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在当下的教育里,越来越多父母变身成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像个“直升机”一样,永远盘旋在孩子们的头顶上空。

一、什么是“直升机父母”?

何谓“直升机父母”?来听听一个孩子的自述:“我的爸妈就像个“直升机”一样,永远悬停在我的头顶,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关注着我。在学校里的时候有老师,一出学校他们就开始跟进,然后把我送到每一个培训班,即便带我出去玩了或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他们也会远远地在旁边看着。”

这种教育方式,就被称作为“直升机父母”。

经常听说,某位妈妈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放弃高薪,专门在家照顾孩子,为孩子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失去自我,以"牺牲式“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事业当中去。

这样的方式好不好、值不值得,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所以,我们很难去作出评价。有些妈妈认为好好爱自己是关键,有些妈妈则认为“为孩子作出牺牲”才是身为妈妈的最大价值。这些其实都包含着大量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很少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曾看过一本书,叫《虎妈战歌》,这本书教育孩子的核心观念也是:“教孩子就是要盯死他,你盯得越死,这个孩子将来就越有出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虽然现在他看起来不高兴,但是将来他一定会感谢你。”

朗朗成功后说:“感谢我爸当时的坚持,如果没有我爸,就没有今天的我。”

董卿成功后说:“今天的成功,都要感谢当年爸爸对我那么狠。”

这些成功的例子都让父母更加坚信,唯有对孩子“狠一点”,才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于是,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样一套密集型教育。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密集,最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导致很多父母宁愿花99%的努力,去换取那1%的成功率。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二、为什么会出现密集型教育?

在中国当今的教育体制上,有90%以上的家长会认为,勤奋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差异。

1、收入差异

在中国,蓝领跟白领的收入相差悬殊。工作职位上,高学历通常伴随着高职位、高收入,他们会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与发展空间,同时,因为起点较高,他们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时间上,同样一个月3000元来算,白领每周工作时间只需要40个小时,而蓝领可能需要60个小时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学历高也许无法赚更多的钱,但工作时间肯定比学历低的人少很多。在时间成本上,学历高的人体现了相对明显的优势。

于是,“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可以更好地就业”被大多数父母所认可。而如何才能取得高学历?唯有勤奋。

2、学校差异

学校的差异也是令父母焦虑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好的学校比差的学校升学率会高出好几个百分点,教师资质与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

为什么很多父母挤破头都想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买下学区房,因为在中国,就目前来看,只要能进入好的学校,后面的中考、高考升学率会比普通学校高很多。

所以,勤奋、取得好成绩是迈进好学校的唯一选择,而迈进好学校则能享受更好的教学资源,为今后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3、文化差异

刚刚提出了中国有90%的家长会认为勤奋很重要,因为中国的就业发展竞争相对激烈。但在日本仅仅只有34%的家长会这样认为,他们会更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因为日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蓝领跟白领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还有就是在日本很多都是子承父业,很多只读完高中的孩子回家继承了父辈的产业,也经营的很好,他们的收入不会比高学历的差。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没有中国父母这般的焦虑。

在欧洲,父母也不会太去注重学习,而是在社交上下了很大功夫,你看当时的《简·爱》、《傲慢与偏见》,对儿女的培养都是骑马、礼仪、社交。他们的贵族文化代代相承,到目前为止,这种文化差距的存在还是相对明显。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般有几种?

尽管多数家长会认为学习很重要,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却不容乐观,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专断型

我个人认为专断型的父母非常可怕,他们会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不择手段”,这样的父母基本把孩子当成了学习工具,对于孩子的管控到了“非人性”的地步,用绝对的权威来逼迫孩子就范,孩子在家里只有“无条件地服从”。这种“我是为你好”、“自我牺牲式”的教育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最终出现两个极端:1、像朗朗或董卿那样成功了;2、把孩子毁了。

2、放任型

有这种父母的孩子应该算是幸福的,因为父母足够的“纵容”,他们会“无条件”地支持孩子,到了宠溺的地步,即便孩子做出了一些“超乎想象”的事,父母也不会加以约束。在这种环境上长大的孩子一般比较自我,同时也缺乏规则意识,以后很难融入社会,合作意识不会太强,会出现我行我素的行为。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3、不参与型

心理学家表明,不参与型的家长是最糟糕的,他们基本把孩子生下来后就不闻不问了。比如把孩子丢给老人带,自己忙于工作,孩子几天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父母一面。这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也是不可逆的,孩子基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与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会缺乏爱人的能力,同时也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因为从小他就在被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的,从而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4、权威型

这种方式是当今最被认可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教育方式得到孩子的认可并愿意去配合。父母通过说理和塑造价值观来跟孩子沟通,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经常沟通的,沟通的实质内容,主要的是要推进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但想要成为权威型教育,父母需要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对教育要有比较深刻理解,还需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当父母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时,就很容易变成专断型,而如果过于放松,就容易成放任型。

所以,权威型是二者的结合,是最恰到好处的一种,但对父母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四、父母应改善教育方向,向权威型靠拢

1、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很多时候,个体教育方式会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制度所影响,每个父母都希望“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童年”时还能读上好的学校,这两者看似不冲突,但当你身边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发生变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改变初衷,随着大流走。以牺牲孩子快乐童年来换取比这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成绩。

在2015年的PISA中,中国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自评得分排全世界最后一名,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觉得非常不快乐,有些甚至到成年后还会反复做关于高考的噩梦,成绩,成了吞噬孩子快乐的罪魁祸首之一。

所以,家长应避免“成绩至上”的心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父母拥有一颗平常心时,他们会更理性地朝权威型父母靠拢。

2、减少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如果社会能够降低一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减少两极分化,我们的家长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在教育这一块,其实可以借签芬兰的教育体系。芬兰学校无论公立私立都是免费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到很多免费的教学资源,学校没有官方排名,并且条件与教学水平都差不多,不存在学区房或通过面试来挑选学生这一说,重视教师的资质培养,所有教师都是硕士以上,并且通过统一的机构培训上岗等。

当整个教育系统变得均衡、公平化时,家长焦虑的程度也会大幅度降低,家长的焦虑程度降低了,他们在教育方面就会变得更加的从容与耐心。

3、父母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父母能够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灌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地热爱上学习,而非“被迫”或带着某种“目的”学习。

而想成为权威型父母,这需要家长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并且重视育儿知识的输入,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发育,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变身成“直升机父母”?看完这几点你就明白了


五、结语

总之,从未来的教育趋势来看,整体教育体系我们应持乐观态度,无论是专断型或放任型,向权威型转变都是一个趋势,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社会群体的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体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