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轼不是一个政治家?

瘋狂的3哥


苏轼政治家的一面被他的诗词给遮蔽了,事实上,苏轼政治方面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深刻性,甚至现代性,以及实践中做出的政绩,往往被大众忽略而不被认知,实在是太可惜了。举例来看:

1.关于边境制服匈奴的军事问题。他在一次大考中所作的《御试制科策》,有层层递进的奇思妙想。此文章很长,在这里,我只是简略要之:国家的边境安定吗?假象。因为匈奴的威胁从来没有制服,主要问题在西域不通,不通在于被西夏占据的灵州挡道,灵州夺不回在于我们的军队太懒散了,军人能力低下缘于朝廷拿了太多的财政资金富养着这些军人,最后得出“以不声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

怎么解决呢?让接壤灵州的陕西秦地独立,成为一个政治实体国,这样灵州和秦地就会打起消耗战,秦地为了自我强大,自然会在边境屯田,以耕养战,秦地就变成了大宋的一个屏障,朝廷坐观其变谋取渔利好了。

顺带解释,割让土地,在现代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感,但在苏轼时代,只把土地当成为朝廷服务的资源。

2.关于财政开源节流的问题。国家安乱、百姓富贫,与财政的开源与节流有很大关系。苏轼年轻时,就写出了《思治论》,提出了当时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严峻问题:道观用度太烧钱,宫殿建设太奢糜,食盐、钱币管理失控等,并且,苏轼对这些问题,都具体的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建议。

3.关于国家供养的三类冗余人员的利与弊。苏轼在他的《论养士》中,大胆提出“接纳必要的恶固然不好,但斩尽杀绝必要的恶只会更坏”。

所谓的“三冗”人员,就是“冗兵、冗官、冗费”,冗兵,带来的是官兵战斗力下降;冗官,致使官员好吃懒做;冗费,造成官府行政效率低下。

但是,各种“冗”的改革措施无非就是“精兵简政”,而精简的只有四类人,即智、勇、辩、力之人,都是一些不简单的人,放到社会上,那就是不安定因素,如果政府养着他们,就算他们什么也不做,也好过他们惹是生非。

4.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单。苏轼曾经在多个地方当行政一把手,更具体的说,就是当市长。

在扬州时,他发现漕运的问题,不是监管不严,而是监管后遗症引发的。漕运,简单理解,就是南粮北调,苏轼比对漕运30年的数字后发现,漕运总量一路下降,但是,损耗却成倍增加。经过他小心求证,得出因为船工和押运人员,经年带私货增加收入的钱,被官府派驻税务稽查人员,严查后补缴税款后,船工等人怠工多了,这样,漕运的损耗越来越大,所运货物越来越少。苏轼提出了改进措施是:增加细节的制约措施,但必须撤销税务稽查官,免去船工等人的公器私用长途贩运收入的税款。

在定州市,这里穷土僻壤,苏轼就盘算“空头度牒”的事儿,多申请一份,就相当于本地多一份劳动力,少缴一个人的税,他申请到了171份“空头度牒”,一计两得,地有人耕种了,税收增加了不少。他在定州还成立了“弓箭社”,即省了征兵的开支,又战时勇猛无敌。

除此之外,大家都知道,杭州的苏堤,有目共睹的苏轼政绩。

所以,如果认真回顾苏轼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的建树数不胜数,不给他冠以“政治家”的名号,是在委屈他了。没办法,谁让他在诗词上的才气那么大呢?


乌咪爱读书


吃软不吃硬,能伸不能屈。

这算是东坡的写照吧?

其实从一开始,宋神宗就知道苏东坡是冤枉的,之所以罚他,仅仅是因为他写诗实在是在太过不小心,群情激涌之下,无非就是要做一个样子罢了,大概意思就是说,你这个苏东坡,以后少特么在诗里叽叽歪歪了,然后就乖乖上个折子,承认一个错误,给朕一个台阶下也就OK了。

宋神宗从未把苏东坡看成是敌人,因为这个文人就是一个文人,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更没有什么胸怀天下的理念,不想做权臣,也不爱什么政治斗争。如果一个皇帝连这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皇帝也不用当了。

因此,按照常规逻辑,在众官弹劾你的时候,上个折子请罪,伏个低做个小,基本上不会引发后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东坡偏不!这哪里是一个政治家能做出来的事情,明明是恋爱中的少女才会如此任性,换做诸葛亮、狄仁杰、张居正之类的,肯定马上大玩迂回战术,先将水搅浑,然后掀起一番骂战,将重点从政斗路线转移为公报私仇,这水一浑就好办了。

结果宋神宗骑虎难下!

第一次机会东坡浪费掉了!

