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春秋左傳》裡黃泉見母的故事嗎?你怎麼看?

忍無聲


黃泉見母的故事不僅在《春秋左傳》中有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亦有敘述,可見史實不虛。

鄭武公娶妻武妻,武姜生下兩個兒子,長子名寤生,次子名段,因為在生長子時難產,武姜差點喪命,又因段長相俊美,所以武姜很討厭寤生,偏愛小兒子段,她經常在武公面前詆譭大兒子,讚美小兒子,以期武公將位子傳給小兒子段,可是武公並沒有受她蠱惑,武公死後,寤生按諸侯制繼位,是為鄭莊公。

小兒子段沒有繼承王位,武姜很是不滿,她向莊公提出把京城做為封地賜給段,鄭莊公答應了,可武姜還是不滿足,於是聯合段起兵造反,兵敗後共叔段自刎而死,武姜被俘,鄭莊公極為憤恨,發下誓言:不及黃泉,勿相見,他將母親囚在潁。

一年後,他極為思念母親,可又有誓言在前,一代君王不能違誓,於是左右為難,潁考叔為他出主意,黃泉指地下,只要掘地見水,蓋一地宮,在地宮中與母親相見,既不違背誓言,又可慰自己思母之心,於是鄭莊公掘地見水,與母親在地宮中相見。這就是黃泉見母的故事。

黃泉見母的故事至今還在中原地區流傳,新鄭有一個被稱為“望母臺"的土丘,傳說是莊公見母的地方。在鄭莊公掘地見的故事中,武姜這個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於自己的偏愛導致兩個孩子反目成仇,幼子兵敗自刎,長子因憤恨發下毒誓,致母子不能相見的兩難境地,可見為母不能太過偏心,為人不能太感情用事,否則不可挽回。

黃泉見母被認為莊公至孝,母親如此待他,他還是想盡辦法與母親見面,真是這樣嗎?恐怕未必。

其實在武姜和段的一步步試探過程中,只要莊公有一步不答應,就不會有後面的造反,偏偏莊公每次都滿足母親,這才促使武姜越來越不知足,最後走向不歸路,焉知不是莊公有意而為,讓母親和弟弟多行不義必自斃?!若真是這樣談何孝,他只是借母親的手除掉自己的心頭大患,並報復了母親多年來對他的厭惡。

中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規範,鄭莊公若想成為一代霸主,絕不能在孝上有汙點,他在除掉弟弟報復母親之後,很自然的要披上孝的外衣,樹立自己霸主的完美形象,他必然會想盡辦法與母親相見的。


春暖花開F


很高興能在頭條看到關於《春秋左傳》的問題,遂不請自來了,由於整個研究生階段我都是研究《春秋左傳》的,所以忍不住想來回答一下,算是學以致用吧。

題主所說“黃泉見母”是說的“隱公元年”之事,具體是指鄭莊公與其母親武姜之間的事,由於武姜偏愛莊公之弟共叔段,而莊公也一步步將計就計促使共叔段走向謀反之絕路,隨後逃亡到共國。同時,莊公還對姜氏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而後莊公與潁考叔共餐時,見潁考叔對其母之孝,深受感動,對潁考叔講述了自己的苦惱。潁考叔遂為其出了一計:“闕地及泉,隧而相見。”......於是便有了所謂“黃泉見母”。

對於這件事,我認為武姜偏愛共叔段雖說可以理解卻也是不妥的,正如我們現代社會都還是會有很多偏心的父母一樣,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莊公“將計就計”與自己的母親和弟弟“玩弄心機”也是極其不應該的。畢竟,為人子,盡孝是本分;為人兄,更是有管教弟弟之職責。

正如君子所評:“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在整個事件之中,弟弟沒有盡到弟弟的本分,哥哥沒有盡到哥哥的職責,兄弟二人如同二囯之君,這都是極其欠妥的。

而最後,既然已經是與母親積累多年的“恩怨”了,在隧道相見之後很快又“遂為母子如初”其實是有點耐人尋味的,“如初”,所謂“初”,母子之初似乎也並不是那麼好......

