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能给家庭投资理财方面带来哪些经验和教训?

榭蒋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这一代人,在2003年的时候经历过SARS,眼下又正在经历新冠状病毒疫情,可谓是不幸。但幸运的是我们有强大的祖国,疫情也正在散去。和我们的祖辈们相比,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品尝过枪林弹雨,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把病毒闷死,我们服从国家的安排,安心地在家隔离。于是,企业不开工,饭店不开门。。。。。所有的经济活动被按上了暂停键。于是,网上有人说,撑不下去了,没有钱还贷了,没有钱吃饭了。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在消费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差别。以前的人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计划经济,所以干什么事都得算计着,算计着开支,算计着生活。他们认为:“不会算计一世受穷。”即使后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还是会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他们秉承着“算计着过”的理念。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我们从小也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要节省,要存钱,不能只顾今天不顾明天。

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身上压着三座大山:教育、医疗、房子。没办法,买房只能动用杠杆,于是,每月背上了房贷;有些人提前消费,便背上了消费贷,比如车贷,还有其他的各种贷。他们 每个月光应付各种帐单就焦头烂额,各种贷让他们变成了月光族。

静下心来想想,车子是必需品吗?真的有必要提前消费吗?这次疫情,家里没有余粮的估计都在家面壁思过了吧?

大家都知道,疫情不光带走一些人的生命,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次疫情对股市的冲击那是很大的,美股都四次融断了,连我们的股神巴菲特都说他没有遇见过。不仅股民损失惨重,我们的基民也损失惨重,就连一向稳健债券基金都在缩水。人见人爱的资本市场让大家后怕,个个如惊弓之鸟。

这次疫情,给我们的家庭资产配置敲响了警钟。我们投资不能太激进,不然损失惨重,严重的可能会破产,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控制消费。

投资要多元化,鸡蛋真的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家里要留点余粮,要留有充足的备用金,毕竟,意外什么时候来真的不知道。





说说财务那些事


疫情考验的是一个家庭现金流的管家,如果管理的不好,以下的建议供参考:

1.做好现金规划

疫情出现一两个月的时候很多家庭已经开始断粮,那显然家庭的财务是不合理的,在家庭理财中一定要将月家庭月支出的3-6倍的资金,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货币基金、银行存款等)的形式做配置,以应付紧急的生活开销。即发生极端情况,家庭3-6个月没收入依然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

2.做好保险规划

湖北有位早起的新冠肺炎患者,当时看病还需要自费,自费花了几十万顶不住了,家属宣布放弃治疗,放弃的第二天国家就宣布免费治疗了。

如果有商业保险,应该不会放弃的那么早,应该还有活下来的机会。

虽然国家这次实施的是免费医疗,看病不用花钱,但这样就能病的起吗?依然病不起。

连治疗再隔离再加上外部的疫情,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能上班的,不能上班就意味着没有收入。

疫情还好,很快就过去,但如果是患重大疾病呢,三五年不能工作很正常,三五年没有收入对象家庭的打里难以想象。

所以,趁还有可以买保险的资格,早日规划自己的家庭保障。

3.建立起家庭被动收入

无论是生病还是被隔离、还是在家不能外出避免感染,都是不能工作的,不能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没有收入,单靠工资收入是没有安全感的。

所以,要尽快的建立起被动收入,即理财收入,当家庭收入再不单依靠劳动收入时,家庭财务才更加的健康,当被动收入大于自己的家庭开支,那就意味着不用工作照样能养活自己,就不怕家庭断粮了。

4.做好养老规划

很多人的公司没有了失业了,很多人被裁员了,也有很多少只拿到了基本工资,这其实就是退休后真实收入的情况。

没有社保的到退休的年龄一分钱的收入也没有,有社保的退休后只能拿到很少的钱,退休前和退休后工资的对比,是断崖式的下降。

如果不发生意外,人注定是要有几十年的时间没有收入或很少收入的情况的,不做好规划,到那时可能也会像现在一样待在家里,不是为了躲避疫情,是真没钱出去享受多姿的生活。

已经春暖花开,基本也要解封了,疫情过去可能也就忘了伤疤,一定不要忘了让家庭的财务做些改变。


侯会军


现金流盘点、变动成本增大、资产配比健康

1、现金流,就是在短期之内,获得更多现金流,度过危机。你要查看自己的现金流量表,做一次现金流盘点。盘点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现金存量,二是现金流量。

现金存量,就是你的家底。比如账上有多少现金,多少活期存款,多少能够马上拿回来的短期投资等等。

现金流量,就是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收到、或者需要支付的款项。比如有多少应收的账款,多少应收的理财收入,多少应付的工资,多少应付的采购款,多少应还的贷款等等。

