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墨,浓淡怎么来掌握?

秋叶丹枫


书法用墨很讲究,书法在章法中,有一讲是专讲墨法的。墨分五色是根据墨汁的原墨与加水多少和用墨时间来分的。楷书一般都要用重墨,特别是在泥金、泥银和熟宣纸上一定要用浓度大的墨汁。否则写出的字显得蒼白无力。对楷书不易用墨分五色来表现章法。对行草书特别是大草书作品,墨法甚为重要,墨法中的对比,比如浓淡,燥湿,轻重的对比更加普遍。初学书法者在作品创作中多实验,我在教学中专门带学员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比如,让学员,沾一次墨,一直在写,没有老师的同意是不能沾墨的,这样一直写,那么燥湿对比就出来了。加水多少的练习,浓淡的对比就出来了。


谭云协


浅析:

来为书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

  书法用墨主要有浓墨、淡墨、枯墨、润墨之法等。

  浓墨 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迹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不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浓墨色彩深沉缥缈,光彩黝然。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故以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彩作书,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观苏东坡、颜真卿、康有为等大家的书作墨迹,多以浓墨书写,沉厚朴茂之中更显空灵。

  淡墨 淡墨作书给人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最擅长用淡墨,可谓“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别有一番情趣。

  枯墨 飞白、枯笔、渴笔是书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之为“飞白书”。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 书,其亲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法。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裂秋风”。

  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滋润,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渗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明代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涨墨法”。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

  浓墨、淡墨、枯墨、润墨的运用,实际上与书者对自已所书字体,使用的宣纸的质地和毛笔的软硬有很大关系。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熟宣纸性较硬,在其上作书宜用软毫笔,墨可稍浓一些,水可稍干一些,这样运行使转,自然笔墨得所。除此之外,墨法的灵活运用还受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而定,清人刘墉喜用浓墨,而王文治却善用淡墨,两人分别被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用墨能将浓淡枯云的变化完美地统一起来,做到“带燥方云,将浓遂枯。” (孙过庭《书谱》)便是用墨高手。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要产生用墨的变化,亦要讲究蘸墨之法。一般地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不易灵活变化。故蘸墨当如蜻蜓点水,一黏即起,以毫濡透,润而补渍为度。清蒋骥《续书法论》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作品中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的,陈绎曾《翰林要诀》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说到底,书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直接控制,若书家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对水墨技巧能够熟练掌握、恰当运用,必会使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用墨要慎思活用,要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娴熟的技法方能实现。


偃溪文学


一个秘方,笔根沾水,笔尖沾墨,由浓到淡,循环往复,浓淡分布自然,还能听出音乐的节凑声[捂脸]


用户9883807093916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可以简要地称为笔墨的功夫。除了笔法以外,墨法也极为重要。墨色就像一个人的血肉和肤色,表现了他的气血之色。一副书作墨色好,就如一个人血色丰润,神气光华。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书法用墨,怎么掌握浓淡的问题:

凡是好的书法作品,水墨都是浓淡适宜的,墨需浓而不凝,因为凝而笔画呆板,干涩;墨需淡而不死,因为死则伤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韵。可以说,墨的浓淡适宜,燥润相杂,是书法艺术的一大关键。有功力的书法家都会根据书体而掌握墨色的浓淡,燥润,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鲜。浓墨的作品可以焕发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别具神采。清代的刘墉善用浓墨,精华内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风流儒雅,当时人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字怎样能写出好的墨色呢?