不過此文意在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潁考叔對其母親的“孝”感化了莊公。“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yi)及莊公。'"所以,重點還是突出這種“孝道”吧。

以上僅個人拙見,歡迎批評指正。


木子小又又


我是故事領域創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興回答關於《春秋左傳》“黃泉見母”故事的問題。

“黃泉見母”的故事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講的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鄭國的故事,又名“掘地見母”,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鄭國鄭武公娶妻姜氏,二人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小兒子叫段。

因為段生得才貌出眾,所以姜氏很偏愛他,希望鄭武公可以立段為太子,可是一直未能如願,於是姜氏一直懷恨在心。

鄭武公去世後,寤生繼承王位,就是鄭莊公。姜氏多次向莊公提出非分無理的要求,莊公礙於母親情面,都一一滿足了她。

但即使是這樣,姜氏仍然毫不滿足,居然煽動二兒子段篡位。但後來被莊公識破,段也自刎而死了。

莊公盛怒之下把母親姜氏從京城趕到了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可是事後他也是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他的親生母親。

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友愛的美譽。

他見莊公把母親安置在這裡,便對人說:母親雖然不像母親,但兒子卻不能不像兒子。於是他抓了幾隻小鳥來見莊公。

莊公問:這是什麼鳥?

穎考叔說:這種鳥叫號鳥,最不孝道,母親把它養大,但他長大後反過來卻要啄食母親,所以抓來準備吃掉它。

莊公聽後啞然無語。

時值膳房送來一隻蒸羊,莊公割下一條羊腿給考叔,考叔卻將羊肉撕下放於袖中。

莊公不解便詢問原由。

考叔說:我家母親因家中貧困,從不曾吃過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給母親食用。

莊公聽後更覺悽然。

考叔知道已經說動了莊公,卻因為有“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所阻,於是獻計,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湧出時,建一地下室,然後把母親接過去居住

最終,莊公與自己母親也算是團聚了。

以上就是“黃泉見母”的故事,筆者認為其中表達了一明一暗兩層的道理。

明線:母親就算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兒子永遠得做好兒子的孝道,這是不容置疑的。

暗線:莊公作為一代君王,言出必行,不違誓言,也算是給天下做了個表率。但面對母子親情,他也表現出了孝子高德的一面,這“嚴王孝子”的兩面性為他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以上為關於“黃泉見母”故事的個人觀點,分享故事,品味生活,感謝閱讀。





文字玩家文武公


出處是《左傳》:鄭莊公的父親是鄭武公,娶姜氏為妻,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二兒子叫段。因為段長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愛他,希望鄭武公立段為太子,可是為能如願,姜氏一直壞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後,寤生繼承王位,號鄭莊公。姜氏多次向莊公提出無理要求,莊公礙於母親情面,都滿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動次子段篡位。但後來被莊公識破,段自刎而死,莊公大怒之下把母親從京城趕到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可是他事後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愛友的美譽。他見莊公把母親安置這裡,便對人說:母親雖然不象母親,但兒子卻不能不象兒子。於是抓了幾隻小鳥來見莊公。莊公問:這是什麼鳥?穎考叔說:這種鳥叫號鳥,最不孝道,母親把它養大,但他長大後反過來卻啄食母親,所以抓來準備吃掉它。莊公聽後啞然無語。

時值膳房送來一隻蒸羊,莊公割下一條羊腿給考叔,考叔卻將羊肉撕下放於袖中。莊公不解。考叔說:我家母親因家中貧困,從不曾吃過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給母親食用。莊公不覺悽然。考叔知道已經說動了莊公,卻因為有“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所阻,於是獻計,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湧出時,建一地下室,然後把母親接來居住。最後終於使莊公母子團聚。


今古雜壇


一切事皆人事,禍皆人禍,福亦皆人福。

做母親的偏心導致了兩個兒子之間的爭端,這是人禍。

母子最後能在“黃泉”相見,這是人福。

之所以會成為人禍或人福,都是人對自己心願的過分執著。

心願有好有壞,不過從自己的角度都是好且正確的心願。

總會有那麼一些人不顧大局,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心願得成,哪怕一分的利需要十倍百倍他人或集體的害還獲得,也竟取不猶。

