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比次貸危機更恐怖,石油危機來了

油價持續下跌或將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又一個“黑天鵝”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能源需求暴減,產油國的減產協議將在3月底到期,這意味著自4月1日起就可不受約束自行增產,再加上美國能源部撤回購買戰備儲油(SPR),令市場擔憂供過於求的情形可能更加失控,油價持續崩跌。3月30日亞洲交易時段,國際油價承接上週五跌勢,紐約期油和布倫特期油一度下挫超過7%。布倫特期油跌至每桶23美元邊緣,是2002年11月以來的低位,紐約期油則一度跌穿20美元。

持續下跌的油價勢必引發產油國主權基金大量出售包括黃金、債券在內的資產,從而對市場形成很大的變現壓力,造成金融市場信心和流動性不足。

全球消費量空前下滑

值得警惕,比次貸危機更恐怖,石油危機來了

在美國實體油市的一角,原油價格已經變成負數,由生產商貼錢付費,請買家把油運走。

首見價格步入負數的是懷俄明瀝青酸原油(Wyoming Asphalt Sour),一種用來鋪路的稠密原油。瑞士能源交易商摩科瑞能源集團(Mercuria Energy Group)在3月中旬出價每桶-19美分,要求生產商倒貼費用,才肯把油拉走。

ESAI能源公司分析師Elisabeth Murphy表示:“沒有買家的內陸原油,價格可能會變負數。油井有可能在那之前就需要關閉停產。”

國際能源署總幹事Fatih Birol 26日表示,由於疫情造成全球30億人處於居家隔離狀態,今年原油需求預計每日減少2000萬桶。

按此前全球每天消耗1億桶石油的量計算,這相當於在短短几周之內,高達1/4的消耗量沒了。交易員和分析師認為,如此幅度的下跌是前所未見的。

石油沒地方儲存

值得警惕,比次貸危機更恐怖,石油危機來了

Shaw說:”現實是,如果不見任何改變,再過幾周,石油全球儲量將會暴滿,將帶給油價全面破壞性的衝擊。

國際能源總署(IEA)已表示,以上述石油消耗量每天減少2,000萬桶計算,儲油設施每月將會增加6億桶原油。

有跡象顯示,北美儲油系統已瀕臨極限,美國油管運營商已開始要求石油生產商降低產量。

負責監管當地油氣生產的美國德州鐵路委員會(Texas RRC)委員席Ryan Sitton3月28日在推特(twitter)表示,他聽說“一些德州產油商開始接到石油管道運營商的信件,要求他們減少產量,因為儲存空間不夠了。”

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預測,全球在3個月內將耗盡原油儲存空間。

IHS Markit表示,當前的供給需求比例,意味著原油庫存將在2020年上半年增加18億桶,但目前只有16億桶的可用儲存量,生產商到6月將被迫減產,因為屆時會無處可放多餘的原油。

FXTM分析師Lukman Otunuga指出,產油國的減產協議將於3月31 日到期,這意味著產油國將不再受約束地自行增產,油市或將迎來更痛苦的時刻。

部分產油國賣股自救

值得警惕,比次貸危機更恐怖,石油危機來了

如果油價持續下跌,勘探和生產(E&P)以及能源服務業中的多數發債人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然而,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更大的危機來自於“系統性風險”。

多數產油國的主權基金必須備有許多現金作為緩衝,以防油價崩跌引發的政府資金需求。如今,產油國正面臨財政上的雙重打擊,一方面由於油價暴跌導致國庫收入持續減少,另一方面應對疫情大舉推出緊急預算致使支出暴增,因而,從市場上籌措資金成為必然之舉。

摩根大通預估,除挪威之外的,中東與非洲產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正在出售多達2,250億美元的股票。

市場最先傳出出售資產的是沙特的主權基金。沙特是全球第二大原油輸出國,原油是沙特主要的外匯收入。市場傳言沙特要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公司以不計價的方式出售股票、外匯、債券和黃金。

雖然橋水公司否認傳言,但從很多跡象顯示,橋水的確在積極幫客戶出售資產變現。

以沙特主權基金規模超過7500億美元計算,只要沙特出售旗下資產一成,就有大約高達750億美元的變現壓力,這對金融市場足以造成恐慌,而且這些資產可能不侷限於股票。很多基金公司為了彌補在股市虧損形成的變現壓力,只好把有盈利倉位的黃金拿出來賣,這也解釋了近期包括黃金之內的全球各類資產都在震盪。

摩根大通分析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表示,產油國主權基金在最近幾周拋售的股票達到1000億至1500億美元,其餘500億至750億美元的持股或將在4月左右拋售。

此外,阿布扎比、科威特、卡塔爾、巴林、尼日利亞、安哥拉等產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因全球股市重挫20%而損失慘重,這些國家的財政也因油價大跌而日益捉襟見肘。

國際金融協會(IIF)中東及北非首席經濟學家Garbis Iradian估計,產油國主權財富基金將驟減2960億美元,其中2160億美元來自股票損失,而800億美元則來自政府預算需求。


【免責聲明】本文編譯自外電,不代表“東往西來”的立場與觀點。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自身的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文內容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本文版權歸“東往西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一旦發現,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