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厚嗣坑解字注释


二都古有“九坑十八洞”之说,古上厚嗣坑概指溪涧水流之域,概蹦棚下、大方田、田美楼、山子背、塘坑口、上塘等而囊之,其中塘坑口已成废村,蹦棚下几户人家已融入大方田,现今“后嗣坑”一般指大方田、田美楼两处。

现可溯籍为14-15代先祖于乾隆嘉庆年间(1750-1820前后)迁入本村,此处已有相关族谱、祠堂对接可考。原塘坑口有废弃12世祠堂(康熙年间),已于数十年前生产队拆建学堂。村域现有几处古籍墓碑或为咸丰年间所立(前溯50年为嘉庆13-14世,证约有300年以上)历史,无需冗述。

然在张廖12代之前(350年前)的“后嗣坑”有哪些史记可循,历史留给我们的并不多,加之偏居山坑,文化落后,外界也不多关注,所以也就少有资料整理。1、无主一品夫人墓;2、塘坑口荒村老六废祠已拆;3、乾隆古道(长林古道)无迹;4村域几处古墓(风水)已多被破坏,历史信息不多。待日后有心人加以挖掘之。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本文试从“厚嗣坑”字面上解读这一村名渊源,与本村史实无关。核心观点如下

1、厚嗣坑是原生态拟名,高山浅水旺人丁。

2、如以“祠”为名,则前后有450-350年历史。乾隆年间已是“后嗣坑”,明嘉靖年间不是“后嗣坑”?

3、起初或与山匪、官僚(候舍),或宅院有关联。

前言:解字起源

2018年乡里置导向牌,时对村名起源略有探究,提供了几个名称供参详,经父兄长者多方研读,古虽多用“后嗣坑”无误,今与时宜拟“厚嗣坑”为正名。

其时,大家对后与坑两字理解比较一致,但是对时、祠、嗣及所组“后嗣”字面含义有所不解。然石牌即立,大家也一致通过,各安所立,迎来送往,顺受其佑。

最近经过一翻了解,窥得“厚嗣坑”蕴含古人智慧与启盼,今试以文字其义,构解其中,分享一二。

一、暖胃小菜:后嗣坑的代表在“閌”字

閌字,高大之名,客家话“閌、闞、坑”同音,閌字,门内有坑,形容高大的门,而門字拆开即为“后”、“司”,组合一起即为“后司閌”。所以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字“閌”。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二、解“坑”

前面虽是戏说,然后嗣坑还是得从“坑”字起解。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坑,《康熙字典》陂堑也。《说文解字》:“坑,阆也。从阜,亢声。”阆者,门高大之貌也,引申之凡孔穴深大皆曰阆。(阆=廊=閌)戴侗《六书故》阬,阜间汩渎。水所走也,谷之小者曰坑。坑即是山间的小溪流,泛指山谷、特指溪涧。在河流分级上,坑是溪的支流。明清文献中有“坑”指溪涧,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坑即涧也,常坑在府城东演仙下里,峰溪村坑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扬雄·羽猎赋》跇峦坑,超唐陂。(水流向为:后嗣坑-新溪-东溪)

其实,早已有人专门对“坑”字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农村用“坑”最多的是浙江省,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坑”村主要出现在以武夷山山脉为主的以丘陵地带为特征的浙江、三明、龙岩、赣南、粤北的客家区域及方言区。福建834个乡镇中有15个含“坑”字的镇,占1.8%,13100余行政村中有680余个含“坑”字,约占5.2%;特别是在武夷山一带224个自然村中156个,含“坑”量高达70%。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因此“坑”,是作为自然村落命名,是地名层级中最末端,多数是原生的,依据自然地理命名的。这也符合古人逐水而居,依坑聚落,开荒劈耕,是官陂早期移名村落的主要方式。(参考官陂平寨1世,-溪口5世,-新屋城12世、基圣、北坑、后嗣坑12世的“逐水而上”的代际传递方式。)

三、解嗣字

坑字既解,再读“嗣”字,与之相关的是司、伺、祠、舍。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嗣字其实很好理解,是子孙、继承的意思。《说文》嗣,诸侯嗣国也,《书·舜典序》将使嗣位。再古代,嗣一般特制三代以内直系近亲(大孙),更重视是提醒“继承”的意思,因此可理解为是具有继承地位的大孙。(此处该参相关资料)

