗明顯,酒旗都看不到,就更別提店名了。況且,"牧童遙指",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隱約可見杏花深處,小小的村落。

杏花,在我國有兩三千年的栽培歷史,多地有種植,煙雨杏花,正是江南好風景。唐宋時包括現在杏樹或環繞或點綴的小村子太多了,杏花開時,似錦似霞,美如得如詩如畫。白居易的“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王維的“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李賀的“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都是講的杏花掩映的小村。據說安徽貴池附近還真有個叫“杏花村”的小村,但是我不傾向於實指,因為詩詞都講究美感,“杏花村”指杏花深處的小村足矣,不是非得指名字叫“杏花村”的小村。

寫在結尾:

“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行人"應該就是作者自己;“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杏花村"指的是杏花深處的小村子。這首詩簡直就是一幕超短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獨白(牧童可能都沒出聲,只順手一指),畫外音(呶,就那兒,村子裡就有酒館)。佈景:紛紛的雨絲,燦若雲霞的杏花環抱的村莊,如夢如幻。不愧為千古名篇!

留言: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hyg陌上花開


行人指的上墳祭祖的人,杏花村指的是一個村子,而不是酒館。

讀完這首詩,我的腦海裡很自然的就有這樣一個場景:詩人杜牧在清明節這天上墳去,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詩人看到路上的行人和他一樣準備去上墳祭祖,因為天氣的原因,大家心情迷亂,一邊要躲著雨,一邊不知道怎麼去上墳,沒有辦法燒祭品,也不方便掃墓,草草地結束後正準備回家,雨卻下得越來越大了,身上也被雨打溼了,詩人又冷又餓,一摸口袋裡還有幾塊碎銀子。心想,乾脆找個心館子搓一頓,喝點老酒暖和暖和吧!

詩人看到路邊有個穿著蓑衣的小孩在放牛,就問:“你知道這附近哪裡有酒館嗎?”

牧童指了指遠處的一個小村莊,說:“前面這個杏花村,村裡家家戶戶都釀酒,還有幾個小酒館呢。”

這裡的杏花村是一個很有名釀酒專業村,這裡山川秀美,泉水清澈,村裡家家戶戶靠釀酒為生,在這一帶很有名。

杏花村釀酒有名,自然有外地客人慕名而來,所以少不酒館。

所以說,《清明》裡的杏花村指的是杏花村裡的酒館而非杏花村。





非主流農村人


題主蝦米小亭,你好,我是葵花子籽籽,一個文學愛好者。《清明》一詩,我在此道出一些自己得理解,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詩境

唐代杜牧的這首《清明》,描繪的場景真實清冷,讓人感覺穿越千年回到了唐時的清明時節,身臨其境。文字通俗易懂,用景語描繪出人物內心的情語,給人一種對“斷魂”感同身受。

2、詩意

這首詩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描繪出一幅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的畫面,清明節氣,春雨紛紛,大地被籠罩在春雨薄霧之中,潮溼清冷。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描寫畫面中人物的狀態,路上的行人,輕掩衣襟,踩著溼漉漉的泥土,神情悽迷,目光幽怨。

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描寫的詩人的舉動,提現的是詩人的內心。陰雨綿綿,也不適於踏青,又孤身處於異地他鄉,這愁緒就像連綿的陰雨一樣籠罩在心頭。那就找個喝酒的地方,溫一壺老酒,賞雨,澆愁。旁邊正好有騎著老黃牛的牧童經過,上前打聽一下哪裡有酒家。

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傳神地描繪出牧童的形象,牧童伸手指向遠處的杏花村,也就是告訴詩人那裡有酒家。

3、行人所指

我理解的“路上行人慾斷魂”裡的行人所指範圍應該包含了旅人,祭拜的人,以及詩人自己。這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看似描寫祭拜的人因為親人的陰陽兩隔而“斷魂”,行旅之人因為孤獨失意而“斷魂”,實則也借他人寫自己“斷魂”的心境。這首詩時是杜牧從宣州赴揚州途徑江寧時所作,詩人自己也是孤獨的行旅之人,此情此景,有感而發。

4、杏花村所指

據《江南通志》記載,《清明》這首詩是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由宣州赴揚州,途徑江寧(今南京)而作。詩中所指杏花村是江寧的一個村子,今位於南京秦淮區,原址位於今南京城西南隅,鳳台山、花露崗南側低丘地帶。春秋戰國時,毗鄰長幹裡鬧市區,為人煙稠密之地。南朝劉宋年間,杏花村以出售“金陵春”佳釀聞名於世,村內酒令飛揚,酒香四溢,時有“來到杏花村,不飲也醉人”之說。

由此可見,詩人杜牧也許是內心惆悵,正好途徑“金陵春”佳釀的產地,心嚮往之,也就是他知道附近有酒家,又借問牧童杏花村具體方向位置,尋到酒家,美酒佳釀,煩惱自消。

以上,個人見解,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葵花子籽籽


野狐試答

題主蝦米小亭好,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可謂家喻戶曉。我說說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時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英文翻譯此詩能有點參考價值。

一 清明節

清明是春天六個節氣中的第五個,此時,料峭春寒已退,大地草木蔥蘢,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這正是人們踏青遊春的好時機。壓抑了一個冬天的人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快樂地賞遊,可原野上一座座墳墓時不時會出現在眼前,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逝去的先人、親人,於是,遊春中增添了祭祀的內容,這始於何時,無從考證。孔子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想應該在春秋就有了這個習俗吧,祭祖可以使民風淳樸,歷朝必然提倡,符合人情、人性,百姓也是始終樂從。

