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崇禎在李自成攻打京師前遷都南京總攬全局,是不是會重振大明?

心懷家園


我覺得當時天下局勢的關鍵不在於崇禎是否南遷,而在於李自成能否擋住清軍南下的步伐。

無論崇禎是否南遷,當時的整個黃河流域已經歸附李自成,大明在北方的官僚視李自成為劉邦、李世民再世,紛紛倒戈,一派改朝換代的氣象。

1,假如崇禎南遷

那麼天下從北向南依然主要是大清、大順、大明(此外還是割據蜀中的大西政權),也就是說,全國的局勢其實不會有任何改變。

變量仍然在李自成和清軍的角逐。

2,假如李自成勝

如果李自成能擊敗清軍,那麼當東北和大漠的局勢穩定後,天下便會出現大順、大西、大明三分天下之局。

是不是和魏(大順)、蜀(大西)、吳(大明)很像。

沒有了遊牧漁獵民族的干擾,假以時日,最終的勝利者便會是李自成。

3,假如李自成敗

這也是歷史的事實,李自成敗亡後,清軍入主中原,天下遂形成明清南北對峙之局。

歷史上的南明之所以速亡,其一是沒有領導核心;其二是聯虜抗寇,最終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其三是繼承了明末的內鬥和黨爭。

如果崇禎南下,那麼南明唯一的改變就是會有一個穩定的領導中心,可以避免南明早期皇位的角逐。

然而,崇禎對於農民軍的仇視,不可能改變南明聯合清軍滅農民軍的事實,也就是說崇禎一樣會坐視清軍消滅李自成和張獻忠,最終清朝還是會形成對南明壓倒性的優勢。

崇禎無力解決明末的黨爭,他不斷的更換內閣成員,但其多疑的性格註定救不了大明。

所以,崇禎南遷,南明存在的時間或許會長一些,最好的結局就是成為宋高宗趙構。但以清朝入關後多爾袞、康熙的能力,南明依然很難成為南宋,也就是改變不了最終被滅的命運。


心向青山


其實這個問題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我還是那句話,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準備劃江而治,無疑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想要中興大明,那無疑是痴人說夢。

崇禎皇帝死於煤山,大明帝國就此轟然倒塌,讓無人扼腕嘆息。

所以總是會有人假設,如果當初崇禎皇帝南遷到了南京,事情是不是就會變好?但這些顯然是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上天給了崇禎皇帝十七年的時間,結果卻搞得天下大亂,腹背受敵。在這十七年的時間內,崇禎可不是傀儡皇帝,而是真正手握實權的大明天子,坐擁祖宗打下的萬里河山。唯一的敵人,不過就是關外的建州女真。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依舊是把一手好牌打爛,可見這位崇禎皇帝他就不是一位真正會治國的明君。雖然崇禎皇帝克己勤勉,對工作的熱情要遠遠高於明朝的很多皇帝,但事倍功半說得就是崇禎這樣的人。

雖然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卻完全沒有什麼收穫。

如果崇禎不能克服掉自己的缺陷,即使遷都到了南京,又有誰能保證,北京城的遺憾不會再次上演?

假設崇禎真的到了南京,掌握長江以南的兵馬,那麼最好的局面也就是劃江而治,二分天下。在崇禎皇帝的號召下,男方軍民上下一心,拼死把清軍攔在長江以北,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想題主說得那樣,反攻北方,重整河山,那隻能寄期望於下一任皇帝了。


盜帥夜留香YE


崇禎帝假如能南遷至少南明會把江南統治的很好,基本能出現和清朝隔江而治的局面,但重振明朝的輝煌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清朝的實力在明朝之上,想要通過北伐打敗清朝是很難實現的。

清朝入關後迅速打敗李自成佔領北方

山海關大戰失敗後李自成起義軍直接放棄了北京退回了西安,八旗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順利拿下了北京並將國都遷到了北京,順治帝也就成為了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此時的李自成起義軍倉皇退到了西安,但是清軍沒有放棄對李自成起義軍的追擊,八旗軍迅速佔領中原平定了北方。

  • 李自成不抵抗只逃跑讓清軍順利拿下北方

李自成的農民軍本身實力就不如多爾袞的八旗軍,因此戰敗後一路逃竄。多爾袞進駐北京後派出大軍以及吳三桂的降軍多路追擊李自成,李自成在西安也未做過多的抵抗就撤到了湖北。

李自成的不抵抗讓清軍輕鬆收復了北方,由於明軍在北方實力有限因此不會對清朝統一北方產生任何影響,南明與清朝劃長江而治是必然的結果。

  • 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崇禎帝坐鎮南京必然能保全江南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因此官僚機構和軍隊還在,崇禎帝到達南京接手江南半壁沒有任何的問題,江南富庶人才濟濟假如崇禎帝能臥薪嚐膽團結一致守住江南沒有問題。清軍自山海關戰勝後入關順利,急於要修整穩定北方,因此崇禎帝完全有時間來收攏人心堅守江南。

