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會不會通貨膨脹?

老A忒


這是一場史詩界別的疫情危機、市場危機和經濟危機。

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傳播力高,隱蔽性強,在過去一百年中沒有一場疫情出其右,堪比1917年的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流感,令第一次世界大戰嘎然而止,不過那時候的全球經濟沒有如此相連,生產各自為政,市場與消費均以內需為主。至於金融市場,資金的流通、槓桿的使用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ETF、AI算法更是天方夜譚。

美國白宮與參議院昨日達成規模逾二萬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十分之一的刺激經濟方案,以紓緩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與金融造成的影響,環球股市應聲大幅反彈,但這不代表危機已經過去。事實上,美國瘋狂放水救市,實施零利率與無限量寬(QE)之外,更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埋下更大的定時金融炸彈,加劇美國財赤失控風險,令金融市場更加動盪不安,投資者宜保持清醒頭腦,繼續綁緊安全帶。特朗普政府擬大幅增加財政開支抗疫,包括向民眾派錢、減稅與支援企業,意味著本年度財政赤字急劇惡化至數萬億美元,財赤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隨時急升至百分之十五,相較百分之三的國際標準,呈現嚴重超標,勢將進一步動搖國際市場對美元、美債的投資信心。

總而言之,美國是全球超強大國,為防疫情和保自己的經濟,瘋狂放水救市,大量印放美元,把美國的經濟壓力轉嫁給全世界,使全球通貨膨脹,如糧食,生活物質,醫療用品等人民的必需品大幅上漲。





學霸怎麼練成


日前,多位監管部門人士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沒有改變,中國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貨膨脹。

對於通貨膨脹壓力,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表示,現在由於復工復產還需要一個過程,無論是需求端或其他方面都給價格穩定帶來一定壓力。“但保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沒有改變,針對這些問題會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調整,相信中國絕對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稱,作為監管部門,銀保監會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較為嚴重地區的銀行會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考慮疫情的客觀影響,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對於監管指標達標給予一定的寬限期,或在監管措施上作出一些靈活安排。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表示,下一步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容忍度或進行一些調整,相信經過努力,不良貸款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總體看,我國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可調整的餘地較大,相信能夠妥善應對好這個問題。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對重點領域復工復產的信貸保障和投放。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復工復產的信貸支持,進一步提高企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比重,將融資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對於企業在復工復產時可能面臨的購買原材料、設備等資金需求,合理加大流動資金的貸款支持力度。要引導機構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考慮以適當方式將支持製造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復工復產的情況納入考核指標體系,或者合理調整考核權重,激發基層網點和一線業務人員的積極性。


市場黑箱


疫情結束之後是一定會通貨膨脹的,我們對於通貨膨脹的理解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物價的上漲。通貨膨脹還能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長,歐洲日本一直處於一個低利率的環境下,但是他們的通貨膨脹卻連1%都做不到。通貨膨脹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壞事。事情要兩面的看,如果疫情結束之後沒有通貨膨脹的話,那我們的經濟要進入一個衰退期,其實2019年刨除豬肉價格的上漲因素,我們的通脹指數已經處於一個下降趨勢,這是非常不好的數據。預示著我們可能要面臨經濟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疫情結束之後,維持一定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復甦是有一個正面的驅動效果。


臺臺一臺一臺臺啊


相信大家都發現了一個現象,這段時間不少商品的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浮,經濟在發展,大家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但錢卻似乎漸漸變得“不值錢”了,購買力在逐漸下降。

目前國內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堅戰已經初見成果,但在這段時間,國內的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為了經濟的平穩發展,央行這段時間大小動作不斷,放鬆貨幣政策,持續向市場釋放資金,雖然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持續降準無疑會給老百姓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學金融學教授張成思表示,現在國內的通貨膨脹已經較為明顯,調節需要合理適度,貨幣政策不能過度反應。

通貨膨脹本身是經濟學的一箇中性術語,在生活中的直觀的表現就是貨幣貶值與物價上漲。在宏觀經濟中,適當的通脹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一旦通脹過度,貨幣的流通量嚴重超出了市場的需求量,就將引發可怕的經濟危機。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因為通貨膨脹失控而引發經濟危機的國家。當時德國大量印刷鈔票,試圖轉移自身的債務危機,並用來支付工人們的工資,僅1923年就印刷了100萬億馬克的鈔票。然而這些超發的鈔票很快引爆了德國的經濟危機,馬克對美元的匯率暴跌,鈔票成為了廢紙。

這個時候房子、車子等都變得一文不值,能填飽肚子的糧食成了最珍貴的東西。1923年德國的通貨膨脹有多嚴重?當時每個德國人都可以說是億萬富翁,兜裡裝著幾十億的馬克,但2000億的馬克都不一定買得到一個麵包,他們握著大筆的鈔票卻填不飽肚子。