不久,第二次机会又来了,他在被贬黄州后,1084年奉诏去汝州就任,结果半路上折子说去不了了,又去常州。这实际上是神宗释放的一个信号,而且是主动递给了东坡一个台阶,因为汝州离首都不远,把一个人调到首都附近意味着什么没有人会想不到。宋神宗也闹心,原以为东坡会服软,结果人家不鸟。也因为东坡诗写得太好,千古之后,世人一定会从东坡的诗词中骂他是昏君,所以无奈之下只好递给他一个橄榄枝。

本来就没什么大事,你不认错也可以,我让你回到身边总可以了吧?

东坡偏不!

这哪里是当官的料!

神宗驾崩,东坡回归,吃了那么多的亏,你倒是消停一些呀,少说话多喝酒多写诗不好么,非得书生气发作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结果又被踢到一边。人间已经默认东坡是冤枉的了,好吧,外放总可以吧?于是又是杭州,又是澹州,又是常州。

眼不见心不烦!

如果他不写那些失落失望的诗词,有无数次机会等着他,正因为没事写诗写词发牢骚,让逼得那些权贵不得不把他踢来踢去,没办法啊,杀又不能杀,升又不能升,毕竟他的诗词会流传下去,所有人都知道是自己害得东坡四处流离。

娘的,大宋朝就你一个好人行不?

我们都是昏君,都是奸臣,都是小人!!!

你见过如此天真的政治家么?


亦有所思


他主要是文学家 书法家 画家 。政治上他不为新党旧党所容,在中央政府无建树,在被贬谪当小吏时修杭州苏堤有点小作为。所以他不是一个政治家。


我是一文定天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政治家”的定义: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两道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

很显然,苏轼的一生是不断被排挤,远离权力中心的。他先后离京去过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湖州等地任职,一生三迁三贬,最终在元丰十年,赴命到汝州任海军团副一职时,客死他乡,病逝常州,享年66岁。

提到苏轼,就不得不提到苏轼政坛上的两位老朋友——王安石,司马光

  • 王安石,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比苏轼年长十六岁,两人都受到过欧阳修的提携,又都是一代英杰。公元1069年,苏轼从地方回到朝廷,此时,王安石已开始主持变法。苏轼对于此次变法持否定态度,否定到什么程度呢?每次只要王安石一上书推行新法,苏轼就跟着上书说这个新法不行。面对日渐碍手碍脚,道不合不相为谋的苏轼,王宰相略施小计,苏轼便觉在京呆不下去,请求外放为官。

  •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极力推行新法的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母亲高氏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摄政。高氏一向都是反对新法的,她上台后,立即重用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司马光掌握大权后,全面否定新法,重用保守派人士。按说,苏轼的春天来了,他可以大展宏图了,但是,苏轼对于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很恼火,便跟他理论。结果,可想而知。

苏东坡的一生随心随性,返璞归真,一生都在践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所以,这样的苏东坡,我们更愿意记住他在文学,书法,绘画上的成就;更愿意走在苏堤上,慢慢品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



小幸运牙牙


苏轼二十一岁科举入仕,主考官欧阳修对其赞不绝口,曾感叹苏轼横空一出,几年后谁人还会记得欧阳修呢,可见苏轼才华过人。作为一个文人,无疑苏轼是极其成功的,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但是作为一个官人,却一再遇冷,数次被贬谪,他能做一个好官但却称不上优秀的政治家。

初入官场,适逢宰相王安石极力推行变法,苏轼认为变法需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便屡屡上书新法过于激进,有诸多弊端,使得王安石等人极其不满,于是安排人员向神宗陈说苏轼错处,迫其自请出京。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聪颖有识,内敛沉静。她深知苏轼是才子,懂得文章的好坏却缺少生活经验,更是不善于识人,于是每每有人上门拜访,夫人总避于屏风后全程聆听与客人的谈话,事后分析时刻提醒。可惜夫人早逝,再无人商讨,于是便有之后的深情悼念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乌台诗案,原本例行公事的调任谢表,由于苏轼是文人,写出的文章常不自觉自带感情,一些话被新党抓住曲解,求情之人颇多,落井之人亦颇多。王安石当时已退休,却也上书为其求情,苏轼才能幸免于难。

神宗逝后哲宗即位,保守党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前宰相为首王安石一派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后拜访了已退休的王安石,二人推心置腹相处数日深入了解。分别后王安石感叹不知道多少年以后才能再有苏轼这样有才气的人。还朝后,苏轼对保守党拼命打压新党的作法不能认同,也看到了旧党更加腐败的现象,于是其又上书抨击,此番作法再次引起旧党的不满,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从苏轼一生的为官生涯来看,很难融入当时的时局。苏轼的性格比较适合寄情山水,寄情文学创作。所以苏轼是优秀的文学家而非优秀的政治家。



年糕仔


因为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因为眼中有性……因为求真


宗兆睿


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他就不会数次被贬了

试问,哪一个政治家会主动去挑起权势阶层对自己的不满呢?对于政治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存实力,并尽全力保住位置,哪一个像苏轼那样只图心直口快,而不知进退呢?

