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将军何去?

——将军岭探秘

鳌江之南东海旁,百里水乡稻花香,美丽富饶的江南垟南面以荪湖(望洲)山脉为屏障,其间有几条古道可南通蒲门,远达闽海。这些古道中比较重要的有梅峰古道和将军岭古道,而以将军岭古道尤为著名。

将军岭古道起自钱库镇岭脚村,终于赤溪镇石塘村,全长5千米,路宽1.5米左右,由石板铺成,途中还有三个凉亭和多座庙宇可供行人遮风避雨。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福寿亭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将军岭田螺旋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顺岭亭

又名倾岩堂,南边有口井,井水清澈甘甜。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顺岭陈府殿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枫树坪凉亭

将军岭古道北段原来不是从田螺旋过的,而是从往东300米左右的瓦窑沟(即甬莞高速隧道口东侧)上山,经过前垟底山,在八股山台湾坪东边往西南与现有将军岭上段相接。将军岭田螺旋系乾隆年间后谢人谢一聪舍建。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将军岭瓦窑沟古道

将军岭很早就成为交通要道。北宋初期乐史所撰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就有将军岭地名。明朝初年,将军岭古道行人已络绎不绝,甚至有连夜赶路者。《苏平仲集》卷十四《两山处士王君墓志铭》载:「(两山处士王元佑)筑室将军市之北,大道之旁,命项善惠居守,而岁衣食之以田六亩,月给以钱,使具茗饮、草屦、火炬济往来者。」

因年代久远,将军岭得名的缘由难以探究。一般认为将军岭之名与「杨文广箭射石将军」的传说有关。传说杨文广在平阳一带收妖,兵驻罗垟山的杨文广栈。有一天他站在高处望江南景色,见江南垟南边山上有一块石头修炼成精,变成石将军,将要为害一方,便取来茅杆箭,张弓射去。箭飞到江南垟当中的宋家港上空时,有往下掉落之势。恰好杨文广的妹妹杨金花在宋家港清静庵中修行,见此情景用扫帚一挥,刮起一阵风,将箭吹起,飞向石将军,射中咽喉。石将军的头被射飞到南山上;石塘的小石头是石将军的兵马,见将军死了,气得跳了三日三夜,磨成光溜溜的鹅卵石。该传说在江南垟一带流传很广,婦孺皆知。当然这是神话传说,不足为凭。且不论杨文广有没有来过平阳,单从年代上看,将军岭得名也与杨文广无关,因为最早记载「将军岭」地名的《太平寰宇记》撰成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后期,其时杨文广((999-1074)还没出世。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石将军 (摄影:黄通左)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将军头 (摄影:黄通左)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由于将军岭附近山上的那块巨石像将军,北宋初年以前就已取名为「石将军」,然后援为山岭之名。问题是石将军位于东括北山上,而将军岭位于东括南山的西边,相隔一千多米,直接联系起来的可能性也不大。

最后一种可能是将军岭之名源自将军山,而将军山之名源自越阳将军。弘治《温州府志》(1503;卷一《形胜》)载:

(横阳)江之南若仪山、将军诸山,秀丽盘绕;江之西若雁宕、玉苍诸山,高耸森列。

明隆庆《平阳县志》(1572;卷一《舆地志·山川》)载:

将军山,在城东南七十里。相传昔越阳将军屯兵于此,下有磨刀坑。此系隘要。

其中「磨刀坑」,清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均作「磨刀石」。而这些县志所载的将军山、磨刀坑和磨刀石又在何处呢?民国《平阳县志》载:

「蒙山(望洲山)一支东迤为将军山、大小渔山。分支北入金乡,仍向东行为石砰山,经监亭舥艚至官奥入于海(新纂)。

自蒙山东迤逾数冈为将军岭,南达石塘。(案旧志,将军岭在县东南九十里,比较将军山增多二十里,盖据石塘方面而言。)岭东北为将军山(新纂)。

据「将军岭东北为将军山」的记载推测,似乎将军山在「石将军」一带。而这一带确实有「将军山」之名,让人感觉越阳将军屯兵处及磨刀坑、磨刀石都在这一带,但又找不到遗迹。

2018年夏,笔者因查阅民国初年吴国华的《香雪庐吟稿》(抄本影像),偶然发现一首《题将军岩》诗:

岭峻阵云高,岩岩气象豪。

浑疑星放弹,却藉雨磨刀。

群石排兵队,苓苔作战袍。

低徊大树下,独立不言劳。

诗题后作者自注:「在将军岭南」。石将军在将军岭东北方,而将军岩在将军岭南,可见不是同一景物。笔者循着这条线索,经实地考察,发现将军岭头以南500余米处有岩石酷似将军披甲戴盔之形立于岭路旁,当即吴国华所说的「将军岩」;其南边不远处有长方形巨岩平铺路左,形如磨刀石,路右为溪坑,当即平阳县志所载的「磨刀石」和「磨刀坑」。由此反推平阳县志所载的「越阳将军屯兵处」就在将军岩和磨刀石的北上方将军岭头。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将军岩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磨刀石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岭头(疑为越阳将军屯兵处)

