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3月20日起,呼和浩特机场成为北京国际航班分流指定的第一入境点之一。为防止境外疫情在航班进出港过程中传播,来自内蒙古机场集团各单位的160名员工,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走进了国际航班保障区。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保障人员开始穿着防护服,准备进入国际航班保障区

截至3月27日17时,呼和浩特机场已经完成来自日本东京、英国伦敦、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和丹麦哥本哈根共11班进京国际航班的经停保障,保障旅客2505人次,行李3153件。机场国际航班的保障时间也从之前最长将近12个小时,到现在最短的不到5小时。

这个历程对每一个机场人来说,都是一场“大考”,一场完全没有参照样本,只有全力以赴的“大考”。想记录下这一历程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第一天保障完成,从保障区出来的人,脱下防护服,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外面的人已经不忍心让他们再说点儿什么……

工作从“不吃不喝”开始

曹彬,内蒙古机场集团地服分公司值机服务部经理。3月18日9点多,刚值了一夜班的曹彬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公司通知,要参加北京分流到呼和浩特的国际航班保障工作。曹彬并不意外,因为就在前一天,他主动报名了。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曹彬带领人员卸载行李

3月20日,CA926(东京-北京)航班于18时50分降落,旅客从呼和浩特机场入境。这也是北京的国际航班分流出来的第一个航班。

当日中午,曹彬和机场所有参与这次保障的人员一起入住到了指定隔离宾馆。17时40分,他们一起乘坐大巴车,到达呼和浩特机场国际值机区,穿衣服的过程是在自治区疾控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防护帽、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鞋套,一样也不能少!所有参与保障人员陆续通过安检,进入划定的专属保障区域。没有经验的他和同事,当天下午都没有吃饭,保障工作就这样从“不吃不喝”开始了。

曹彬他们主要负责行李保障工作。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国际航班旅客入关时不再需要自提行李,只需完成个人相关检查和信息填写,而行李的入关,全部由曹彬他们来完成。

国际航班的机型都比较大,航班旅客多,行李也多。“一个航班最多时候有400多件行李,我们十几个人,要从飞机上卸机,然后进行消杀,再通过海关的安全检查,才能交由旅客提走,行李的速度其实决定着旅客停留和等待的时间。”曹彬说。


“旅客在机上不敢吃喝,终于回国了,他们也急需去休息,虽然防护服包裹很热,搬运行李时,体能消耗非常大,可我们还是想,能快一点,就快一点,让旅客少受点罪。”曹彬看到这么多同胞几经周折回国,特别能够感同身受。


“我们保障经验也在积累,前几天短则8小时,长则12个小时,上岗前大家不敢吃喝。而现在,我已经能够合理设计流程,安排好时间了,特别是能让大家吃好了再上岗。” 作为地服分公司保障一组的负责人,曹彬现在可以腾出一些精力,关心这群并肩作战的兄弟,颇感欣慰。

身披战衣,我即“战士”

3月19日,是呼和浩特机场航站楼管理部员工冯时的25岁生日。当天,他接受了一项关于穿脱防护服、隔离衣的相关培训,第二天,他就将奔赴到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战场”。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冯时穿着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区

“在进去之前,其实还是很忐忑的,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是从未经历过的,但是当我穿好防护服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和在疫区奋战的白衣天使一样,责任感就上来了。”

3月20日下午,冯时和其他保障人员一起进入了封闭的国际航班保障区域。

冯时最初的工作,就是配合海关、边检人员,完成旅客的引导和分流,对现场旅客进行疏导及指引。“没想到和旅客的接触还是很频繁的”,面对许多旅客的询问和求助,“我很高兴能用自己的服务经验,和外语口语能力给旅客提供指引。”

在相对封闭的国际隔离区域,现场的海关、边检、机场保障人员都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面部难以辨认、行动不太方便、大家交流也不多,气氛很压抑。“虽然大家没有什么交流,但感觉到每个人对待工作都极其认真。”

第一天的保障,对于这个入职刚满一年的年轻人来说,是一场长达12个小时的鏖战,更是一场身心和意志的极大考验。在防护服和N95口罩的包裹下,冯时觉得呼吸困难,“像是在密闭的蒸笼里一样,感觉身心在极限的边缘徘徊”。即便是保障间隙有时间坐下来休息,护目镜上也会因此迅速生成水汽,视线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不能坐下来,而是持续行走站立,确保视线清晰。”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冯时在隔离区内工作

