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如何做才能成功削藩?

小木与阿P


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

1:犹柔寡断,他的这性格,即有好的机会,最强的实力,也难成功。

2:皇位没坐稳,实权没有掌控,实况没有分析,在群臣鼓动,实行削藩,怎能成功!

3:在正式与燕王朱棣军队开战时,不以国家君王之势削藩,而以辈分忌让削藩,当真正打起来时,朱允炆皇帝,以晚辈身份,忌燕王朱棣,告诫前方将军不要伤燕王皇叔。让前方将军,打仗有所顾忌。

朱允炆若想成功削藩,可采取以上措施。

1:可学历史上汉武帝的成功削藩之策:推恩令。逐渐分化藩王的势为,把燕王的领地,册封藩王所有子女,都是藩王,各自管辖自己的领地,代代如此。化若干小潘王,使之无法与中央相抗拒。

2:削藩之策2,可调离最善战的燕王,出兵边疆,然后,进兵藩王之地。

3:调离藩王,最善战,最实力的将军,到皇帝身边任职。

4:借朱元璋祭奠之日,扣压各藩王。

……

成功,是给准备的人,成功,是给实力的能人。


评古论今1


朱允炆如果想成功削藩,应该采用齐泰的策略,擒贼先擒王,直接拿燕王下手。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棣一开始根本没有做好起兵的准备,不得不装病赢取时间。如果朱允炆能按照齐泰设计的那样,借口护边把燕王的部队调走,然后中央大军直扑燕京,用中央打地方,燕王必败。

即使用了黄子澄的策略,先拿软柿子开刀了,那么面对燕王的时候就不要手软,该下黑手下黑手。

历史上朱允炆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失了先机,对其他藩王下手,等于明着告诉朱棣,下一个该轮到你了;二是被儒臣洗脑了,已经不要脸了还想要牌坊,这才败的莫名其妙的。


甲申十七年


朱允炆失败,最主要的就是皇位还没坐稳。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作为继承人最重要的是继承前任的遗志,和人脉。三年足够让他认清满朝文武,也能让那些朱元璋留下的下属来投靠他,削藩这件事最大的机会就是,朱元璋驾崩诸王奔丧的时候。

随意找个借口把那些叔叔伯伯留下来,也就行了。

可他优柔寡断怕背负不孝之名,就失去最大的机会了,失了先机还有后手那就是时间,作为皇帝他在这位的时间越长威望也就越大,而且他还年轻等他的叔叔伯伯死了儿子继位的时候随意找个借口不是轻松的吗?朱允炆优柔寡断,做事急功近利失败是必然


红烧科学家


结合当时的背景,明太祖分封诸王,为了加强边防,但是皇孙朱允炆即位后,叔叔们一直是个隐患,地方威胁中央,削藩是必然的。

但朱允炆错就错在了削藩的方法以及顺序。

1、朱允文登基后就立马开始削藩,当时根基为稳,太过于急躁。应该等时机成熟再行动。

2、汉武帝时期就有推恩令的削藩办法,也未曾见得因为削藩产生战争,朱允炆应该放照推恩令的做法,软削藩。

3、削藩的顺序上也不得当,齐泰赞成直接削燕王,其他王必然束手就擒,而黄子澄却认为先从小王削走,事实证明黄子澄此法不妥。如果按照齐泰的方法,因为当时朱棣是毫无准备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4、削藩的意图太明显,操之过急。刚开始连续削了好几个藩王,朱棣早有所耳闻,对朱允炆的意图了如指掌,可笑的是,朱允炆还把当时留在南京的燕王三个儿子放了回去,这样燕王更无后顾之忧了,如果后面议和人质还早,朱允炆说不定还能拖一点时间等待援军。

5、军事力量薄弱,相比于燕王的能征善战,为大明开疆拓土镇守一方,朱允炆着实差劲。况且当时开国武将差不多都被朱元璋除掉了,第一次派了个长兴侯被打败了,第二次派了李景隆,事实证明这个人根本不懂军事,最后还是他开城门投降,可见当时的朱允炆军事力量薄弱,重文轻武,当然这也是明朝的一个特征。

6、朱允炆太过于迂腐,当时盛庸本就包围了朱棣,插翅难逃,利用火器便可将其杀死,但朱允炆害怕背上杀叔叔的锅,硬生生的放走了他,被礼法束缚。




鸱夷子皮君


历史背景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重用三位儒家师傅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三位大儒虽然颇具才华,但是都缺乏实际为政经验,更多的强调文治,大多纸上谈兵,对京城内外的藩王势力及秉性的估计严重不足,贸然调走燕王朱棣的护卫兵,将矛盾激化,最终致使朱棣迅速起兵,发动靖难,建文帝束手无策,只能悲惨逃走。