而与“嗣”有关的是另一字“司”,司在古代代表的是权责、权力和司法,而“嗣”是具有官方册封的意思。解释这点,主要是为了解读“一品夫人墓”或者“第一个祠堂”的来历,或与“司”官职有关。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祠字,可直接理解的祠,就是祠堂,起敬宗收族的作用。而这其中为什么会有“伺”字?《说文新附》伺,候望也,伺候也。指伺候主人、看护祠堂的人。舍,古代祠堂同时也有住人,祠堂所住这个家庭同时也有“看护、护院”的意思(也即“伺”解)。宋以前老百姓只能将牌位放在房子厅内;还有以家祠连舍,如凤山楼、田美楼楼内有祠堂、水井,形成闭环。舍在古代还具有官方含义,如临时旅舍、官方“检查站”、“瞭望所”的意思。

四、解厚字

厚字最原始的含义是山高,与“山”有关。【說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谓地盖厚,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里注解:“深厚,山川也。”《坤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既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厚”作了解释。《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败无不利,”敬以直内,内心正直;义以方外,做事坚持原则;坚持大道之行,则不会有差评。所以“厚”字,很好地解释了地道、坤道、厚道之德。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山塘涧沟

似乎可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大道之行、方正品行是对“厚”的注解,那么田则是对“坑”的补充说明——这里有大坵田。

此外,《逸周书·谥法解》规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假设是古代某位先生按此解登记取名,则暗含射影“土邦、老实”之意。且嘉靖明世宗朱熜(1507年—1567年),或可解读1523-1567这期间会主动避讳“”字,再可推明末清初可能性极大。(故“后”是正解。)

五、后嗣坑字义解

厚、嗣、坑三字既解,而“厚嗣坑”又该作何研读?下文解字多有附会引申,存疑待证。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图文无关

1、后时与候舍:

先说“后时”,后时应为近代人为求速写而简化为“后时”,我认为这是一个为求方便的简写和错写。而“候舍”作为古代的一个名词,则有可能是原意之一。候舍(接待過往官員或其他宾客的旅馆);候置(驿站或者检查站),后嗣坑有长林古道,因此为起源于古代边防检查站“侯舍坑”有一定可能性。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宋代晁补之写过一首诗《次韵履常见贻》,讲的就是履常的“侯舍”,履常即宋代陈道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苏门六士之一”,著《后山集》。因家贫,被派往郊外守皇家祠堂三年,得知穿的是妻子找与其理念不和的“连襟”(姨丈)借的衣服,陈师道即感受辱,大骂“不著渠家衣”,在冬天无衣服穿冻死,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底日常侯舍”,说的就是这件“派守祠堂”的事情。

《次韵履常见贻》

人皆爱陈子,新雨尚能来。

但使门多客,何嫌室自埃。

弓旌无远野,城郭有遗才。

底日常侯舍,传声四辈催。

(陈子-陈后山;新雨-新朋友)这里的候舍,是官方派遣管理祠堂人员居住的地方,说明虽然他被派到远郊山里面管理“看祠堂”,但还是经常有人慕名拜访他。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大清一统志》记载诏安四都九上落山【在诏安县东北十五里其山九上九下故名旧时路出北门为通道所经贼窃伏崖谷中时出剽掠嘉靖二十四年知县廖暹(1545)改由东门设东溪洋尾二渡即凤头山立“凤头铺”(派出所)以民兵守之寇患始息】

之所以提“廖暹(先)”大概是明朝1530设诏安县后的约第8任县令(3-5年一任),他现在诏安留下的一处与之有关的古籍(可理解为324线道路安全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对土匪出没的地方进行“改道”,或设置“观察哨、检查站”也就是“候舍”之一。(传说古代有县令每到二都必访后嗣坑,然具体哪位县令不可考?如廖暹是南昌高安人,其一他必然尊亲“廖姓”,其二当时后嗣坑确实有富翁。)

候舍还有一种,就是古代官员当官有“干部用房”,其调动、离任、退休,就要搬出官舍,其随从或家奴也有另外置房,类似现在达官贵人多半会有“半山别墅”。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据明清时期十八洞、六洞、长林这些都是山贼立寨的地方。明清时期政府规定诏安盐场供应诏安、平和、南靖、龙岩等地市场,此外古代“打担”(即走私盐或者“抢”走私盐)是主要讨生方式(类似近年土球),在纵线上太平-霞葛-阎泥山、老虎狭-赤岭-龙岗、大溪枫树头-平和,南靖,龙岩是一条重要走私线(沿溪圩线),其中,大溪枫树头、龙岗、赤岭、老虎狭是“四大抢劫地(含官方检查站)”;横线上官陂-北坑-公田-云霄,主要是北坑人“打担”多,圩子-老虎狭-后嗣坑-北坑(长林)-云霄算是“打担二号路线”。

