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選”變為“必選”,為什麼現在要推廣消費券?

從“可選”變為“必選”,為什麼現在要推廣消費券?

文|花朵財經

上一週資本市場的一通操作,令我等吃瓜群眾眼花繚亂。

那邊,美國為了能夠應對疫情觸發的危機,開始新一輪全面放水之旅。、

無限QE在市場看來,就是無限印鈔。

對此,花朵財經研究院指出,這種用短期刺激行為應對長期危機的做法,和國內P2P領域的以短還長一樣,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零和遊戲。

這種交易的一邊,是華爾街的大佬與美國財政部、美聯儲。交易的另一邊,是無數使用美元作為交易貨幣的商人、平民甚至國家。

簡直是現代版的“飲鴆止渴”。

G20峰會之後,“二十國集團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支持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措施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全球市場的流動性。”

5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是35萬億元,全球一共70億人口,摺合每人發5000元人民幣,刺激!

各國如何落實這5萬億美金的承諾?

消費券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選擇。在國內,採用消費券方式直接刺激消費,已經成為多地已經落地的政策。

從“可選”變為“必選”,為什麼現在要推廣消費券?

近半月時間,貴州、河北、安徽、四川、浙江等省份,以及南京、北京、濟南、常州等城市,均出臺了相應政策,為居民發放消費券,以此來刺激消費的快速恢復。

各地之所以用消費券的方式刺激消費,是因為消費券有一些明顯的優勢:

相對於直接向居民“撒錢”、“分紅”的方式,消費券更能直接的轉化為消費。

相對於食品券、教育券、旅遊券等定向消費券,非定向的消費券既能滿足居民不同的消費偏好,也能夠有效應對疫情的衝擊。

當然,消費券並不是我們國內的發明,而是有“悠久的歷史”,在多國和多地都已經有成熟的經驗和運轉模式。

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進入失落的30年後,為了應對萎縮的經濟和低迷的通脹,在1999年3月面向15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老人推出了名為“地域振興券”的消費券。每張面額 1,000日圓,受領者每人2萬日圓,總額約發放6194億日圓(約60億美元),使用期限為半年,只能在受領者居住的社區內使用。大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口領取到了消費券。

投放之後,這批消費券在多大程度上拉昇了當時的居民消費?

據日本經濟企劃廳事後調查,消費券對消費的額外拉動作用在32%左右。其中,對於價格較為昂貴的可選消費品,消費券的拉動消費作用相對不明顯,但也達到了14%

除了日本,我國的臺灣地區,消費習慣和我們更為接近。

2009年初,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低迷,臺灣地區推出了“振興經濟消費券”,向每位中國臺灣居民發放新臺幣3600元,面額有200元及500元兩種,共計新臺幣 858 億元。消費券的有效期至 2009 年 9 月 30 日。

2009年底,臺灣統計顯示,居民在獲得消費券後,在必需品上的使用比例為49%,在耐用品上的使用比例為 34%,僅有 9%用於服務。

從“可選”變為“必選”,為什麼現在要推廣消費券?

▲臺灣地區消費券對消費的額外拉動

根據臺灣地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執行相關統計及影響評估報告》數據顯示,大約60%-80%的消費券被用於原本就要購買的商品上,而高達86%以上的居民在使用消費券時會搭配現金或刷卡,平均加碼幅度約為新臺幣3854元。簡單計算可得額外拉動作用=(1-80%)*3854/3600=21%。與實證得到的額外拉動作用相似。

在我國,也有部分城市曾發放過消費券。

現在炒的火熱的“阿里消費券”實際使用地——杭州,在2009年就曾經用過這個“大招”。

2009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衝擊,杭州市在當年1月發放總額 1億元的消費券。其中,面向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約 1.5萬戶,每戶 200 元;杭州市區 2008 年12月31日登記在冊的企業退休職工,約31萬人,每人200元;市本級註冊在內的小學、初中、高中生,共26萬人,每人100元。消費券每張面值20元,有效期至2009年4月30日。

根據《錢江晚報》的報道,2009年1月最後一週,杭州城區商貿行業累計回收消費券3150 萬元,其中超市佔比達 94%,且大部分用來購買食品飲料(60%)。

杭州市時任財政局綜合處處長壽學軍表示:“消費券對商貿行業拉動效應為 2.06 倍。”

當然,從杭州消費券的使用品類來看,必需品佔據了主要部分,實際的額外拉動作用要小於 100%,預計與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相近。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3.1%,汽車銷售額同比下降37%,家電下降30%。

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的措施背後,其實也隱含我國應對疫情全球蔓延局勢惡化,進行必要經濟轉型的雄心。

到3月30日,全國除湖北外的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 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9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70%左右。

從“可選”變為“必選”,為什麼現在要推廣消費券?

國外疫情則大幅度攀升,全球確診病例突破70萬,達到723740例。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國,確診病例達到143025例。意大利的死亡病例則突破1萬例。

我國出口貨物的主要消費市場都面臨“熄火”的風險。因此經濟啟動內需就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

部分地區投放的消費券,已經產生明顯效果。

根據南京市商務局監測的19家重點商貿流通企業3月20日-22日的營業數據,全市消費市場出現回暖跡象,16家企業的營業額環比前一週末出現增長,平均漲幅為61.84%。

3月15-23日,蘇寧超市雞胸肉、牛肉、酒水、休閒零食等產品訂單量環比增長100%以上。“疫情緩解,被抑制的購物意願正得到釋放。”蘇寧超市相關負責人說。

所以,在非常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用內需導向型經濟逐漸替代出口導向型經濟,讓內需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復產復工+消費券刺激內需,可能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讓經濟快速復甦的法寶。

最後,我們也做一個小調查,請問大家有沒有領到消費券?領到之後都買了什麼東西?

歡迎大家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