事实上作为朱元璋指定的正统帝王,朱允炆完全可以放缓节奏,逐渐削藩,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我认为朱允炆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相对平缓的措施,完全是可以实现削弱藩王的目的。

在思想上继续塑造封建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朱允炆作为年轻的帝王要想稳固自身的统治,必须从思想方面加强统治,强调朱家皇权的正统性和不可侵犯性,强化谋位篡逆在社会伦理方面的影响,进而使满朝文武的内心拥戴年轻的朱允炆,支持朱允炆。

事实上在朱棣发动靖难并篡位之后,内心一直有一块“石头”放不下,那就是担心自己永远背负“篡位夺权”的骂名,可见如果建文帝在在位期间继续强化思想宣传,朱棣篡位的可能性也许会大大降低。

避免直接远调朱棣亲兵,采取缓和的方法削弱朱棣军事实力。

历史上建文帝在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的昏庸建议下,直接将朱棣的精兵调往塞外戍边,这使得朱棣顿时失去安全感,同时也会给朱棣造成建文帝将对其“动刀”的心理,因此朱棣与其原地等待被削,不如主动起兵造反,尚有一线生机,以朱棣的性格断然不会受窝囊气。

因此,如果当年建文帝放弃这种愚蠢过激的削藩方式,采用更为缓和的方式,例如以“开源节流”为理由,控制各位藩王的军费开支,使得藩王主动减少募兵规模,或者由中央控制冶铁业,控制全国冶铁规模,进而控制藩王的兵器锻造,间接削弱藩王实力。

加强中央武备力量,培养和发掘军事人才。

手握重兵的建文帝,之所以败给兵少将寡的朱棣,核心原因在于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帅人才,建文帝最早派出开国元勋耿炳文抵抗朱棣,虽然未取得胜仗,但是善于打防守战的耿炳文坚守不出的策略,把朱棣“拖”的束手无策,后来建文帝听取黄子澄建议,将徒有虚名的李景隆换下耿炳文,致使接连兵败,最终导致建文帝兵败逃走。

因此建文帝在削藩之前,应该首先加强中央武备力量,培养和发掘优秀且忠诚的军事将领,以此来对抗朱棣的胜算会更大。

调朱棣子孙前往京城为官,以此来牵制朱棣。

建文帝在削藩之前操之过急,在削藩之前,可调藩王的精干子弟前往京城为官,一方面将藩王的子弟作为砝码令其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稳定藩王们的情绪,进而谋划逐渐削藩的措施,令藩王们有所顾忌。

拉拢开国元勋及贵族,震慑藩王

建文帝在削藩之前,自己的皇权尚且不够稳固,因此在建文帝实行削藩举措之前,应该大规模的给予开国勋贵们实行恩惠政策进行拉拢,以此来震慑各位藩王。

总之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操之过急,没有预估到雄才大略的朱棣起兵速度如此之快,因此当时皇权在握的建文帝只要放缓削藩节奏,加强中央集团,就能够达到削藩目的。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内容,谢谢!


晓看历史


朱永文只要不能够不顾儿女私情,能够表现得铁血一点,坚强一点,他那个叔叔朱棣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棱镜的精神生活


如果在朱元璋晚年把汉武帝的推恩令加以改革,或许能够成功。可惜朱元璋认为元之所亡是因为无蕃王救助,所以他不可能推翻自己的政策。到朱允炆继位,藩王羽毛已丰,尾大不掉,燕王更是已然听调不听宣。这个时候开始削蕃其实已经失去最好的时机。建文帝没有太祖之术,方孝儒、黄子澄更没有李善长、刘基之才。空有雄心,难舒壮志。再者不能小看一个人性格对于命运的影响,建文帝的连番失误归根结底都是性格使然,所以无论他怎么做都难以成功。反观朱棣久经沙场,腹黑无比,又有姚广孝这个当时天下第一阴谋家辅佐,建文帝难有作为。只可惜方孝儒这个“天下读书种子”难逃“诛十族”之命运。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大势所趋,从来没有如果。只能叹古今英雄殊途陌路,演译着一场场有血有肉,波澜壮阔又悲喜不同的史诗巨作。


我们需要真情


我个人认为建文帝朱允炆要想成功削藩可以学习他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第一,朱允炆登基时的情况。

