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唐王朝强盛无比,无论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在政治影响力都对当时乃至以后中华文明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坊市制度加强了大型城市的管理,科举制为后来的人才选拔提供途径,直至今天,英国的公务员选拔也是类似制度,文化方面,不管是享誉中华的唐诗还是唐末兴起的词,都证明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文宗整顿吏治

那这样一个鼎盛的王朝究竟是怎样由兴盛走向衰落再走向灭亡的?如此深厚的底蕴是怎样一点点消耗殆尽的?说到这就有人会想到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再后来藩镇割据,国将不国,君王无权,当然这都是原因,那到底什么是压死"大唐兴盛的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最后一根稻草的覆灭

这"最后一根稻草"还得从这太监说起。

唐朝初期的时候,宦官是严禁参与政事的,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帝王宠信侍奉自己、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宦官,宦官逐渐也开始参与政事。这些帝王中就包括了唐穆宗李恒。

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宦官当政

  唐穆宗李恒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而且唐穆宗后,皇帝都是宦官确立的,不仅掌握对朝臣的生杀予夺大权,就连皇帝也要乖乖地听从他们的指挥,稍有不从,他们就可以随意地把皇帝废掉,甚至干脆直接杀掉。这样一来,谁又能把这群宦官怎么办呢?而他的儿子唐文宗想改变这种状态,不想让太监把持朝政,收回自己的权力。但是当时宦官的权力已经只手遮天,皇帝也不能奈何,而且有时皇帝还要被其左右。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苦心经营,密谋政变

为了早日摆脱宦官的控制,于是唐文宗在位期间勤勉听政,倡导节俭,一心一意想除掉辖制自己的宦官。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主要是王守澄),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死了不少人。后来,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王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起来。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便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密谋甘露之变

文宗既重用郑注、李训,便准备倚重二人剪除宦官。公元835年,郑注建议文宗剥夺王守澄的实权并将他毒死。两人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与王守澄有矛盾,奏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后,文宗给了他一杯毒酒,将其毒死。接着,郑注和李训计划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要求所有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以所率亲兵怀藏利斧将其全部砍杀。但李训求功心切,决定抢先下手。公元835年,李训提前在宫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后,假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之后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前往,想一举诛杀宦官。


计划败露,千人被斩

没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绽,他们立即返回大殿,挟持着文宗直往内宫夺路而逃。待缓过神来之后,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追杀所有参加预谋的官员,李训、郑注全家都被杀害,与事变有关无关的朝廷官员也有上千人被杀。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诛杀弄权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了, 自此唐朝的朝政已经跟皇帝没有了关系,国都之外的军事力量被藩镇掌控,手中的政治权力被宦官剥夺,一群没有学识,却掌握了皇权的宦官又如何能听进朝中大臣的进谏?大臣无处发挥作用,朝廷越来越腐败,渐渐就走向灭亡。

甘露之变,压死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朝有无数个时机兴盛,这些时机都是前面皇帝铺下的基础,在一轮轮灾难面前,唐朝的根基也越来越飘摇,而这这最后一个机会,因为一时的急功近利和疏忽,最后失去机会。唐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什么强大的王朝了。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被终结,中华又陷入一段长时间的战乱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