如果這些人能適當的管理下自己的心願或者考慮下大局或他人感受,那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作為管理者,管理好這些人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有些很小的小心思,或可能成為崩潰大廈的原因。

感謝那些為大局著想,為他人考慮,而心甘情願、主動犧牲自己心願的人。

準確判斷心願是否應該堅持挺難的,所以不要責難那些堅持自己心願的人。因為有些看似為了顧全大局,考慮他人而放棄的心願,有可能是值得堅持的心願。

另外,能堅持自己心願,需要大毅力,大勇氣!


叫蘇格拉底的豬


黃泉見母講的是講的是春秋時期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篇名《鄭伯克段於鄢》。

故事講的是,當初鄭武公的老婆武姜在生頭胎的時候,“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由於孩子胎位不正,險些難產。讓武姜受驚了,於是她就討厭這個孩子,隨口起了個“寤生的名字”。後來她又生了個兒子,特別疼愛。兒子們長大後,她向鄭武公提出讓小兒子共叔段接班成國君。鄭武公堅持立長不立嫡,於是寤生就成了鄭莊公。

可是武姜對共叔段寵溺的太過分了。她反覆提出要求,讓給共叔段好的封地,幾次三番下來,鄭莊公竟然全都答應了,並且對勸說不要答應的大臣們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共叔段得寸進尺,又索取西鄙、北鄙兩地。公曰:“無庸,將自及。”共叔段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鄭莊公說:“不義不暱,厚將崩。”

後來,共叔段起兵造反,武姜計劃給打開城門。計劃沒來得及實施,鄭莊公就先下手為強,很快打敗了共叔段。鄭莊公把武姜流放在城潁,還狠狠地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於是母子相訣絕!

再後來,出於國君政治形象的考量,這鄭莊公又後悔了。有個大臣潁考叔就出主意讓在地下挖了個大洞,讓母子二人在地下相見,也不算破了誓。進到洞裡見到母親後,莊公得意地賦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出了地洞時說:“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就這樣,千百年來,給鄭莊公留下個孝名。

可是,後人卻覺得到了這裡面的陰謀。左丘明在寫這個故事時,題目是《鄭伯克段於鄢》。一個“克”字,就揭露出了鄭莊公的偽善。鄭莊公縱容親弟弟積惡成罪,可謂老謀深算、陰險狡詐。他把母親姜氏趕出宮外,是多麼冷酷無情。為了自己的聲譽,他又裝作想念母親,真是假仁假義。

所以,黃泉見母講了一個難產的孩子在缺愛的家庭中如何成長為一個冷酷無情、虛偽奸詐國君的故事。


去影


這個典故太熟悉了。

是春秋時期鄭莊公寤生和他母親武姜的故事。

傳說鄭莊公母親武姜在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狀的噩夢,汗津津睜開眼睛來,發現臥榻上已經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團。

關於這件不同尋常的事,《左傳》是這樣記載:“莊公寤生。”

一種意見認為,寤乃是寐寤之意,所謂寤生,顧名思義,也就是夢中出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寤乃是“牾”的假借字,寤生即是牾生,意思是生育的時候,嬰兒的足先出,即世人俗稱的逆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如何理解,總之,這孩子的出生與眾不同,以至於他的母親大受驚嚇,因而對他產生了厭惡,卻是眾所周知,沒有任何意見分歧的。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夢的陰影似乎一直揮之不去,等到鄭武公掘突和武姜夫妻倆和朝中幾位重臣商量著給孩子取名的時候,武姜半是自言自語,半是說給掘突聽:“就叫寤生吧。”

春秋時期的人們,取名字不像後世那般講究,既不看生辰八字,也不求富貴吉利,有的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戰功,甚至以被自己斬首的敵將的名字給兒子命名。聽到武姜這麼說,掘突僅僅是略為考慮了一下,便表示同意。