朱允炆登基时,蓝玉、胡惟庸等威胁皇权的势力都已经被朱元璋清除,各地的藩王虎视眈眈。这其中以燕王朱棣势力最强大。所以为了防止自己死后藩王起兵,朱元璋特意在遗诏中说,“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嘱咐文武百官尽心竭力辅佐建文帝,各地藩王不要回京奔丧,可以说为建文帝的登基营造了十分稳妥的环境。

第二,朱元璋九字策略的再应用。

1、缓。

“缓”就是缓削藩。朱元璋的“缓”是缓称王,不要太急于出头,先稳固自己的势力。朱允炆当时该采取的策略就是缓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他深感来自各地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屁股还没做热就开始着手削藩,这是十分冒进的举措。朱允炆在位初期首先将实力较弱的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清除。这一下就打扫惊蛇,惊动了燕王朱棣。要知道朱棣在北平经营多年,到处笼络地方官员,手中有几十万的大军,又占据地利优势,本来野心就很大,如果朱允炆登基后能够安抚好朱棣,隐忍几年,再找合适的机会出手,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大。

2、筑。

“筑”就是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朱允炆知道藩王不得不削,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笼络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时刻做好应对朱棣的准备。朱棣驻守北平带领部队常年与蒙古人打仗,个个能征善战,战斗力十分强大。反观朱允炆的部队,优秀的将领太少,士兵也在和平环境里大多种田,平时也不训练,战斗力很差。朱允炆如果能提高军备,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最后的结果也不至于这么差。

3、积。

“积”就是积累民心。作为一个初登帝位的年轻皇帝,登基之初应该是把重点先放在改善百姓生活,增强经济实力,为削藩做长期准备。但是朱允炆明显是过于着急了。


第三、朱允炆长在深宫,不懂军事,不会知人善任,性格过于优柔寡断,过于仁慈。作为帝王,他如果像爷爷朱元璋一样通晓军事,做事果断勇武,断不会失败。

在征讨朱棣的过程中,朱允炆给军队将领下令,让他们不能杀朱棣,只能生俘他的叔叔。这导致明军束手束脚,错失许多斩杀朱棣的机会。而且他听信方孝孺、黄子澄之类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不重用平安、铁铉等能臣干将,然反而重用草包李景隆统领全军。

总之朱允炆一手好牌打得极差。


地球诗词局


首先得立足于一点,于公于私,朱允炆都必须消藩,而至于如何消,其中的权术很关键:

1:借朱元璋祭日,将燕王宁王等有实力的藩王请到南京,随后软禁他们,直到令这些人神秘死亡。如果他们不来南京,则以远交近攻的方式,孤立燕王拉拢宁王,让他们孤掌难鸣。

2:以拱卫京师为名,将燕王军中的将校调离北方,再许以厚禄,瓦解燕王的力量。

3:藩王属地互调,用实力弱者与燕王对调,边陲由朝廷派将镇守,燕王宁王调到离京师不远的地方便于控制,如不听调遣即便征讨也师出有名。

4:令燕王出兵平息地方叛乱,或者令其出兵北伐蒙古,趁机派重兵接管河北防务,事成之后再封赏之。

对于朱允炆而言,他掌握着最有利的资源,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下决心,干掉燕王还是不难的。


沧海明月话古今


削藩自古以来都是难题,削不好容易挨削。

藩王在封地具有军权政权财权,相当于独立王国。藩王权力过大,严重影响了政权稳定,威胁皇帝。因此,皇帝会想法设法削藩。

当然,削藩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夺别人的饭碗,人家肯定跟你急。

汉朝削藩出现“七王之乱”,唐朝末年削藩先成后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这是两次成功的削藩。可以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削藩关键是保留藩王经济利益。

藩王具有巨大利益,如果采取全面剥夺的方式,这相当于把藩王逼上梁山,不反也得反。

保留藩王经济利益,会减少部分藩王抵触,会犹豫观望。比如,可以实行推恩令,让藩王内部产生矛盾,削弱力量。

方式要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

一次拿掉藩王的全部利益,这就相当于把藩王逼上绝路,藩王肯定会拼死一搏。可以采取逐步削弱的方法。

先把政权收回,把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等政权全面掌握在收财政权,藩王没有了财政权就缺少了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等财政权全面掌握,在收回藩王的军事指挥权。

这样,一步一步,藩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每一次,都不是根本利益的丧失,藩王会犹豫,内部会有矛盾。同时,在削弱藩王每一项权力时,要安慰安抚藩王,给经济补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