和清朝對壘南明實力不足北伐收復北京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崇禎帝就算是在南京穩住腳跟佔領起江南,但總體實力而言還是有差距。清朝僅僅在關外時就能和大明朝抗衡,假如穩穩的拿下了北方那麼對付只有江南半壁的南明還是沒什麼難度的。

  • 元朝的戰略大迂迴已經給了清朝最好的戰略

長江天險也不是不能通過假如在揚州段不能實現突圍,那麼可以在湖北襄陽或者四川突破長江,元朝統一南宋使用的戰略大迂迴戰術已經是最經典的戰例,只需要再走一遍就能打敗南明。

八旗軍接收了吳三桂等降軍後實力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南明軍隊派系林立很難協同作戰,因此想打敗實力強勁的八旗軍顯然難度很大。

  • 崇禎帝性格多疑的缺點會讓形勢變得複雜

南明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內部很不團結,加上崇禎帝多疑的性格想把江南士紳籠絡在一起有難度,假如人心不合那麼打敗清軍自然是痴人說夢。

八旗軍在多爾袞執政後內部非常的團結,但南明內部卻出現了因為爭權奪利而導致的內訌,因此想打敗實力更佔優勢的八旗軍,南明顯然把握很小。

總結

崇禎帝不弔死在煤山,明朝在江南也許還能延續幾十年。但他的死讓大明朝也隨之而去了,無論他是否南遷都不能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與他自己來說只不過是最後的個人結局有差異罷了。


秋雨魯北說歷史


回顧歷史其實總會有很多很多的假如,包括但不限於這樣的假如或者那樣的假如,只不過我們在直面歷史的時候,真的可以把這些假如拿過來嗎?未必。

一、崇禎哪裡也跑不了。

大家都讀過各種各樣的野史,也讀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獻,會發現在崇禎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為什麼在該逃跑的時候不逃跑,讓李自成給包了餃子呢?

真實的情況是崇禎並不是不想跑,是不能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跑的話死的更快,而且死的更沒有面子,死的更會被世人所嘲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原因很簡單,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在崇禎最後的那幾個年頭,這些年是怎樣度過的,整個大明帝國有哪些敵人呢?

大明帝國的北方就不用說了,整個北方都是清朝的天下了,這個時候的清軍已經時時刻刻的繞著北京城轉悠了。

那麼北京城的南邊分別是河北,河南,山東這些地區,那這些地區又有什麼特殊情況呢?

我們把歷史文獻拿過來,把當時的地圖拿過來仔細的瞅一瞅就明白了:這些地方無一例外全都是流民。

好了,我們現在接下來的提問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崇禎,如果大家能夠時空穿越,附在崇禎的頭腦上,大家這個時候怎麼辦?是不是固守北京城?

為什麼固守北京城?因為相比較而言,只有北京城這一座城池有天險可守,只有北京城是一座城池可以調動部隊,這個時候如果往南逃就直接落到了流民的手裡面了。

二、我尊重崇禎,因為他終究是條漢子。

和其他人有些不同,因為我在讀史書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在讀史書的時候,我總會感覺一些史書之人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包括但不限於戚繼光、于謙等人。同樣的,一些人物當中是值得我們唾棄的,包括但不限於趙高。

在我的情緒宣洩當中,對於崇禎終究是有一個複雜的情感,對於崇禎我尊重他、敬重他,可是除了尊重和敬重之外,再沒有其它思想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崇禎終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在關鍵時刻挑起了大擔子,在明朝即將滅亡的時候撐起了整個大明天下,儘管沒有撐多久,可他終究做出了一個榜樣作用。

而且即便到死,崇禎都維護了帝國應有的尊嚴,單純的這一點,就足以值得讓世人尊重,不是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個人觀點,還是崇禎的話,遷都南京也沒用,雖說崇禎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但是明朝的滅亡與崇禎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崇禎算是歷代亡國皇帝中手裡的牌是最好的,要知道以前的亡國皇帝在即位之初就已經無法掌握朝政了,更別提對於軍隊的掌控了,而崇禎即位之時,天下的軍隊大部分還在其掌控之中,包括遼東鐵騎對於朝廷上的命令基本上也可以執行。崇禎時期就曾多次調遼東鐵騎入關平定農民起義軍。所以明朝的滅亡與崇禎有很大的關係,崇禎最大的失誤就是用人不當,急功近利,不夠果決。

當然了,崇禎面對的局面也是最為混亂的,其他的皇帝面對的最多的是由於階級矛盾突增造成的人禍,而崇禎面對的人禍除了階級矛盾之外,更多的是天災造成的。但是就像題中說到的,崇禎可以遷都南京啊,這裡有一點就是其實當時的天災基本都集中在黃河以北的地區,江南在崇禎十三年之前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明朝時期曾經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說明正常情況下明朝的稅收應該還可以維持,但是為什麼崇禎收不到呢?很有可能當時的江南地區已經被士紳所把控,但是崇禎卻沒有想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要是換成朱元璋手握大軍的情況下,早把江南那群人一刀砍了。