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做一次现金流测算。算一算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之下,你的现金流到底能够撑几个月。餐饮、旅游业等利润率很低,但固定成本很高的行业,你的紧要目标是把只能撑1-2个月的现金流,提升到能够撑3-6个月。

2、将固定成本变为变动成本,就是业务外包。

从财务上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固定成本占比太高,那么他的风险就会很大。

就像在这次的疫情中,突然没有了收入,如果你的固定成本特别高,你就很难支撑太久。所以,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你可以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与你业务量成正比的成本,业务量越大,变动成本就会越高。比如交易成本、销售佣金等等。选择外包,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你的成本就会更低,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3、需要分析一下你的资产负债表,看看你有多少股本积累,有多少负债。尽量增加股本积累,减少负债。任何时候都要维持健康的资产配比,给自己留有余量来应对日后的危机。

曾经有人批评稻盛和夫说,你们公司股东资本占比太大了,为什么不用财务杠杆给股东产生更大收益呢?稻盛和夫回答说,正因为这样,我们公司才度过了一次又一次财务危机。



公司软实力


最重要的核心一点: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

此次疫情可以看作是2020年的第一个黑天鹅。黑天鹅事件(英文:"Black swan" incidents)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而我们在做家庭理财规划的时候是需要把可能的会发生的黑天鹅事件考虑在其中的,也就是留足现金流。


家庭的理财的目的是让你有一个稳定的投资组合,在考虑收益的情况下还能平抑风险,解决你的后顾之忧,所以你的家庭理财账户绝对不是收益第一位,而是需要兼顾投资收益,生活支出,未来生活保障和保险四大块的要求。


本次疫情如果让你丢了工作,而你此前又不断加杠杆买房投资等等,那你的房贷和生活支出瞬间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你加杠杆的理财也有很有可能爆仓,比如你买了股票(最近的惨烈程度大家都看到了)买比特币等高风险资产。而如果此时你的理财账户又没有预留安全账户,没有预留足够的现金流那你很有可能发生个人资产的流动性危机,个人有破产的风险。过段时间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法拍房等标的,一定会有大批信用爆仓的同志被没收资产。


所以,希望通过本次疫情让大家能真切理解资产的合理配置的重要性,珍爱信用,珍爱财富。



然财眼


疫情我认为最大的是教给了人们手里有现金的重要性,或者是有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资产的重要性。同时不要过度消费,过度使用杠杆消费。我媳妇儿说手里要至少留有半年的生活费,心里才踏实!觉得女人的这个直觉还是很靠谱的!

比如说在这次疫情中,有大量房贷车贷,要还的家庭就有非常大的压力。一个家庭每月要还一万多的房贷和车贷,但凡其中一个人的工作受到影响,少发工资,或者是被公司裁员,这个对家庭的财务打击都是非常震惊的!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连续三四个月没有进账,还要还着贷款。

家庭理财中一定要减少消费品的投入,增加投资品的投入。比如手机,汽车,名牌包,这些都属于消费品,而房产,股票,理财,定投基金,这些属于投资品。消费品是你花了钱就没了,你得到的东西就是你以后可能能用而已。但是投资品不一样,投资品在未来能够给你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而且还有可能不断增值。这样你多投资投资品呢,你的家庭财富才会越滚越大!

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通过信用卡消费,手机要用最好的,车子要买好的,包要买好的,没钱就通过信用卡分期,花呗分期。过度消费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年轻人在积累资本的早期,更应该尽量少花销,越早理财越好!


投资不着急


由于这种流行病而造成高失业率的家庭此时是最悲惨的。让我们来谈谈杠杆。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属于一个自信的年轻人。几年前我用贷款买了一栋大别墅,每月还3万元。在过去的两年里,从实施供给侧改革和国家去杠杆化开始,许多人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他们不断被迫换工作,从自己的行业换到边缘行业,然后换到愿意工作的行业。结果,他们的收入持续下降。这位朋友也是如此。还款压力越来越大。流行病爆发了,为它工作的公司停止支付工资,也没有收入。他已经连续两个月负责父母的贷款偿还和生活。

有许多人的收入由于流行病而被切断,他们中的许多人面临着偿还贷款的压力。压力很大。

有什么问题吗?是的,杠杆太高了。(什么是杠杆?简单地说,就是借钱购买资产。最初我只有100万元,但我买不起房子。然后我借了200万元买了一栋300万元的房子,资产300万元,负债200万元。这叫做杠杆。)