我们来看看他一生的官场经历:

1071年,已经是中央部委官员的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而上书陈述新法的弊病,引起时任宰相王安石的不满,逼得他自请出京,到杭州去做了个小地方官——通判。

1074年,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1077年——1079年任徐州知州;1079年4月任湖州知州。三年一调整,就没让他消停过。

就这样,苏轼也还是没改他的直脾气。上任湖州知州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里面暗含讽刺新党的语句。结果再度惹祸上身,1079年7月末,上任湖州才三个月的苏轼被捕入狱,受牵连者数十人。这一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这一事件几乎导致苏轼的生命终结,新党们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最让人称奇的是,退休在家的王安石居然破天荒地给他求了情,在朝野内外的一致努力下,他才得以保全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当地官员监视。

从中央部委官员降到地方官,再由地方官降到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这种仕途历程绝不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得到的下场。

可即便是这样,苏轼也依旧没有改了他直言进谏的本性。

1084年,一纸诏书将他从黄州调往汝州。从黄州赶往汝州的途中,因旅途劳顿,他的幼子不幸夭折,路费也所剩无几。他恳请朝廷允许他现在常州定居,得到批准。

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做了宰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复职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被提拔为礼部郎中回中央部委工作。此后,苏轼似乎迎来了好运,回到中央不到半个月就被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又被升为中书舍人。不久,再度升迁,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按说,吃了那么多苦,重新又回到中央部委做官,这样的机会实在是来之不易,苏轼应该要卷起尾巴好好做人才是。况且,此时的苏轼也已经近50岁了,也没啥更好的前途了,好好守着当前的位置挣点儿养老钱得了。

可是,他偏不!他的倔脾气又来了!

他看不惯司马光那伙人打压王安石那伙人的套路,觉得那也不过是整人,对于国家没有丝毫好处。况且,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更加腐败。

他的这一举动自然是引起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不满,逼得他在中央部委实在是没办法再待下去了。没办法,他只得再次恳请外调。

1089年,苏轼被委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1091年,中央又把他调回,可没几个月他又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得罪人被调往颍州任知州。

可他在颍州位置上还没等坐热,1092年2月又被调往扬州任知州。此后是一年换一个地方折腾他,1093年9月任定州知州,1094年6月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到惠州。

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往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他还没等回到任上,就在常州逝世,终年65岁。

这样坎坷的仕途经历,翻遍历史,恐怕也再没有第二个人了。试问,他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怎么就会过得如此艰难?


老春


政治家要玩弄权术,苏轼不是。


木子家惠


政治上无建树


70903545790秋月春风


在古代文学家中,本人最喜欢的就是苏轼了。但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讲,苏轼并算不上一个政治家。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政治家。有这么一段描述:

而要想影响到社会历史,成为真正地政治家,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1.政治家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背后往往站着一定的阶级或者政治势力,他自己则是其代表。

2.政治家必须掌握核心的政治权力,自己才有机会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去支配别人进行政治活动。

3.政治家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他们的这些决定都会给全国带来重大的影响。

4.政治家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政策,就必须和形形色色的人去打交道,并且协调好、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必须是政治系统的组织者、协调者

其次,再来分析一下苏轼是否满足这些条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洵带着苏轼与苏辙进京应试,年仅二十二岁的苏轼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原本苏轼的文章应该列为第一,由于当时科举考试有糊名法,主考官欧阳修便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便把他列为第二。

殿试结束后,苏轼和苏辙的才华给宋仁宗留下深深地印象。回到后宫,他高兴地给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非常欣赏他,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欧阳修的预测对了,苏轼果然文章“独步天下”,照耀千古。而宋仁宗的话则没有实现,终其一生,苏轼不是在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正在京城任职,由于反对变法,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苏轼没有办法,只好请求出京任职,来到杭州担任通判,后来又担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在湖州知州任上,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险遭杀身之祸,后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经过这一番折腾,苏轼心中不免灰心,想要远离政治纷争,甚至要想把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位,苏轼也被召还朝,一路高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一度接近权力的中心。然而由于不满旧党对变法一棍子打死,于是他又受到旧党的陷害和打压。他又自请外调到杭州任知州,后来他更是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海南岛的儋州去。

直到宋徽宗即位后,元符四年朝廷大赦,苏轼才回到内地。可是到第二年走到常州的时候,他就去世了。

从考中进士到去世,苏轼从来没有成为任何政治势力的首领人物,也没有掌握过国家的核心权力,更不用说去制定国家政策,统筹协调各种关系,影响到宋朝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说,苏轼是算不上政治家的。

而同样作为北宋的文人,范仲淹主持过庆历新政,王安石主持过王安石变法。他们的变法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都是变法派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变法制度,也是他们统筹实施变法落地,给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他们才算得上政治家。

最后,苏轼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抱负,但是始终无法实现。不过,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因为他的遭遇,才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让他在文艺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感情。再加上他的才华,让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散文、诗歌、词、书法、绘画等各领域全面开花,而且每一样都达到了顶尖水平,让他成为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可谓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