當然了,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選擇隨意超發鈔票引發通脹危機。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關注通脹的問題呢?這是因為相比起富人,通貨膨脹對“窮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影響最大。

普通人獲得財富和使財富增值的渠道較少,因此所擁有的財富資源也較少,抵禦風險的能力較低。通貨膨脹之後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但普通人的總有生活花費的剛需,如果不降低生活質量,需要的花費自然就增多了。

對於那些擁有更多資本和渠道的富人來說,通貨膨脹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不大,反而可以成為他們獲得財富增值的機遇,而普通人大多在不知不覺間被蠶食了本金。

對於通脹問題,央行也做出了回應,表示將繼續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會針對性的進行及時的調整,央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國內絕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同時老百姓也可以通過合理配置理財產品,比如低風險的年金、股票、基金或黃金貴金屬等來對抗通脹。


曉婷I保險代理人


誰都沒想到,2020年春節開始我們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好在疫情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經濟發展漸漸恢復。

但有一種擔心是,受疫情影響,供應不足,物價會不會全面上漲?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研究下,疫情對於物價的影響。

1

“物價上漲”很複雜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物價上漲”。其實很多人都搞不清概念,認為“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東西漲價了。

“通貨膨脹”裡面的“通貨”,指市場上的貨幣。通貨膨脹的字面意思就是貨幣總量大幅增加,像是小氣球變大氣球,膨脹了。經濟學理論認為,通貨膨脹會導致物價長期上漲。這裡面的關鍵在於“長期”。

有時候,一些國家短期中也出現過超級通貨膨脹,比如津巴布韋天文數字的鈔票;國民黨統治末期,一麻袋金圓券換一個雞蛋;1923年,2000億德國馬克買一個麵包。

貨幣學派代表人物弗裡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是引起物價長期普遍上漲的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說,M2大幅增加後,時間一長會慢慢引發物價普遍上漲。這種效應並不是作用在某種商品上,而是所有社會商品。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也就能看到,跟10年前相比,中國大部分商品價格都上漲了,價格不漲或者下跌的商品很少。

“物價上漲”是什麼意思?字面上看,就是商品價格提高了,關注的是具體商品的價格,一般指的是短期效應。造成物價上漲的原因很多,通貨膨脹也是其中一種,通過長期作用使物價漸漸上漲。其實物價長期上漲,對經濟影響更大,作用時間更長,更值得觀察分析。但人們的心理弱點在於,看不了太長,往往更關注短期。

所以,物價的短期變化更受到大家廣泛關注。比如,某種商品供應短缺,價格上漲;有人囤積商品製造短缺假象,使得某幾種商品價格大漲;某種商品需求暴增,供應一時跟不上,價格上漲;很多消費者非理性消費,買價格大漲的商品。各種情況非常多,比通貨膨脹的長期邏輯還要複雜。

2

疫情過後,物價會全面上漲?

一般情況下,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物價由供求關係決定。各種條件還會變動,引發均衡價格變化。貨幣是交易工具,其本身是穩定的,不考慮長期通脹。

那麼,疫情過後,供給、需求、價格各自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情況很特殊,我們要具體分領域觀察。

一種最簡單的情況,就是供應遠不能滿足需求,從而引起價格大幅上漲。最典型的是測溫槍(口罩價格受管制,雖然需求多,漲價空間大,但也不能漲價),很多企業開工都需要測溫槍,而且是硬性要求,沒有就無法開工。筆者所在的公司2月中旬要開工,行政部門說買不到測溫儀,去淘寶看會提示“急用勿拍”,需20天后才發貨。筆者找到做測溫儀生意的親戚,花費400元買了最後一支存貨,才解決問題。這樣的價格其實已經比平常價格高了不少。沒想到,好幾個人找我幫忙買測溫槍,價格都好商量,但測溫槍確實沒有現貨,已經不是價格高低的問題了。

測溫槍

除去上述情況,物價有沒有全面上漲呢?

剛結束“家裡蹲”,陸續開工後,市面上看上去有些蕭條——人們出來吃飯取了外賣扭頭就走,很多商場和店鋪尚未營業,也就超市裡還算有些人氣。這樣看來,“物價全面上漲”不太可能,因為根本就沒什麼需求,怎麼可能漲價。

疫情期間,有不少商品的“收購價”倒是大跌了,因為有效需求大幅減少。不少農產品,比如丹東的草莓、沿海的水產品、海南的瓜果等銷路受阻,收購價大跌。並不是人們不想消費這些產品,而是疫情期間人們減少活動,降低了出門或者網購這些商品的慾望。

也就是說,疫情期間及剛開始復工時,主要問題是需求不足。這時不可能存在物價上漲的問題。就算有個別商品需求多要得急,供給一時跟不上,漲價依然不能解決問題,開工復產才是根本。