使用杠杆时,我们必须注意周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正确运用杠杆是非常重要的。

2010年之前,贷款条件非常宽松。在那个阶段,国际社会鼓励普通人增加他们的影响力。利率非常有利,贷款额也很高。如果你仔细结算,如果你在2005年前买了一套公寓,从租金中收取的租金通常足以偿还贷款,只是首付。因此,这样的历史时期非常适合增加杠杆率。杠杆率越高,资产积累越快。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专业呢?如果你不知道呢?呵呵,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跟着国家政策,国家鼓励你增加杠杆,这个杠杆可以增加。

2017年后,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方向是供应方改革和去杠杆化,但我们不希望每个人都增加杠杆。此时,贷款条件非常严格,利率高,贷款额度低,贷款资格有一个门槛,这意味着很难增加杠杆。现在不是增加杠杆的时候。

股票市场一直有一个笑话,那就是听新闻广播。换句话说,你可以购买新闻广播支持的任何东西,不要触摸新闻广播拒绝的任何东西。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这是一个不违背大趋势的真理。

因此,那些在现阶段强行增加杠杆率的人会头疼,即使他们能够应对流行病危机。就像煎锅里的鱼一样,它们没有好的翻身方法,只能站稳。

另一位朋友也主动用杠杆把大房子换成小房子,减少贷款额,每月还款4000元,或公积金贷款利率超过4个百分点。尽管由于流行病,收入已经被切断,但压力并不大,我们正在隐藏我们的力量,等待改变。

杠杆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事实上它的神秘非常深。如果你善用它,你会变得富有。如果你不好好使用


首席經濟學家范宗冶


这次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启示,当我们居家两个月,不能出去工作时,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原来的家庭理财方式,能否帮助我们度过这个难关,就是两个月不工作,没有收入的时候如何靠理财来获取生活的来源?

一般的家庭理财方式无非有这几种:1.投资房产,包括住宅和商铺,投资住宅升值比较快,尤其是北上广深、省会等大城市的住宅,前几年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商铺,好的地段租金回报也可以,年化收益率在8%到20%不等,当然也有地段不好出租不出去的风险。2.投资股票,风险大,收益高,踏准节奏,选对股票,也可以实现财富的迅速增值,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大多数人都不适合这种投资,过去身边很多人在股市里赔多赚少。

3.投资基金,包括货币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基金的特点是风险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强,尤其货币性基金,几乎没有风险,流动性和现金等同。比如我们生活中用的余额宝和微信中的零钱通,都属于货币性基金,它是保本的,同时有比一年期定期存款略高的利息,是短期理财,非常好的方式。缺点是不能放太多,因为买入和卖出都有限额,只适合生活中的零钱理财。如果有大额资金,需要购买基金,需要到专门的基金超市或基金平台中购买。

这次疫情显然需要能够变现的资产来应对短期的资金需求,房产很难变现,股票目前处在下跌周期,很多人被套,不舍得割肉,这时候如果持有部分货币性基金,那就再好不过了,它会帮助我们度过这个短暂的困难时期。


智慧人生从心所欲


这次疫情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对于我们家庭资产的配置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验和教训想说以下几点:

首先想说的是保险,这次疫情让我们知道保险有多么重要,无论是重疾险,定期寿险,医疗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风险的对冲是多么重要的工具,官方统计数据说这次得了新冠肺炎的医疗费用大概在40—70万之间,这是一笔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很大的开销,这时候有人会说,国家不是已经免费医疗这些人了么,可是随着近期国家发布新闻不再免费医疗新冠肺炎患病着,而疫情虽然得到了整体的控制,但境外情况不容乐观,境内仍需高度警惕,感染风险仍然存在。当然这只是一个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可是保险不就是面对这些黑天鹅事件最大的风险对冲么,以小的投入对抗大的风险,这是我们家庭资产配置当中的重要一环。

其次,对于之前普通的理财产品,包括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以及雷倒一片的P2P等,这次疫情加剧了劣质产品的暴雷潮,但在这之前,在国家降杠杆,经济下行,新资管新规出台,大的蓄水池逐步有房产变更为其他资产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来看这些产品的逻辑,以前很多人基本上觉得买点信托产品,基本上可以刚兑,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监管严谨刚兑的背景下,信托能投资吗,现实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遍地的暴雷潮,底层资产出现了大规模的违约。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先生提到的过的,暴雷五环之说,最外边五环就是P2P,四环是私募基金,三环是券商资管+信托,二环是商业银行,随着包商银行出现被政府接管,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资产暴雷到了什么程度,因此,谨慎对待现有产品,重新建立投资逻辑以及配置逻辑很关键。