几年前笔者曾误以为石将军所在的山为方志所载的「将军山」。现经查考,石将军所在的山是东括北山,其东边几百米处有一片山地属将军村所有,称「将军山」。正如「前垟底山」是前垟底村的一片山地、「黄判桥山」是黄判桥村所有的一片山地,此「将军山」是将军村所有的一片山地,而不是一座山的名称。

或许有人会问越阳将军屯兵处是否可能是「台湾坪山寨」。「台湾坪山寨」位于将军岭北一个叫「八股山」的山头,面积3000多平方米,呈四方状,有内外石墙,石头青苔斑斑,此外更无遗跡可寻。整个寨子可容纳百人,人站寨内可俯瞰整个江南垟。关于山寨的来历,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地村民传说该山寨原为一位姓卢的小姐占据,人称「卢小姊」。官兵多次攻打不下,后来发现山寨的水源是用藤萝引来的,设法切断引水的藤萝,又在夜里把一群角上挂着灯笼的羊赶上山,熄灭灯笼再把羊赶下山,再点亮灯笼赶羊上山,如此循环,造成增兵的假象,最后才把山寨攻下来。至今那里有「灯笼岗」地名。该传说与元末闽栝山寇作乱时,刘基用「灯笼计」剿灭山寇大王吴成七的传说类似,应属移花接木。台湾坪山寨虽然与军事有关,但不可能是越阳将军屯兵处,因为台湾坪山寨位于将军岭北,而磨刀坑位于将军岭南,相距甚远,而且台湾坪山寨的海拔高度也比磨刀坑低。

台湾坪山寨

从将军岭八股山望江南垟

至于越阳将军是何许人,更难以探究。笔者根据有关史志地理试作推测如下;

「越阳将军」的传说最早见载于明隆庆《平阳县志》,这则记载很可能源自平阳最早的方志《平阳州志》。《平阳州志》系元代金舟乡章均垟村(今属钱库镇)的章嚞纂修。元代以前,与将军山有关的重大战事很可能是五代吴越国派兵救福州之围。后晋开运二年(945),闽国大乱,为南唐攻灭,闽将李仁达据守福州城不降,派人向吴越国求援。翌年十月,吴越王钱弘佐命统军使张筠、赵承泰统领三万精兵,水陆幷进增援李仁达。吴越兵攻入福州城,也被南唐兵围困。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三月,钱弘佐再派大将余安统水军航海急赴福州,击败南唐军,李仁达遂以福州归附吴越国。余安将军在越洋赴福州之前,可能曾经屯兵将军山,因是越洋救福州之围,故称「越洋将军」,后人讹传为「越阳将军」。

当时吴越水军可能分散在几个渡口下海,其中一个重要的渡口应该是小濩(今渔岙),而将军岭古道也有分支从岭头通小濩。吴越水军之所以不从横阳江口及以北的瑞安、温州等地下海,主要原因是因江南垟东山和珠明岭以外近海暗礁密布,尤其是百亩礁和石砰南高山附近海域凶险异常,古代帆船一般不敢经过这一带,民间谚语有「南船不过北,北船不过南」之说,人们宁可负担步行,也不敢拿身家性命冒险。

苍南古道之将军岭古道

小濩(渔岙)

在吴越国救福州之围前,将军岭古道应该已经开通,最早可能开通于吴越王钱镠时期。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横阳县为平阳县。此后钱镠开凿了最早的一条江南运河,该运河以荪湖为中心,一支从荪湖北上至直浃河,一支从荪湖南下至将军岭脚。此时开通将军岭已是形势必需。因南港古道开通于吴越国出兵救福州之围、闽东归入吴越国后(947),此前浙闽交通以横阳古道为主,而古道经过平原部分并不畅通。横阳古道是一条滨海道路,自平阳越横阳江(卽鳌江)、金乡、马站,至蒲门,与福建沙埕相接。南朝时此路成为主要通道,浙闽之间商贩由此出入,财货亦由沿线的海口转运。(参见《温州市交通志》,1994)唐朝诗人陈陶有《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曰:「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形象描述出横阳古道的特征。五代之前江南垟大部分还是洲渚滩涂,以钱库为中心的江南运河还没开通,横阳古道中段原来主要由仙口至四沙越海至舥艚北岭,再沿山至湖里越大渔岭与蒲门三条岭相接;笔者推测另有一条支路从平阳坡南经南塘至江口镇,越江海至舥艚北岭。一旦湖前直浃河至将军岭脚的江南运河开通,则进一步开通将军岭道路,贯通起来就成为横阳古道的重要支路。史载晚唐已有江口镇(853年前,据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温州横阳县公验》,),北宋已有前仓镇、舥艚镇、泥山镇(1085前,据《元丰九域志》),明初即有将军市(1375年前,据苏伯衡《两山处士王君墓志铭》),从中也能看出交通变迁的端倪。

有一个流传于湖前一带的民间传说似乎也能佐证将军岭与湖前直浃河将军岭脚的运河有关。传说古时候的某一天,有一只渡船从湖前直浃河渡江到钱仓,船快靠岸时,乘客中有一位身材高大的汉子争先走到船头,船头立刻沉了下来。艄公惊叫道:「你这人怎么这样重,像石将军一样?」那大汉一呆,翻身扑通一声掉到江里,沉到江底,再也找不到踪影。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大汉就是石将军本尊!

公元2019年7月17日

夏历己亥年六月十五日

蔡听涛

值班编审:王素素 郑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