於是,寤生這個名字便被一本正經地寫入家譜,告知列祖列宗,成為鄭國的世子(國君的繼承人,又被稱為大子或太子)的名字了。

數年之後,寤生的同胞弟弟段誕生。生孩子是件技術活,一回生二回熟,這一次,武姜的生產很順利。

段出生後不久,掘突就將共(地名)封給段作為封地。因此,段又被人們叫做共叔段。

寤生沒有封地。作為世子,他將繼承整個鄭國,所以沒有必要分封領地。

宮裡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對兩個兒子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大兒子寤生,她始終帶有一種固執的厭惡;而對於小兒子段,她則體現出一種超出尋常的母愛,說是溺愛也毫不過分。

自古以來,母親寵愛小兒子,乃是人之常情。平頭老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大概是因為大兒子有權繼承家業,而小兒子相對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母親的因此想用更多的愛心來平衡一下這種地位的不平等吧。

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這樣厚此薄彼,還真少見。宮裡的人只能推測,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天晚上那個噩夢引起的。

對大兒子強烈的厭惡感,不但使她將全部愛心傾注在小兒子段的身上,她甚至開始考慮置換兩個兒子的身份。

憑心而論,段確實長得比寤生討人喜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比也越來越強烈。寤生敦敦實實,一副木頭木腦的樣子,在父母面前總是唯唯諾諾,生怕說錯一句話;而段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妙語連珠,時常發表一些驚人的見解,連掘突都不得不點頭讚賞。

除了相貌英俊,才思敏捷,段的武勇在當時也是盡人皆知的。流傳下來的《詩經·鄭風》中,有一首名為《大叔于田》的詩歌,記錄了當年共叔段狩獵的颯爽英姿,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cān)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tán)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niǔ),戒其傷女。

田就是狩獵,是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習武備戰的常用手段。這首詩歌生動地描述了共叔段狩獵的盛大場景。從詩中可以看出,段是個武藝高強的人,長於弓箭,力能搏虎,曾經將打死的老虎親自獻給父親。

因為掘突的堅持,寤生的政治地位得以保留,並且在掘突死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鄭國的主人,也就是歷史上的鄭莊公。

寤生即位沒多久,武姜就來找他,抱怨說段的封地太小,要求寤生把制(地名)封給段。

制在當時是一座大城,原來是東虢國的領地。掘突吞併東虢國之後,在制設立關卡,駐紮軍隊,把它建設成一座舉足輕重的軍事重鎮。

制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別名,叫做“虎牢”,也就是《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發生的地點。

“制啊……”寤生支吾了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經是虢叔(東虢國君)的領地,虢叔仗著它易守難攻,不修德政,胡作非為,所以先君把他給滅了。我擔心,把這樣一座城封給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慮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沒意見。”

寤生話裡有話,他在提醒武姜,如果把制封給段,怕他也學著虢叔的樣子,有恃無恐,胡作非為。

“那好,就把京城封給段吧。”武姜很乾脆地說。

鄭國的重臣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跑過來找寤生,大家議論紛紛,一致反對將京城作為段的封地。

大夫祭(zhài)仲說得很直接:“京城的城牆長度超過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城牆超過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給任何人。現在您為了順老薑之意,把京城封給段,不合規矩,好比一個國家有了兩個主人,後患無窮。”

寤生無可奈何地說:“老薑要這麼辦,我有什麼辦法呢?”

眼下這些人都是鄭國的權臣、元老,關起門來說話,從來沒把武姜當一回事,總是“老薑老薑”掛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習慣了。

祭仲說:“老薑貪得無厭,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啊?依我之見,您應當趁早妥善安排這件事,不能依著她的性子來。否則的話,事態一旦失控,將直接威脅我鄭國的安全,對您極為不利。”

祭仲的話明顯帶有煽動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緒都給點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劍來,叫嚷著不如先下手為強,現在就把段給殺了。順便說一句,那個年代的君臣關係不像後世那麼疏遠,大臣帶著武器來見國君並不違反規定,諸侯與大夫坐在一條長板凳上吃飯也是常有的事。