首先,水,墨、砚均要纯,净、洁。砚不可留宿墨,用完了就要用清水洗净。这样研出来的墨才能水墨调匀,写出来的的字才能血肉得所。具体的做法是:

1.首先,书写之前,笔宜以清水缓缓开释,使笔豪透润。在砚面徐徐轻捺,四面之毫浸润水墨,自然和顺挺圆。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色鲜活而笔力遒劲。

2.其次,用笔用墨必须完美结合,笔酣墨饱。笔能摄墨,锋到墨到,墨随笔而生发,因而氤氲万象,古人有“惜墨如金”和“泼墨如飞”的说法,意思是笔不妄下,墨不虚发,经营意境,灵活运用。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极尽浓淡枯湿错综变化。笔法娴熟,墨法精妙,灵动生辉,所谓“笔歌墨舞”

书法是讲究笔墨情趣的艺术,从技术上说就是笔墨的艺术。骨气神韵俱足,笔情墨趣相融,方呈现出一种和谐,深邃的意境之美。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字匠


在书法创造中,有许多技巧需要掌握。章法,结构,字的个性美,笔画使转等很多方面。而墨色的熟练运用也是非常重要,好的墨色搭配会让作品锦上添花,自然生趣。问题中提到的浓,淡就是墨色的运用问题,是墨色的基本的二个方面,另外还有枯,渴,焦,润,轻等几种技巧的使用。下面做一下简要的分析,解读:

一,浓墨主要展现书法的端严厚重,高亢的情绪时运用。会让字体显得雄健刚正,代表人物有颜真卿,苏轼,沙孟海等。浓墨主要用于楷书和行楷创作,草书创造略有运用,不主张大片整幅运用。运用过多会使字呆滞而缺少灵动之美(草书中)。

二,淡墨是将墨醮少许水,让墨色变淡而用于书法创造的技巧。淡墨创作的字会显得清淡古雅,秀逸淳和,展现书法的寂静清雅之美。

三,枯墨。枯墨是在墨色将尽之时笔的毛色在纸上快速划过而产生的痕迹,或者衄挫,提按产生的痕迹,使书法艺术产生苍古险峻,古拙朴素的美感形态。这种笔法在草书中会有大量使用。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是将枯笔用于草书创作的先行者,也是墨色运用的高手,被称为现代“草圣”是当之无愧的。

四,润墨。润墨是将墨色醮在纸上让墨润化开来产生笔画的技巧,是绘画艺术在书法运用中的典型体现。这种技巧使用起来,难度比较高,很不好掌握。但如果使用熟练,那是会让书法的艺术效果大放异彩的,行草书时适用较多,代表性的书法家还是林散之老先生。

结合我自己的书法实践,谈一下墨色问题。一般情况下,楷书多用浓墨,笔笔交代清楚,力入纸背,用淡墨则显得楷书轻浮不庄重。横折,拐弯时多用浓墨,长横短坚时用淡墨,轻轻划过,让字显得浓,淡鲜明,形成色彩对比度。留白拉长竖时用重墨,不易轻墨,让重墨在留白处突显出来,显示出力感来。作者提到浓墨转不开笔,淡墨开叉无线条,还是练习太少,没掌握要领,大量练习,揣摩是会运用熟练的。

文中配图是沙孟海和林老的作品,都是墨色高手,大家欣赏下。


木勘石


书写用墨汁买现成就可以了,方便好用。如果自己研,(砚台和墨块不能太次)。研墨速度掌握好(快慢);研磨到细绸润滑成汁时,即可使用。(过稀水份大)


用户2859511941785


多学,多练,就能随心达意运用自如。


了凡尘风


多多实践,很快你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浓淡程度了。调墨和大厨和面一样,水少了面太硬,水多了又不成形,做不同的面食所需要的软硬程度也一样,开始总是摸不着头脑。书法作品用墨其实也是一样,不同类型的作品和不同的纸张上,需要的墨的浓淡程度也不一样。书法本身就是一个很需要耐性和毅力的东西,熟能生巧,多多尝试就知道了,如果觉得本身缺少这些东西,那不妨也可以从调墨开始,多多培养自己的耐性,先让自己静下来。送上鄙人一副草作,望共勉!


昭祯书法


浓淡水撑握


老虎1942728923175


书法的墨法浅谈

初学书法,人们往往以为用墨不重要,这是—种误解。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

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笔者就此浅谈如下。

1,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

2,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明代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3,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L墨”的理论。他偶尔将涨墨法应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