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馒头和米饭谁才是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王?

相信这个问题不管是对于南方还是北方的朋友们来说,绝对都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就如同豆腐脑是应该吃咸的还是吃甜的一般。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馒头和米饭是我们现代主要的主食品种

喜欢吃面食的朋友,一定会选择馒头,而喜欢米饭的朋友自然就会选择香喷喷白花花的大米饭了。

可要是问您,您觉得这个问题要是放到古代,古人会怎么选择,恐怕您就未必能答得上来了!

确实,作为一个拥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我们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各地的差异也非常的大。

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各地的水土不同。

常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句话放在别的植物身上也适用。

不同的水土环境和不同的气候,导致了我们国家各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也有很大的区别。

举个例子来说:陕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高粱和谷子的产地。可是这两种植物要是种在广东地区,那要是指着地里的庄稼活命的话就非得饿死不成。

因为气候的不同就注定了这种作物换个地方,就不会有很好的收成。

这种差异,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问题了:饮食习惯的差异化

那么,在我国的古代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馒头、米饭、包子、大饼、馄饨、饺子、面条等等这些我们现代人常见的主食之中哪一类才是古人们的最爱呢?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对于古人来说,哪一样才是他们最爱的主食呢?

很遗憾,以上所有的品类事实上都不是古人的菜!

这个结果估计会令很多朋友感到意外。

毕竟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产国,仅凭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我们就敢说一句如果我们国家水稻产量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可是,这种情况仅仅是现代才出现。

实际上,虽然我国自古就有“五谷”的说法,可是在这其中真正算是主食的,只有黍和粟两种而已,至于稻、麦、菽只能算是配菜而已。

而且,还有一点于现代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现代人将小麦视作精粮,可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汉代之前,石磨还没有发明的时候,小麦可是粗粮,一般人除非是没有选择,否则都是拿它和豆类一起用作喂马的饲料。

因为在没有石磨之前,小麦的食用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像煮大米饭一样,煮成麦饭吃,可是小麦外皮粗糙坚硬,非常难以消化,因此很不受老百姓喜欢。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直接用小麦煮成的饭,口感非常差。

等到了汉代,石磨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由各种面粉制作的食品,而在那之前,统统是饭,不管是高粱还是小米又或者是大米小麦。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炊具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来做饭的工具一般主要为两种:

釜与鼎。这一状况几乎一直持续到了宋代。

鼎就不必说了,这一般是祭祀的时候才会用到的东西。

至于釜,圆底而无足,现代考古认为也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烹饪,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可是,直到宋代之前,釜的材质只有两种:铜制和陶制。

而根据在《史记》中的一些记载,例如:破釜沉舟,我们可以推测,当时主要的材质应该是陶制。

况且,我国历来都是一个贫铜国家,因而百姓家使用铜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可是陶釜并不利于热量传导,因此煎炒的可能性很低。

事实上,我们从古籍之中也基本上可以看到,在宋代铁锅出现之前,国人也的确是没有炒菜这一说,所有菜品和食品,加工方式除了蒸之外,就只有煮和烤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釜这种炊具虽然是锅的前身,但是不管从材质还是形制上来看似乎都是只能用来煮

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在汉代出现了石磨,可以将粮食磨成粉再加工成别的,可是以当时的加工水平,实际上也就是能做成一样——面条。

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吃的时候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是没有馒头的。

虽然有传说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不过根据现代对于汉代以及三国时期古墓的发掘,并没有在墓中找到有蒸馒头用的器具。

也就是说,即便所谓的诸葛亮发明了馒头的前身“蛮首”,可是她也和现代我们说的馒头压根不是一回事。要么是在锅里煮的大面疙瘩,要么是在火上烤出来的。

而且,作为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的“五谷”实际上不仅仅种植地上面有限制,其实在产量上也是一样的。

所以说,古人即便是想吃这些东西,也没那个条件。

实际上,古人的主食在我国古代,基本上是分成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以明朝为分界线。

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为明朝之前,在此之前,我们的各类谷物产量普遍不高。

虽然说在宋代面条、馒头,包子之类的食品已经出现,可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这类的产品只能算是消遣小吃,根本就不能当做是主食。