堂下群情激奮,堂上的寤生卻始終不動聲色。他心平氣和地看著大夥吵完、鬧完,才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話,平息了大夥的情緒。這句話是如此經典,以至於後世的人曾經無數次引用,而且一直被延用至今。我時常認為,中國人的可敬和可怕之處,其實都包含在這句話裡邊了。

他說的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段帶著自己的隨從,風風光光地離開新鄭,前往京城去了,從此他被鄭國人叫做“京城大叔”。這種叫法多少有些戲謔的成分。據傳,段在離開新鄭的時候,武姜還私下找段談了一次心,大致是說,你哥哥寤生為人刻薄,完全不顧同胞之情,這次給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懇求,他才不得不從,心裡肯定不舒服。你到了京城之後別閒著,要習武備戰,一旦有機會就派兵襲擊新鄭,我來給你做內應,打他個措手不及。武姜還說,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鄭國的國君,她就死而無憾了。

按照武姜的意思,段大張旗鼓地幹起來了。他到京城之後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兩座邊城的地方長官聽命於他,又以狩獵為名舉行軍事演習,將兩座邊城的士兵編入自己的部眾。

有位叫公子呂的大夫,對這種情況深感不安,他對寤生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如果想把國家拱手讓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沒那個想法,就趕快制止他,別讓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誰是鄭國的主人。”

公子呂的擔心並非多餘,京城大叔的所作所為,不只是在軍事上威脅中央政權,更在政治上造成了另立中央的事實,勢必導致國內民心不穩定。

但是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說:“不著急,還不到時候。”

沒多久,段乾脆將兩座邊城收作自己的領地,還派兵佔領了鄢(yān)和廩(lǐn)延兩座城池。

這回動靜有點大,公子呂又坐不住,跑去對寤生說:“是時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依附他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動聲色,說起話來就像一個迂腐的老學究:“不親不義之人,依附他的人越多,滅亡得越快。”

就這樣,在寤生的縱容之下,新鄭和京城兩個政權雖然互相戒備,竟然相安無事地並存了二十二年。鄭國的百姓談起自己的國君和京城大叔,已經習慣於用“宮中這位”和“京城那位”來代稱,就連宮中最重要的幾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也會不小心說漏了嘴:“京城那位前幾天又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宮中這位還是不當回事呢!”

“宮中這位還真是沉得住氣啊!”

只有祭仲捏著為數不多的幾根山羊鬍子,半眯著眼睛說:“請不要低估宮中這位的智慧。”

這一年的冬天,眾臣的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蟄伏京城二十二年之久的段終於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發動了叛亂。他寫了一封密信給武姜,要武姜作為內應,在指定的時間打開新鄭城門,同時又派自己的兒子公孫滑前往鄰近的衛國請求援軍,許諾事成之後給予厚報。

這之後,段便帶著部隊從京城出發,朝著新鄭進軍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那封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裡——信使既是段的親信,也是寤生的間諜。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舉一動,就從來沒有逃脫過寤生的眼睛。他把大夫們召集起來開了個簡短的軍事會議。令公子呂們感到驚奇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寤生的表現依然是不慌不忙,他井井有條地將任務分配給列位重臣,三言兩語交代好必須關注的細節。寤生的態度之從容,計劃之周密,只能說,對於京城大叔的反叛,他是早有準備,而且早就作好了應急預案的。

按照寤生的安排,公子呂帶兵車兩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隊走遠了,公子呂突然殺出來,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傳到段的隊伍裡,段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前進,新鄭已經有準備,偷襲肯定是不成的了,強攻則毫無勝算;如果打道回府,後路被抄,京城已經易手,公子呂防備周密,再奪回來幾乎沒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陣功夫,他手下的士兵發生動搖,呼呼啦啦跑了一大半。