如果说当年朝廷在管控“打担”、监控长林据点,或者“某公祠”而在此设“观察哨”置“侯舍”,久而久之成为“侯舍坑”俗称,不过此说太过江湖小说,可能性不大。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山塘古道

2、侯伺与后司:

后司,这是从“候舍”再引申而出的一个关联词。(跑偏了)

司,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有趣的是司,而“司”字照镜子就是“后”字;“司”有“子承父业”的意思,“后”也有继承的意思,“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皇后”,指正房后代。显然用这个名字表达“继承”的意义重大,继承什么呢?1名声、道义、原则;2、田园、家宅、财富;在古代深山,继承家业更具实际意义。

如果说后司是官,那么为官员提供服务的“候司”,即奴婢,伺候,那么此地与仆人有关。如《灌夫传》太后亦已使侯司;《前汉·汉夫传》魏其與夫人益市牛酒,令门下侯司。(魏大人装备去酒店请客,安排手下准备伺候。)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山塘情迷

古代,司在古代多指官职(如司法),有“官舍”;有的官员地位低,不能安排官舍(单位分房),就只能住“候舍”(官方招待所);而他们退休后,或者他们的家奴,则有可能置候舍。

如以此推论,厚嗣坑最先为县干部眷属(明时有县令2000担- 600担俸禄);其亲信“家奴”,或者官员家丁随从,退休后所置产业,此“半山别墅”成为俚语“伺候坑-猴子坑”,也是有可能的。或以“一品夫人墓”为例,“守墓人”即“伺候人”。(此纯为推想,不惧参考价值)。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图文无关)

3、侯祠与后祠:

以“职务”或“方位”为定位,这个解法比较普遍,也比较符合常理、最容易理解的。如著名的武侯祠,但是我们这里显然没有“大官”。而大多数“后祠”的本意指在某祠堂后开基,如平和县后祠、晋江后祠、惠安李后祠,德化陈后祠,这是比较常见的。

如以北坑、东坑、下坑、上墩、后堀显然是以方位别;吴坑、马坑、郑坑显然是以姓氏分;那么后嗣坑的开基祖,极有可能是位被“后母”逐出家门,打拼创业的“继承长子”。(后)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朱元璋推崇宋朱熹“朱子家礼”,对明朝宗族制度影响很大,朱熹曾二次任漳州知府时,他名气已经很大,也是在漳州制定《家礼》丧葬文化,推“平民式祠堂”,规定可以把祖宗牌位放于“厅室东侧”。宋以前对祠堂采用的是“注册制”,对祠堂管理还是严格的,家族出了县官、将军的,才勉强给批一间祠堂,庶人无祠堂,惟以二代神主置于居室之中间。

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公布家庙制度,“诏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在洪武十七年(1384),明朝重新对官民祭祖制度调整,其中将庶人祭祀二代祖先改为三代祖先。到1400年前后,大多数“家庙”改为祠堂,到了嘉靖八年(1529),官民通行祠堂之制即祭祀四代祖先。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批准民间单独建立祠堂(见前述,朱元璋时代能立祠堂的必然是“官”,而嘉靖年间是避讳“厚”字的。故若以“后祠”解读,则此后1600-1650明末清初为开村时间可能性极大。)

4、后嗣与厚嗣: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12世老六祠堂对联

在已发现相关古籍中有“后嗣坑”老六祠堂的记载。《千字文》嫡(dí )后嗣 (sì )续,祭祀烝 (zhēng) 尝。表明继承家业的是正妻、长子,指一代一代传承,不忘记祭祖。

显然,无论做何种假设,厚嗣坑必然是某某的后代无疑担究竟是指大方田、田美楼、塘坑口、蹦蓬下,山子背里的哪一座祠堂,究竟是哪位的“后代”,则有了一些不同的解释:1、最早是很山的祠堂;2、古代的官宅或官祠;3、古时候检查站;4、某守祠仆人的后人;5、祠堂的后人、大儿子;6、很山很水的溪涧。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因此:姑且解读为后祠坑的本意是“这个坑洞后面有祠堂”(指塘翁口12世),而“厚嗣坑”的原生含义“深山蕴秀水,厚嗣浚流长”,新时代的我们进一步美化为“厚嗣坑”,即蝴蝶山后面有忠厚善良的人家。

张廖 官陂 厚嗣坑 的解字注释 字面解读

当然,淳朴的历史,留待后人挖掘;我们虽未解真谛,也宜与时俱进,赋予美好生活的新寓意,总是没错的。

此次闲解如是,余待有心人做更好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