最后,我们仍然相信中国的经济有很强的韧性,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世界经济的增长仍然要看中国,本次疫情之后,我们看到,全世界央行都在实行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而美元又是世界流通货币,这就势必会让全世界为之买单。反观中国,货币政策仍然持谨慎态度,虽指导利率lpr去年有过几次下调,但没有像美国那样直接无限期降息到负利率那样的大动作,而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政治局会议的常态化,越来越提到经济复苏的相关政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政府给带来强劲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比如之前浙江省发布消费券,国家再次提高财政赤字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相信,中国的优质资产仍然是可以长期持有的,再A股逐渐港股化的进程中,长期持有这些硬核资产,做时间的朋友,让自己慢慢变富。


壹易财经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它不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让人们意识到理财规划的重要性。这次疫情中国打的上半场,其他国家打的下半场,中国股市受疫情的影响先跌后涨,然后受其他国家疫情的影响,全球股市暴跌,所以这次疫情能给投资者带来很多经验和教训,主要的经验教训如下:

★不要预测市场

市场瞬息万变谁也不能确定疫情啥时候开始,啥时候结束,大家都以为中国疫情快结束了,股市该回暖了,所以买入了基金或股票,但是其他国家的疫情爆发了,结果投资被套住了,这都是预料不到的。

★ 要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投资界有句话说得好,“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大家不能只把资金投资在一种理财产品里,而是应该将资金按比例分成多份,每份都投入不同的理财产品中,比如分别买入银行定期理财,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股票中,把风险降到最低。

★ 现金为王不要避免满仓,现金流很重要

投资忌一次性满仓位买入,而是分批次逐步买入理财产品,最后要留20%的资产,以备不时之需。

★抗疫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

与目前理财市场平均水平相比,这些抗疫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高。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月8日-2月14日一周内,国有控股银行3-6个月期限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1%,6-12个月期限的平均收益率为3.92%。事实上,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在下行,2019年全年国有控股银行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4%,目前大行在售的普通产品收益率均在4%以下。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应该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希望大家从这次疫情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的投资策略。短期来看,疫情影响理财产品的运作与发行。受复工延期的影响,开年后很多产品都临时改变了申赎时间、交易时间等,而中后台延迟复工让理财产品的发行受到一定冲击。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冲击国家宏观经济,底层资产的风险暴露增加,尤其是信用风险,可能会有债券违约率上升的问题,从而降低产品的收益水平。

不过,疫情也带来转机。在传统的如餐饮、交运、旅游等行业大受冲击的情况下,新兴行业崛起,智能模式、无人模式大热,也可能使未来的理财业务的商业模式发生转变,朝着“智能资管”模式发展。

★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

理财行为折射的是千家万户的“烟火生活”,尤其疫情未停,每一分钱都要掰着用,谨慎投。在腾讯理财通近期开展的战“疫”理财故事征集活动中,5000名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行业投资者,都在这次征集活动中主动分享了他们在疫情期间与投资理财相关的感想或故事,每个人各有规划,也面临着不同的财务烦恼。

★疫情之下投资者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对此,陈永信老师(百度搜“陈永信老师”)提醒,面对此次疫情的冲击,投资者在以后的投资计划中应把“不可抗力”考虑进去,在投资时应保障自己的流动性,留存一定的现金类资产以保障特殊情况下的日常生活开支。选择产品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应选择更为稳健的、具有避险性质的产品。



陈永信老师


敲黑板划重点!不要加杠杆!

无论是房产还是股市都一样,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如果只求一夜暴富盲目加杠杆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都有可能让整个家庭经济垮掉。

说说本人今年在股票市场的经历,虽然目前还是处于安全的状态,但还是后悔加了杠杆。我是在今年股市刚开盘的时候加的杠杆,我这个人应该算是比较注重风险管理的,我给自己设置了一道槛,杠杆比例绝对不能超过30%,疫情还没有全球范围播散时已经把杠杆加到了30%,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抄底成功。没想到美股的熔断让A股市场也受累,连续下跌已经近两周的时间。

所以对于我来说,倒不是说因为要爆仓了而后悔,是因为杠杆加的太早了。对于长期的价值投资来说黑天鹅事件出现时抓住机会本没有错,但是人类不可能成为先知,你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下跌,后续在下跌时你还有没有能力继续抓住你所谓的机会。

对于杠杆更高的投资者来说就很可怕了,每天都行走在爆仓的边缘,可以说是夜夜难安。房产投资者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收入,遇到今年这种情况会很被动,因为房贷不可能给你免掉,不管怎么样到点了还是得还钱。你获得艰难,别人同样活的艰难,不可能牺牲单方的利益来成就另一方。

对于有家庭的人来说更应该慎重对待杠杆,很有可能因为高杠杆而把家庭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赚了钱大家都高兴,赔钱了可就是大家一起哭了。但凡有些家庭责任心都应该慎重理财,无论何时低风险和确定性才是永恒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