倉皇之中,段帶著幾名親信逃往鄢城,又輾轉逃回舊封地共城。

共城只是區區小城,抵擋不了寤生的大軍。眼看城門將破,段哀嘆一聲“老薑害我”,棄城投降。

一場蓄謀已久的造反陰謀,轉瞬間宣告失敗。

寤生如願以償地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來,他一直忍耐著,等待著,就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謀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機會對段進行規勸。如果段不聽規勸,他還可以用強硬的手段進行制裁。然而,如果那個時候就動手,他不可能將段置於死地,社會輿論對他不利。他不怕段謀反,就怕段不謀反。

他像蜘蛛一樣,一動不動地趴著,看著自己獵物一步一步走進自己佈下的大網。只在最後一刻,他才驟然出擊,而且一招致命。

段舉起反旗的那一天,他在道義上獲得了置段於死地的權力。沒有人能指責他什麼,包括武姜都無話可說。他已經一讓再讓,仁至義盡,無可挑剔。

然而,記載歷史的史官卻洞若觀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記載這件事,只有六個字:

“鄭伯克段於鄢”

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花邊。

段失敗後,寤生多年來積聚的對母親的怨恨來了一次總爆發,他命武姜從新鄭搬到城穎去居住,臨行還叫人給武姜託了一句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黃泉,就是地中之泉。他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願再見到武姜了。

武姜無話可說。這一切,畢竟是她親手種下的苦果。

然而沒過幾天,寤生就開始後悔了。

這種後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裡邊對自己的母親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慮。民意調查顯示,全國上下對於國君流放母親的做法一邊倒地表示反對,寤生的支持率急劇下降至歷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他國家也知道了這事,對此紛紛發表意見,譴責寤生的行為,友邦人士,莫名驚詫!

如果不及時作出補救措施,勢必動搖政權的統治基礎。

問題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何況是堂堂的國君?狠話既然說出去,想要收回就沒那麼容易了。寤生很傷腦筋。

穎谷地方的小領主穎考叔前來朝覲國君。按照禮節,寤生請他吃了頓飯。每上一道菜,穎考叔先用荷葉將菜包起來,放在懷裡。

寤生白了他一眼:“還沒開吃呢,就打包了?”

穎考叔誠惶誠恐地說:“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親年紀大了,這輩子只吃過小人領地的食物,還沒嘗過國君賞賜的食物,我想帶回去給她嚐嚐,讓她也享受享受您的恩澤。”

寤生聽了,長嘆一聲:“你還有老母親可以服侍,我如今卻沒那個福氣。”

穎考叔故作驚訝道:“怎麼可能呢?”

寤生把自己的煩惱向穎考叔傾訴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幾顆眼淚。

穎考叔聽了,安慰道:“這事其實好解決。”

穎考叔的意見是,不妨派人挖個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把武姜接到隧道中,再由寤生親自駕車將她接回來,這樣也就算是黃泉相見了。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掘地見母”的故事。寤生派穎考叔帶了壯士五百名,跑到一個叫做牛脾山的地方,掘地數十米,直到有泉水湧出,又在泉邊支起木頭架子,營造了一座洞室。穎考叔將武姜接到洞室之中。寤生則在一群朝臣和外國使節的簇擁之下前往洞室迎接武姜。母子倆舉行了簡短的相見儀式,抱頭痛哭。寤生親自駕著馬車,將武姜接回宮去。

這場政治走秀獲得圓滿成功,一夜之間,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復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據說寤生在洞室之中做了首詩:“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算是當時母子相見的心情寫照。後人把其樂融融當做一句成語來用,最初大概就出於此。

這就是《春秋左轉》裡黃泉見母的故事。

摘自——龍鎮《其實我們都活在春秋戰國》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歷史上名號響噹噹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不過被毛澤東用“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一筆帶過,而名號一般的鄭莊公,卻能出人意料的成為毛澤東眼裡的“厲害”人物,並冠之以“很”,讓人匪夷所思。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鄭莊公當年“在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中都很懂得策略”。

看完隨手點個贊,作者心裡比蜜甜^ ^


拾秋坊


《春秋》裡有一句話叫某年某月“鄭伯克段於鄢。”鄭伯是鄭國的國君鄭莊公,共叔段是他的弟弟,鄭伯克段於鄢,就是在鄢城這個地方,鄭伯把他的弟弟叔段消滅了,就這麼一句話。