所以崇禎去南京也沒用,北方的老本軍隊基本上都拼光了,去南京之後很有可能也會如弘光帝那樣被架空。

上邊說了崇禎的問題主要是用人失當,急功近利,不夠果決。


楓葉0829


有這個可能,南明至少可以延續的時間更長,明朝的各種殘餘勢力不會群龍無首,機遇好的話,崇禎完全可以扳回一局。

南京依託長江天險,崇禎帝可以訓練水師,南方多湖河,不利於北方騎兵的機動性,在長江上構築防禦工事,以逸待勞,打掉滿清的鋒芒,阻斷滿清的推薦速度,讓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滿清在北方政權不穩,一旦進入相持階段,必定把精力放在內部評判。

大明殘餘軍隊數量巨大,崇禎一死,群龍無首,各種為政,若是崇禎不死,還是有許多人擁護他當皇帝,捲土重來未可知否。

崇禎對待農民軍應該以招降為主,一直對外,讓農民軍去打滿清,滿清在北方根基不穩,運用得當可以把滿清打回老家,崇禎不死,吳三桂不一定會降清,清朝也沒那麼容易吸收大量明軍明將。


饕餮中國


我一直是這個想法。

放棄黃河流域的中原,反正已經被打爛了,放棄北京,作為誘餌讓李自成和建州死磕。自己在南京,做六件事。

第一,招安鄭芝龍。

第二,和荷蘭人做生意,請僱傭軍。

第三,試著穩定住吳三桂。

第四,抄所有在北方投降李自成的官員在江南的家。

第五,下旨在山東河南成立地主武裝,讓他們築寨自保,守住的土地歸自己,相當於把清末團練的政策提前到明末。

第六,穩住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可以重用,高傑手下有個叫李成棟的、左良玉手下有個叫金聲桓的,重用。

在這期間觀察局勢,建州強就打建州,李自成強就打李自成,按照歷史,他們兩方都不會太成氣候,估計也就是歸宿在黃河潼關一線。

最後,等待張獻忠死,然後招安李定國,封五軍都督府大都督,率部北伐。


甲申十七年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就是歷史。

崇禎在政治上並不懶惰,但是他沒有使用他的努力工作。他控制了一群無能的人,殺死了那些有能力的人。事實上,崇禎有很多機會,但是他被錯誤的決定耽誤了。他誤殺了袁崇煥,摧毀了長城,這是最大的錯誤。袁崇煥在,清軍根本無法進入關隘。李自成和其他農民起義也是崇禎皇帝錯誤的國家政策造成的。當災難襲來,救濟工作無效時,人民就不能再活下去了。

要說晚明時期最牛逼的政治團體是誰?毫無疑問是東林黨,東林黨的輿論掌控能力是當時第一的,而且東林黨的老巢在江南,那裡是整個大明朝最重要的財賦重地,也就是說,東林黨一手把握著輿論,一手把握著錢袋子。

東林黨是一家獨大,北方因為戰亂殘破,北方的各種鄉黨基本上無法對東林黨構成威脅。如果不是崇禎皇帝堅決把東林黨人從內閣中踢出去,整個大明朝是誰說了算還未可知。

崇禎要是南下到了東林黨的老巢,還能否像在北京一樣拒絕使用東林出身的人為相?不使用吧,人家不配合你,使用吧,大權旁落,無法進行有效的政治、軍事、經濟改革,那麼拿什麼來和李自成或滿清對抗?

所以即使崇禎南下日子估計也不會好過,都不一定能總覽全局,更不要說重振大明瞭。


雜談小部落


當年崇禎應該遷都,不應該與李自成玉石俱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遷都南京憑藉長江天險,還能與其扛上一段時間。而江南多為富庶之地。稅收也相當可觀。這為軍隊開銷提供了保障,能穩定軍心。待到時機成熟在反擊北伐。當年太祖朱元璋就是北伐北元,統一全國。有先例的。北元要比李自成的農民軍有戰鬥力。但是最後還是被消滅。再不濟也可以來個劃江而治,就像當年的南宋。至少不會那麼快就亡國。在續大明幾百年也不是不可能。



柳甄翎


即使崇禎將京師遷往南京也不會重振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17歲守遺命繼承皇位,崇禎帝為了節省開支甚至進行了勤儉節約的運動,但此時的大明已經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絕不是遷都所能救治。

面對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且有百萬之眾,在攻陷了平陽和太原後,此時的崇禎帝已經是慌了手腳,在商量對策時竟然無人可堪大用,由於東林黨的鼎盛,使棄武從文,重文輕武的大明後期的戰力已經是如弱雞一樣。面對虎狼之師難道是遷都所能改變的?甚至於吳三桂想進京,崇禎皇帝竟然算起了小賬甚至哭窮,說自己的體積錢已經花完了。最後吳三桂不但沒來還成了滿清的內援。

當時大明氣數已盡,況且賴以倚仗的袁崇煥大將軍業已被猜忌所殺,所以遷都或許會延遲覆滅但絕不會絕地反擊。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誰也不能改變。或許這也是對崇禎做好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