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首先說明何為百家,古人的數字通常是含著水分的。按照後人的分類先秦的流派大致有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名家善辯論,農家管務農,陰陽家倡五行,縱橫家惹是生非,小說家實則是民間言論收集者,這些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並不突出,值得說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儒、墨、道、法四大顯學。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便是各家爭論的主戰場


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幾乎同一時間,印度的釋迦牟尼、古希臘的哲學家、猶太的先知都陸續湧現,他們同先秦諸子一同成為了人類幾千年的精神導師。之後的人類史上儘管仍不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這樣的思想大爆發,卻很難找到能與這一時代相媲美的潮流,因此這個時代,也被稱為軸心時代。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猶太先知摩西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成佛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

春秋命題

我們的諸子與其他民族又有所不同,古希臘的哲學永遠跟科學掛鉤,他們是從事物的規律中抽象出思想,叫作“物理學之後”,也就是“形而上學”,猶太先知則創宗教之先河,建立了全球第一個一神教,不僅幫助苦難深重的猶太民族延續至今,更是基督和伊斯蘭的發展雛形。印度的釋迦牟尼則既有宗教的神聖,又包含了科學的嚴謹,體大精深、超凡脫俗。是的,他們的態度都是超世的,而諸子百家都是入世的,他們不知宗教為何物,其思想也不是古希臘的“物理學之後”,而是中國特色的“倫理學之後”,其主題很明確,禮壞樂崩、天下大亂,如何拯救這個混亂的世界。

西周路線

孔子首先開出了藥方,而墨家、道家、法家卻紛紛反對。

孔子想回到什麼時代?西周。西周實行的便是孔子極力推薦的禮樂制度。細分可分為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分封是政治制度、井田是經濟制度、宗法是繼承製度、禮樂是文化制度。指導方針就是要定長幼、別貴賤,每個人都按自己的身份享受自己的待遇、盡到自己的義務,人人安分守己、國家蒸蒸日上,天下相安無事。然而問題很明顯,這種按出身來決定地位的做法本身就很違揹人性,我們當然希望人與人之間可以平等相處,若是隻靠拼爹就可以衣食無憂,請問晝夜耕作的勞動者心裡如何能夠接受,人心不滿則思變,天下如何能維持得下去。因此,西周的設計者們做了一個彌補:用禮樂慰藉人心。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有人說用音樂,有人說用禮樂,筆者水平有限,不敢妄加評論,但至少音樂能慰藉人心,是可以肯定的。生氣了,可聽音樂散心,悲傷了,可唱歌曲發洩,音樂,就是解決人民情緒問題的古代心理醫生。

有了音樂,夠嗎?不清楚,至少到了春秋便不夠了,諸侯稱霸一方便不再將天子放在眼裡,大夫實力膨脹也可不給諸侯好臉色看,真是無君無父,無法無天。為此,需要有人出來撥亂反正,指出天下出路何在,各類救世藥方,已是呼之欲出。

孔子開藥

孔子率先登場。作為周公的頭號粉絲,他的主張便是“克己復禮”,問題是,好好存在了三百多年的禮樂制度,為何到了春秋便崩壞不再了呢。孔子認為是世人沒有了“仁愛之心”,而要想救世,就得先喚起世人心中的“仁”。


百家爭鳴之孔子亮相

孔子畫像

仁,本義人其人,即把人當人,這是西周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制定的政治方針,周公認為弱小的周能夠戰勝強大的商,原因就在於商朝太不把人當人,陪葬用活人,祭祀也用活人,而周王朝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把人當人,也就是仁。而到了孔子這裡,顯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雙親的仁愛,稱為孝,對兄弟的仁愛,稱為悌,對君主的仁愛,稱為忠。為什麼要孝,因為父母是慈愛的,為什麼要悌,因為兄長是友愛的,為什麼要忠,因為君主是聖明的,所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樣的仁愛也可以拓展下去,父母要愛,父母之父母也應該愛,兄弟要愛,和兄弟一樣的鄰居也要愛,和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也應該愛,如此發展下去,天下便可處處充滿愛,社會就和諧了,世道就有救了。而禮,便既是這種仁愛精神的形式體現、也是制度保障。

這樣的理想可能嗎?可能。因為仁的基礎便是親親之愛,這是符合人性的,我們容易愛自己的子女,也容易愛自己的雙親和兄弟,善待自己的父母,也容易善待別人的父母,關愛自己的兄弟,也容易關愛別人的兄弟,因為我們都會將心比心,也都有惻隱之心,歐洲直到馬嘎爾尼使團訪華之前,都一直認為中國就是這麼一個充滿關愛、沒有壓迫的理想國家,儘管現實讓他們嚇了一跳,但有此期望至少說明仁愛不僅是理想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路線批判

可惜問題多多。親親之愛本是不平等的,上述解釋中可以看到,仁愛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親情為紐帶成輻射狀發展,愛別人的父母一定少於愛自己的父母,愛兄弟姐妹也必大於愛左鄰右舍,愛別人的父母若超過愛自己的父母,不僅反常識,還會被批判。那麼再濃厚的愛,輻射到天下百姓,還能剩下多少呢,這麼一點點愛,救得了天下嗎?

縱向的不平等就更顯而易見了,既能講父慈子孝,試問,可否子慈父孝,既然可以君仁臣忠,請問,願意臣仁君忠嗎?如果不願意,請問,憑什麼我是臣,你是君。其實按照周制,我們知道,這是由出身決定的,而出身定貴賤是很讓人不爽的,這就又回到西周的死衚衕來了。何況子孝臣忠有外力約束,父慈君仁卻沒有制度保障,本來應是雙方互動的仁愛很容易就會變成單方面的付出,那就很容易因愛生恨了。最後,還得指出孔子學說邏輯上的漏洞,按照其仁愛輻射論,越是與自己親密的人,得到的愛應該越多,愛父母大於愛兄弟,愛兄弟大於愛親朋,如此回溯,必然要推出愛自己大於愛父母,自私之愛勢必大於親親之愛,那儒學的仁愛,還能玩得轉嗎?

於是,百家爭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