就像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这炊饼实际上就是馒头。

可是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武大郎的炊饼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糕点,而非主食。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武大郎卖的其实就是馒头,只不过在当时并非主食而是小吃

至于面条,宋代时,我国就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面条种类。例如:鸡丝面、三鲜面、骨头面、鱼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等等。

而在《宋史》中,曾经记载在宋皇朝的皇宫之中,主要的谷物类的食品为面粉和大米,几乎可以达到1:1的比例。

可是,在民间,却依然很难有这样的生活水准。

普通百姓平常用以果腹的食物,多数仍然是高粱小米之类。

当然了,除了这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深受百姓喜爱,并且经常出现的食品。

这种食品便是菰米。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未烹饪的菰米

菰米,又称为雕苽、雕胡、菰粱、安胡,它是生于水深1.0~1.5米地带的水边、沼泽、湿地的一种水生植物。

实际上,您虽然可能对于这种粮食有些陌生,但是它的根茎您一定非常熟悉,那就是茭白。

没错,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很像是竹笋的蔬菜。

如果它正常生长,没有受到真菌的感染,便会结出类似长粒米之类的种子。

这种植物在我国的使用时间几乎可以追溯到周代,还曾经一度是当时王室重要的“六谷”之一。

菰米有一个好处,产量大,而且用它煮出来的菰米饭口感不错。这样一来,再配上一些高粱、小米之类的,足以果腹。

所以,一直到了明代之前,菰米一直都是我国民众重要的主食,也是最常见的主食。

它煮出来的饭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雕胡饭”,有不少的诗文都曾经描述过这种主食。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雕胡饭

例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二阶段:

我国古代农业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一个是清代,虽然清代的时候政治黑暗,不过那个时期红薯和玉米被引进中国。从此,我国终于有了高产量的粮食作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人口暴增。而另一个就是明朝了。

明朝时期之前,虽然早在宋代就已经有占城稻这种抗旱的稻种引入,可是由于当时环境限制,导致了大米产量依旧不高。

不过到了明朝,由于政府加大了对于田地的整修工作的宣传同时对于山地以及丘陵地区田地的改进也有了新的技术,水稻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明代整理土地的书籍

而这带来的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大米的价格大幅下降。

以明朝嘉靖年间为例:

在《明史.食货志》中曾经记载:

嘉靖11年,米2石银1两。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2石大米,一石大约是94.4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斤。

而在当时人的工资是多少呢?以当时最低级的柴薪皂隶、也就是在政府机关买柴干杂物的杂役为例,清代康熙年《明史》中有记载:

“凡皂隶薪俸年20”。

也就是说,当时最低级的工作每年也有20两银子的收入。

以一个人每顿饭4两米饭的标准来看,一斤大米可以做出大米饭2斤左右。也就是说,一斤米就足以够5个人吃,或者说一个人吃五顿。而20两银子的工作就足以支持一个家庭的吃饭问题。

这种情况之下,自然米饭就成为了人们的主食的首选。

这一点上,从《食货志》中,有关于大米、谷物、面粉的价格就可以看出。

例如还是在嘉靖年间,《食货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米3文一斤,面粉7文一斤。虽然说这里面有一定的加工费的缘故,不过对于百姓而言,作为日常每天食用的主食,当然不会有人去选面粉了,毕竟价格差了一倍还多。

不管在什么时候,生活总是要比喜好更加重要,所以其实不管爱吃不爱吃,在这个价格和经济的大前提之下,古人也只能爱吃这一种了。

所以,其实古人的主食只有两种:菰米饭与大米饭。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古人就不吃面食了。

毕竟,在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清楚的描绘了古代外卖小哥送外卖面条的场景。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清明上河图中送外卖面食的小二

只是,由于不管是价格还是加工方法,面食都要比米饭麻烦的多,所以,古人才会将面食作为改善口味的辅助食品,而不是日常主食。

当然,这种情况指的是平民百姓家庭,至于那些达官贵人们,只怕肉类山珍海味才是他们的主食吧!


参考资料:《食货志》、《史记》、《明史》、《宋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并转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馒头米饭面,哪一样才是古人最爱的主食?其实都不是,古人最爱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