至於服務業,就更不太可能存在漲價的情況,先恢復需求才是關鍵。

很多人覺得“疫情過後,物價全面上漲”,是因為他們認為當人們的需求恢復到正常水平後,由於疫情對生產有影響,造成開工不足、供應不足的現象,而且比較普遍,於是導致“物價全面上漲”。

這聽上去符合直覺,也能在供求曲線圖上說出一番道理。例如防疫期間交通受影響,飼料運輸不便,一些家禽死掉,日後禽類產品的供給相比正常年份就會減少;有些製造業企業,由於工人不能及時復工,生產受到影響,供應可能就跟不上了;甚至日本、韓國等也受到了疫情影響,IT硬件產業鏈上一些零部件供給減少。這些似乎都會造成物價全面上漲。

然而,筆者以為,這些情況並不足以產生“物價全面上漲”效應,要對中國企業復工復產,恢復供應的能力有信心。更重要的是,這個“全面上漲”的邏輯有些說不通,生產受影響是客觀事實,一些商品的供給必然不如正常年份,但需求也是動態的,不能用正常情況下的需求往上套。

一個基本面是,疫情發生前,中國工農業生產能力非常強,如果市場上對某種商品有需求,商家有錢賺,市場便能快速反應,實現充足供給。輿論觀察的各種經濟問題,鮮有提到供給能力不足的,產能過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經濟發展的關鍵更在於創造需求。

那麼一場疫情過後,這個基本面會改變麼?

應該說,市場發展的邏輯沒有改變,企業追求利潤的現象不會變,企業在政府組織下,會漸漸恢復正常生產,像飼養業那樣發生禽畜死亡的領域不多,大部分領域都只是暫停了,而非造成了不可逆的生產損失。

更重要的是,當初我們防疫也並非不顧一切經濟損失。舉個例子,春節期間,筆者在湖南一個小城市發現,經濟活動基本停滯了,只有維持基本生活的水電等關鍵部門還在運作,除此之外,有一類工廠也沒有停工,那就是當地的鋼鐵廠。因為如果將高爐停掉,裡面的鐵汁就會和爐子一起變成“鐵疙瘩”,巨大的損失不可逆。2020年1月,中國粗鋼產量為8430萬噸,同比還提高了7.2%。所以,即使在全力防疫特殊時期,政府也在考慮各種工農業生產的需求,想辦法減少損失。暫停可以,但如果存在不可逆的損失,也會想辦法進行靈活處理。

因此,中國很多行業恢復充足供應能力並不難。中國全力防疫,將湖北以外的省市、湖北除武漢的新增病例,都降到了極低的個位數水平,疫情進入到了收尾階段,為復工復產打下了良好基礎。當初防得狠,也就能更快地復工。

3

這才是更值得擔憂的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在2月28日的國務院防控情況發佈會上說,要按照高、中、低風險等級進行差異化的縣域防控,低風險區域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逐步有序地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態,高風險地區集中精力落實防控。

由於前期的良好數據,外省市400個地區大多數都是連續多日累計病例“零增長”,可以準備開始全面恢復生產生活了。即使偶有反彈,也可以按中風險安排,有序地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只有高風險地區還要以防控為主,情況也會越來越好,風險轉低。

各地已經認真摸索出了一些辦法,一邊做好防疫,一邊迅速復工復產。測溫儀、口罩、數據監控等成為常規配備,這對生產影響並不大。筆者樂觀地認為,中國人本就比較靈活,能夠互相配合,把復工做好。

其實早在2月10日前後,一些地區就恢復上班了。每週過去,中國的社會經濟運行都會明顯恢復一些。筆者預計,到4月中旬,外省市應該基本恢復正常,雖然個別領域出現了不可逆損失,但大多數領域復產基本不會有太大障礙,中國很多行業的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只要其中各方協商通融,靈活處理“不可抗力”,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最根本的邏輯是,疫情過後的恢復期,各領域無論供給方還是需求方,並不會用價格博弈的心態進行互動,而是協商恢復正常的合作心態。這種情況下,“物價全面上漲”就更不可能了。疫情特殊時期,這種市場經濟的邏輯暫時缺失,但生產供給能力恢復正常後,價格信號就會重新起作用。

因此,中國經濟恢復正常的速度可能會比想象得要快,值得擔憂的反而是境外的情況,多國疫情相繼爆發,如果境外供給或需求發生大變動,更需要想辦法應對。


巔峰霸氣


會,商品價格多數情況圍繞價值上下變動,貨幣發行多,類似做米飯,水多了就是粥,水少了就是飯,米是商品不變。但通貨膨脹主要是生活剛需的米麵菜蛋肉會看到明顯漲幅,長期滯銷的房產,汽車還是不會漲價!總之會通貨膨脹但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附圖:通脹率=M2增長率-GDP增長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