“腰酸背疼,感觉特别痛苦特别累。可是当我遇到一对中年夫妇,在到达的时候难掩回来的激动心情,他们向我们鞠躬,表示感谢,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冯时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

这位热血青年,既有拼劲又肯琢磨

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的岳家彤是个热血青年,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就十分关注。从呼和浩特机场作为北京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后,身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岳家彤便主动请缨,要承担国际航班保障的工作。他积极熟悉预案,反复研读演练规划,为演练和将到来的实际保障工作做好准备。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岳家彤在运行指挥中心梳理保障流程

保障的头几天,岳家彤几乎每天都守在运行指挥中心办公区。只要有国际航班,他就在现场,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最长的一次,从前一日9点参加演练,一直通宵到保障完国际航班,整整在岗23小时。航班间隙,他来不及吃饭,倒头就睡。一听到航班提前到港,翻身起床就上岗。

“我看他有专业特长,也有积极性,就让他参与进来了,没想到他这么拼。” 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经理刘鑫说。

因为几乎每天每班都在岗,岳家彤对国际航班保障工作已经非常熟悉。为使没有经验的保障人员也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制作了一份清晰明了的保障流程图,将图发送各单位,使每一名一线保障员工,不仅能知道自己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上游对接谁,下游交接谁,保证工作有序进行。他说他不放心,

“我得把保障航班的方式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后续值班人员。”岳家彤说。

做好总协调,用专业和细致赢得信赖

奋战在流程梳理和保障协调一线的,还有呼和浩特机场业务管理部副经理丁云江,他是此次分流国际航班保障的现场总协调人。

3月20日保障首个航班时,从当日上午演练就进入隔离区域的他,一待就是19个小时。3月20日到3月24日,丁云江连续保障了5天,这5天也是各单位相互磨合、问题最多的5天,作为总协调人的丁云江认识到“与各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协同开展工作至关重要”。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丁云江在机坪内协调保障事宜

可是平时接触较少,打起交道来确实比较困难,丁云江发现,第一天保障时,各单位都在高频次接打电话,他的手机很快没电了,于是,他从同事那里借来充电宝,自己用完之后,就送给遭遇同样情况的疾控部门负责人。

3月21日的航班保障过程中,边检一位女同志在进行机上测温时口罩滑落,于是迅速撤出在机坪等待消毒和进一步检查,晚上机坪气温低,丁云江看她冻得发抖,就安排她到一个空余廊桥上去等着。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丁云江来回奔波,检查保障流程

丁云江说:“就得这样,一个个不经意的举动,主动服务地方各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多单位的沟通协调,才逐步顺畅了”。

3月20日,又是一个“小情况”引起了丁云江的注意。当日4辆运输旅客大巴进入机坪,巡视检查的丁云江发现地上有液体,由于熟悉机场运行和安全管理,丁云江高度敏感,第一时间意识到“是车辆漏油了”,用手指蘸了一下,一闻,果然是柴油。丁云江拿起对讲机立即向运行指挥中心报告情况,要求消防紧急到位,2分钟后,消防车辆已到达现场,吸油毡吸附、胶管水枪稀释、机坪吸水车吸干,不到5分钟,地面油渍处置完毕。各单位在现场的保障人员,纷纷对机场运行保障的高效与专业竖起大拇指。

但是丁云江没闲下来,他指挥消防员对漏油车辆进行了检查排故,查明漏油原因并及时处置后,才允许大巴车启动,并指派1辆消防车护送该车辆驶出机坪。后来,呼和浩特机场还向相关保障单位发布了业务提示和通告。

“车辆漏油的事情,让各单位都看到了机场工作的专业性,现在在机坪内保障时,他们也更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丁云江欣喜地说。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不喊苦,不喊累,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疫情不结束,我们绝不放松警惕。”这些都是保障人员真心说出来的话。呼和浩特机场在12个第一入境点中,只是普通的一座机场,就是这些普通的机场人,让人感受到考验越艰巨,却越能看到民航人的精气神儿,而呼和浩特机场的这些一线保障人员,也只是全体民航人的一分子……



原标题 | 从12小时到5小时,请体谅这种“超时”

来源 |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 | 程凌

通讯员 | 王羽娟、杨瑾

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Cmns3AbA85Fap-T_lsmKH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