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商業銀行:供給驅動高質量發展

資產總額超過2200億元,全年實現各項稅金8.31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6億元……2019年威海市商業銀行憑藉優異的發展業績,榮獲威海地方納稅50強企業第三名。

2019年威海市商業銀行緊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堅持“兩端型零售銀行”發展戰略,加強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質效,各項業務實現了平穩健康快速增長。總資產、信貸投放、稅收等主要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戰略指標實現大突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儲蓄存款當年增量首次突破100億元,手機銀行客戶數量首次突破100萬戶;成功發行3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成為全國首批、山東省首家成功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城市商業銀行……

威海市商业银行:供给驱动高质量发展

威海市商業銀行成績的取得,關鍵在於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生命線和全行員工的幸福線,依託創新深入推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為客戶做好態度、產品、渠道和速度供給,持續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

“市場的金融需求是多元的,作為銀行需要緊盯宏觀形勢,明確政策導向,瞭解市場變化,滿足客戶需求。”威海市商業銀行副行長張曉東說,2019年,威海市商業銀行立足網絡化趨勢,按照“推出一個產品,搭建一個平臺,形成一種模式”的思路,藉助移動互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搭建“智慧平臺”,實現“智慧運營”,完善“智慧服務”,推動“智慧發展”。正式開通“手機銀行4.0版”,成為全國首批開通“手機號碼支付”功能的28家銀行之一,創新推出互聯網一體化的社區金融模式,搭建“雲繳費”服務平臺,滿足用戶“一鍵式”“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創新推出商車貸、稅e貸、政e融等“線上化”業務,將“服務求快”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服務品牌。加強與科技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生活服務類企業等合作,搭建基於金融的“1+N”跨界互動平臺,構建“開放式銀行”的金融生態。

即使在疫情期間,威海市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服務供給也能做到“零延遲”。

文化旅遊產業是華夏集團的主要經營板塊之一,也是企業產業轉型的重點發展方向。春節期間,原本的旅遊旺季,卻因為突發的疫情,沒有預期到來,企業分佈在威海、廈門等地的旅遊項目均無法正常開門納客。為助力企業發展,威海市商業銀行主動對接企業,實地瞭解企業需求,為企業量身定製了基於企業信用的商票質押貸款融資解決方案。在業務辦理過程中,為高效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威海市商業銀行為企業開闢綠色金融通道,前中後臺聯動作戰,派出專業團隊定向服務,僅用3天時間即完成業務辦理,向企業順利發放了3億元信貸資金。

結合“百行進萬企”活動,威海市商業銀行高效落實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要求,切實履行地方金融主力軍的社會責任,主動對接企業,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一戶一策”的原則,及時開闢綠色金融通道,第一時間與高新區簽訂“抗疫情·金融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合作協議,攜手高新區為區內聯橋集團、海富光子等30多家企業提供20億元的“復工復產”專項融資,有效破解企業發展資金難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2020年,威海市商業銀行“創新”的理念依然不變,“創新”的腳步始終堅定。“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加大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精準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曉東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匙亮/文 企業供圖)

籤審:張軍濤

複審:譚立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