那到底這其中的具體故事怎麼樣呢?靠著左丘明寫的這一大段我們才知道這是個怎樣的故事。鄭莊公本來是鄭國的國王,結果他媽媽不喜歡這個老大,喜歡他的弟弟段叔,於是就把京這個地方封給了段叔。然後他就開始修城牆籌備軍隊。有人就跟鄭莊公說了,按照他的等級不應該住那麼大、那麼高的城,也不應該有那麼多軍隊。按照規矩那都是不合法的,所以段叔肯定想作亂,想要推翻政權。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就等著看吧。後來段叔果然要謀反了,鄭莊公出兵帶領國家軍隊,就把段叔的城市部隊消滅了。後來一查,所有這一切都是他母親指示段叔這麼幹的,於是鄭莊公就說了把他媽媽軟禁起來,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狠話說出去了,但是過了不久鄭莊公後悔了,畢竟是母子。那怎麼辦?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人叫穎考叔,鄭莊公請他吃飯,穎考叔吃著吃著就把一塊肉揣在懷裡了。鄭莊公說幹嗎呀?你還沒吃飽啊?他說不是,我回去要帶給我媽,我媽沒有吃過這麼好的飯。然後鄭莊公就感嘆,難道只是你有媽我就沒有媽呀?穎考叔其實早就知道這回事,穎考叔說那您到底有什麼為難的呀?鄭莊公說自己之前說不到黃泉不相見,那我現在怎麼下這個臺階呢?穎考叔說這個很簡單,你挖個地道,地道里再弄點泉水,那不就是黃泉了嗎?然後你到黃泉去見你媽,你們兩個不就和好如初了嗎。鄭莊公一聽這個辦法不錯,於是就挖了個地道,然後旁邊有泉水咕嚕咕嚕的流,最終母子兩人和好如初,這叫黃泉見母。


豫覽世界


據說當時鄭莊公因母親參與謀劃叛亂,一怒之下,把母親放逐城潁,併發誓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隨後就後悔自己對母親做得太過分了.鄭國國都——新鄭南關溱水、洧水交叉的地方有座土丘,莊公讓人在上面修建一座很高的土臺,一思念母親,就登臺朝城潁方向翹望.後來,採用潁考叔的辦法,從城南洧水河北岸挖地道見泉水,地道直通王宮,莊公與母親在地道相見,母子和好如初,鄭莊公更加孝敬母親.從此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故事就一直區流傳下來.

新鄭南關有一座大土丘,人稱“望母臺”,傳說這就是春秋時期鄭莊公望母的地方.

中華傳統百善孝為先,這件事告訴我們,請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也不要腦袋一熱,就做了自己無法挽回的事情



行走的番茄


《黃泉見母》出自《左傳》:鄭武公與夫人武姜生有兩子,大兒寤生,小兒名段。武姜在生大兒時險些喪命,從此討厭大兒,而對小兒疼愛有加。鄭武公過世,窹生按古制繼承王位,封為鄭莊公。武姜因小兒沒繼承王位,很生氣。雖然鄭莊公將京城封給弟弟,弟弟已稱太叔段,但武姜仍不知足,她密謀與小兒裡應外合起兵奪權。消息洩露,太叔段兵敗,拔劍自刎。鄭莊公怒將武姜軟禁潁地,發誓“不到黃泉,絕不再見!”鄭莊公是個孝子,日久思母心切,但身為國君,又一言九鼎。潁考叔給鄭莊公出主意,說黃泉即地下,如果挖一地道,找到泉水,蓋上地宮,在地宮裡與母見面,就如同黃泉見母。這樣既盡了孝,又沒違背誓言。鄭莊公大喜,日夜掘地挖泉蓋地宮,終於在“黃泉”與武姜見面,母子二人抱頭痛哭,言歸於好。“黃泉見母”弘揚“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可以看出古人對“禮”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