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行内有句话:“治病十年无可读之书”,阐明行中医什么道理?

崇越视频


治病十年无书可读:说明实践的重要,书是入门走路之前之必须,而治病是对所读之书最好应用,读再多书无应用是纸上谈兵,而无书的指导如盲人摸象,二者是互相促进,回到提问:有了长期治病经历会遇到各类各样的病,每一次遇到不一样的病都是一场考试,时间长了把所有的试卷答对了就等于大功告成,是全能冠军了,有流传两顺口溜:吃多了成厨师,打多了成拳师,病久了成医师。


顺其自然106121186


说实话,这句话我没听过。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也是中医的一句话,叫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确实觉着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什么证什么方,感觉这世界上的疾病也就这么一回事,可谓自信满满,等到走出校园,真正接触患者的时候,才发现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区别的。无论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很少有患者是按教科书得病的。有些疾病,理论说的非常清楚,你感觉你辩证辩的也是对的,理法方药,古方时方都用上了,效果就是不太理想。这个时候其实是非常郁闷的,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方懂行医三年谓天下无方可用。我想题主令尊大人所谓治病十年无可读之书也是这种无奈的感觉吧。其实,我曾跟我的大学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老师说,这时其实到了行医的瓶颈期了,此时需要有一定的启发你的东西,还是要多读书,反复读。或者有人引领你走出这个瓶颈期,瓶颈期过了,你的医术就能更进一步,度不过可能水平也就局限在这个地方了。

可能跟当年的条件有关,所以令尊选择的一种当时可行的方式,继续不断的读书,不断寻师走友,交流借鉴。在交流与借鉴他人有用方子的同时而获得启发,从而突破自己目前的瓶颈期。这个病为啥别人的方子管用?他怎么看待这个病的。治病十年无可读之书,阐释了,到了一定阶段,人会进入瓶颈期,需要有一个开悟的过程,需要把自己的知识再深化的过程。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马克思说,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学中医也好,做事也罢,是一个难简难的过程。


永乐173


中医人如果开天眼、天耳的话,学中医和用中医全靠悟性和实践,那是很辛苦的。一边治病一边摸索,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病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种病也有不同情况,不同的病可能有相同的情况,很复杂,每一本中医书不可能把每一种情况都祥细说透,所以不可能时时都照本宣科,因此“治病十年无可读之书”。大约十年之后,你的经验慢慢累积了,悟性增高了,眼界开阔了,才明白万变不离其宗,才又理解书中说的道理。这样又经历大约十年,又上一个台阶,自己行医的水平成螺旋式上升,不断达到新高度。当你专一达到一定高度,像孔子一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天眼通了、天通了,你就得道了,通神了。什么病可以直接看了,你悟透了,一目了然,随心所欲了,有时说一句话,作一个动作都可以治病。


chenfeiqvan


中华医学浩瀚无垠,博大精深,穷其一生,只学九牛一毛。

中医是实践科学,其方法论都是通过长期实践和无数个案效验后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具有普世价值。后世学医者必须掌握中医的理论和其相应的方法,这是行中医的重要基础,但无法照搬照抄,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总结,灵活运用,方可药到病除。

中医有个重要特点:辨证施治,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定治疗方案,故有一人一病一方,一人一时一方之说。也就是说:同种病,由于发病的地点、季节、标的的个性不同,在理法方药上都有不同。中医抗“新冠肺炎”就是明证,北京、浙江、银夏、广州、武汉等开出的应对方虽有大同却又有不同的地方。

“治病十年无书可读”说明了病是变化而多症状的,同病不同人症状可以不同,同症状不同的人理法方药不一样,中医治病很难照搬书本里的方剂,只有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宜患者的方药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此话更说明了行中医之难,要做一个好中医师更难,当你行医时间越长,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凝难杂症时,就会感觉到自己似乎读遍了所有的医书,还是觉得不够用。

蜀道难,行中医路更难,无论多难,中华儿女,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此次抗“疫”的医护工作者就是医学历史上光辉的见证!

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护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卫明艾和堂艾灸导师


因为走的路不对,好中医可以驾驭从来没有见过的病症,靠的是内在的理论修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跟实践分不开。十年后,读书是借鉴,不是再改变自己多少。有的医生不用针药一样处理疾病,有些医生用针,有些医生用药。如果十年后看书不是借鉴前人经验,那基本就是基础没打好。比如肝得辛而彰其德,也可以说肺用辛而布其气,其实都是为了气血的输布,气血不到络,便可以考虑结合补中行气。所以基础之外便不是从书上能全得的,是通过借鉴经验,追求对某个问题的顿悟。当然,各朝各代的遗著也不乏沽名钓誉之人。还有些理法过于刚猛,轻易不为后世学者接受理解,比如《扁鹊心书》。


李枍錆


书中得来终归浅,深知此事要躬行。疾病是在发展变化的,医生的认知也要随之变化,治病的方药也要变化。要研究临床中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上帝之丹


说出这样的话的中医很浅薄,以为混了十年,积累了点个人经验,就可以天下无敌,实是固步自封。临证-读书、读书-临证,反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总结,使辨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沉淀出纯正的辨证论治功底,举重若轻,用中医的思辨去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病证。


轻轻的走轻轻的来84


说明了中医的理论是在行医实践中,临床经验中与医书的理论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通过经验的积累,就可以发现更新的方剂和方法来治疗原来和新发现的病症。说明了中医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


草药黄晓敏


所以学中医,我推荐小伙伴们,从《黄帝内经》、现代版《黄帝外经》这两本书开始(一定读原文)!以后你不会后悔!能坚持看懂看透这两本书的没几个![我想静静]


草民老百姓


中医治病IO年无书可读,证明很多书不切实际,纯理论的书太多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