清明時節天氣轉暖,各種人事活動會更頻繁了,行役、商旅、遊學等各式各樣的人往來於道路之上,這首詩就是杜牧出任池州刺史途經金陵杏花村所作。

清明時節多雨也是自然現象,這更增加了祭祀時悲傷的氣氛,但遊春卻是快樂的,野狐有一首打油詩:“清明無雨才清明,清明有雨更清明。有雨無雨皆清明,我自清明真清明”,我想說的是清明節真是一個哀愁與快樂參半的節日。理解了這些就好理解杜牧的《清明》一詩,那我們就一起研讀一下這首詩。

二 《清明》解讀

這首詩是杜牧旅途所見、所歷後的感興之作,也是一副鄉村風俗畫,當然也抒發了作者灑脫的情懷。“清明時節雨紛紛”,作者赴池州途經金陵的路上,正值清明時節,天空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還不小,這個時候行路之人都很狼狽,行人自然有專門上墳祭祀的,也有商旅、遊子,更多的怕是踏青遊春的閒客吧。

“路上行人慾斷魂”,很多人把“斷魂”理解為悲痛欲絕,認為這是上墳祭祀時的心情,這是想當然的理解,看看現實中清明上墳祭祀的情況就清楚了,除非所上的是新墳。時間可以消除所有的悲痛,過了三年,甚至十幾年的墳,祭祀者會悲痛欲絕嗎?懷念追憶是必然的,心生敬畏是可能的,悲痛欲絕就不合常情常理了。野狐認為此處的“斷魂”是失魂落魄的意思,具體說就是突然的大雨讓行路之人非常狼狽。 這種情況和蘇軾《定風波 》詞前序中所說的情形完全相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借問酒家何處有?”行人在雨中狼狽不堪,而詩人卻是灑脫超然,興致勃勃地找喝酒的地方。這和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異曲同工。很多人將其解釋為詩人要借酒消除心中悲愁,顯然也是把詩人歸作為行人,也是斷魂者。這就一錯再錯了,即使行人中有新逝親人悲痛不已的特例,杜牧悲愁什麼?還要借酒來銷,是有借他人杯中之酒,澆自己興中塊壘的事,哪裡有用自己的酒,銷別人心中傷痛的事。即使杜牧有外放的悲愁,也與此時此景無關呀。

“牧童遙指杏花村”,有牧童,有杏花,一下明朗了許多,春天的氣息大增。“遙”非實際距離遠,有曲徑通幽之妙,道路曲折,樹木掩映,酒家就在前面一片杏花的小村中。“杏花村”,牧童沒有說,只是用手指了開著杏花的村落,應當不是村莊的名字,也不是酒店的名字,後來這個村因詩而得名未嘗不可,很多酒店也因這首詩自號“杏花村”,足見這首詩影響之大。雨中別人狼狽不堪,詩人從容瀟灑,不能說蘇軾《定風波》中的曠然灑脫是學杜牧,可以說是:“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三總結

詩歌以抒情為主,但必然會在合乎事理的前提下抒情,如果事理不通,或者很牽強,那理解必然有問題。人情事理古今相通,揆情度理是理解詩歌必不可少的。理解對了詩中的“斷魂”和“問酒家”,就很容易看出來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清明風俗畫,抒發了詩人超然灑脫的情懷,不是純粹的上墳祭祖,滿是悲痛傷感的情調。


野狐習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館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星花木蘭






Z一G一M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詩中“行人”是指作者以及和作者一樣羈旅在外的人,杏花村應該是說杏花深處的村莊。

我們先通讀一下此詩,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們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大約是在杜牧任池州刺史時。這裡“行人”應該是指作者或和作者一樣羈旅在外的人。如果是祭拜的人,就不會有“借問酒家何處有?”這一句詩句了,因為祭拜之人大多是是附近村莊的人,應該要比一個兒童更熟悉當地的情況。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裡的杏花村我覺得應該是指的一個村莊,牧童也許並不清楚酒家的位置,只是大體指了一個村莊的位置,讓詩人自己去找尋答案。

這就是我對詩中“行人”,以及“杏花村”的理解,如果有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指正。


蝸愛古詩詞


我認為詩中的行人指的是作者自己

杏花村指的是開滿杏花的村莊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揚揚,

我心情煩悶地走在路上。

請問近處可有賣酒的客店,

牧童指向遠方那開滿杏花的村莊。

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詩人。本詩借清明尋常事物“小雨”、“行人”、“牧童”和“杏花村”,吟詠雨中煩悶心情,整詩極具韻律美感,猶如展開一幅春天美麗的畫面。


香樟樹1080


(清明)這首詩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同時看到了在清明時節來來往往的祭奠者們、個個魂不附體,靈魄飛煙,悲傷的懷念著逝去的親人們,牧童見到tα們這樣消沉,告訴tα們不如到杏花村這個酒家(酒館)去用酒解一下擾愁更好,用酒去扶平一下悲傷者失落的心情。


邱玉振


“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杏花村指在當時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村子叫杏花村,也不是什麼酒館的名字 只是一個開滿杏花的小村莊,村裡有酒館的旗子飄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