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折射出的虐童現象,讓你有什麼話想對這個社會說?

豆沙的冷


《不完美的她》講述的是三代人被虐待的故事。林緒之的生母鐘惠被丈夫虐待,被拋棄的林偖之受生父暴打,生母忍無可忍,放火燒了家暴的父親而坐牢。

穆蓮生,倍受繼父的虐待,打罵聲中孤獨無助的她,只能尋求媽媽的保護,自私自利的媽媽,懦弱的迎合著丈夫的喜好,無視著孩子的一切。林緒之在遇上小蓮生以後,為她遮風擋雨,企圖修補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創傷。小天使左右縫圓,讓人心酸。它真實的折射出生活在真實家庭中,孩子無力反抗,只能迎合。

現在家庭夫妻任性,攀比,不安於家庭孩子的性別,虛擬情感等等。嚴重導制孩子人格分裂,自閉,抑鬱症的產生。不懂人性各有其性中,應包容,理解,溝通達到一種人性的合諧,更要換位思考,要知道,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人性都是像動物般的自私,是鬼是怪,各人生的各人愛。


一帆風順jxh


這幾天正好在看這個。看的過程很壓抑也很不舒服。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母親看到了一個七歲孩子的恐懼、壓抑、無助和心疼。都說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不安定的因素越來越多了。對待家暴、單親、女性安全這些等等話題越來越多了。我自己也有個女兒說實話我作為母親我很害怕。難道社會上需要的不更多的是愛和關懷嗎?是人心越來越遠、越淡薄了嗎?給予女性的關懷可以幫助點嗎?給予單親媽媽,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多愛嗎。作為母親我想呼籲所有的人。不要心懷惡更多的是用愛和美來看待這個社會。用愛來看待事情和人!



小靜的vlog時光


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開播了。

一口氣刷完八集,心情沉重。

電視劇的視角是“家暴”和“被拋棄的孩子”。



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小時候被母親拋棄,之後童年的記憶全部忘掉,只記得被拋棄那天的細節,卻忘了母親的樣子。

她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答案——“我是誰,我做錯了什麼”、“我為什麼被拋棄”?



而劇中的小女孩穆蓮生,則是世界上另一個她:

8歲的穆蓮生,第一次出場,就滿身傷痕,敏銳的林緒之立馬感知到:這個孩子,一定有很糟糕的經歷。

確實如此。



小小年紀的穆蓮生,身世悽慘。出生前父親就得白血病去世,年輕的媽媽,一人打兩份工,養活孩子。

那段時間,母女倆貧窮、艱難,但生活裡還是有光的。

後來,媽媽交了一個男朋友,跟著這個男人來了原來的住所,開始了新的生活,也是穆蓮生的噩夢。

媽媽的新男朋友尚武,是個無所事事的人渣;蓮生是他手中的玩物,虐待蓮生是家常便飯。

在家打遊戲,讓穆蓮生站在屏幕前的槍口前,做人肉靶子。穆蓮生要跟著他的槍聲,配合他的“射擊動作“,倒地死去”。

穆蓮生每一次,都要重重摔倒,不然,還會被要求重來。頭被桌角磕到、四肢上也滿是淤青。

尚武一次次地想借著這個殘忍的遊戲,來殺死穆蓮生,發洩心中對這個“拖油瓶”的厭惡。



如果媽媽不回家,只有穆蓮生和尚武在一起,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折磨這個孩子。

穆蓮生滿身是傷,最嚴重的的時候,連眼睛都被傷了。


還有讓穆蓮生塗抹口紅的場景,隱晦地表達被猥褻。

即使生活在這樣糟糕的環境裡,穆蓮生這個孩子,心中卻還是充滿了善意。

她對陌生的阿姨說:要忘記壞事,只記得好事啊。

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

家裡,尚武對蓮生的虐待變本加厲。

他把穆蓮生關在紙箱中好幾個小時,等下班後的媽媽回家。

媽媽尋找女兒,尚武還要殘忍地讓媽媽玩猜謎的遊戲,猜對了才把蓮生放出來。

悶熱的夏天,狹小的空間,穆蓮生在紙箱裡,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折磨和恐懼,箱子被打開時,頭髮都是被汗水打溼的。

但是當媽媽打開箱子的時候,她卻甜甜地笑著說“真好玩”。



這個孩子的懂事和隱忍,讓人心疼萬分;每一次看到這個孩子的笑臉,我的心都跟著狠狠揪了一下。

別的孩子,笑是滿足、是快樂;蓮生的笑,卻是偽裝、是討好,是生存的手段。



吃了那麼多的苦,蓮生她心中還是充滿了對媽媽的愛,信賴著媽媽,愛著媽媽。

媽媽把她一個人丟在家裡,和尚武去約會、喝酒,她跟媽媽說——媽媽開心,蓮生就會開心。

被折磨到發高燒,媽媽卻又擔心暴露家庭住址不敢住院,帶著蓮生逃離。

穆蓮生趴在媽媽身上,說“我可以不住院,但你能不能多抱我一會。”

她要的,只是媽媽的擁抱和愛,如果能短暫得到這些甜蜜,受的苦就可以完全忘掉。

但是,當有人問,你要不要離開這裡的時候,她卻堅定地搖頭,因為她不捨得離開媽媽。



小小的蓮生,甚至以為,只要自己能對媽媽好一點,媽媽就會離開那個壞男人。

她拉著媽媽來到廢棄的遊樂場,稱要給媽媽一個驚喜。甚至自己先用小袖子擦了擦座椅,才讓媽媽坐下。

她從書包裡掏出一大堆好吃的,說是攢下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了這些東西。

在孩子眼裡,愛就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珍貴的東西送給父母。

但是,在疲於生計、陷於糟糕愛情的母親眼裡,孩子這種做法就是瞎胡鬧,浪費時間。

蓮生表達的愛意,被無情拒絕。



蓮生怯怯地對媽媽說——我們能不能晚一點回家?

家裡,有媽媽,還有那個可怕的叔叔;家裡,媽媽總是和可怕的叔叔在一起。

看媽媽急於離開,蓮生慌忙掏出自己用海螺做成的手串送給媽媽。

媽媽說她喜歡大海,蓮生便以為有了這個手串,就可以留住媽媽。

媽媽還是離開了,前一秒還在微笑跟媽媽說再見的蓮生,終於嚎啕大哭。

她想要一個只屬於自己和媽媽的角落,想讓媽媽只屬於自己。

蓮生害怕那個叫做家的地方,害怕尚武這個男人,她不敢回家,更不敢和尚武獨處。

這其實是蓮生在釋放的一個求助信號,同樣被媽媽忽視。

蓮生這個孩子,最讓人心痛的就是她的乖巧和懂事,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不被愛的才會過早成熟。

蓮生這種小孩,是非常典型的“完美孩子”。

儘管生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但她們卻非常懂事,早早學會照顧自己,甚至照顧自己的父母,不給父母惹麻煩。

她們學習隱藏自己的情緒,隱藏自己的不開心,把“讓媽媽開心、幸福”視為己任。

因為媽媽喜歡尚武,無論自己多麼難過、恐懼,都不會告訴媽媽。

因為想要媽媽開心,所以可以委屈自己;即使被打,被罵,也不會離開媽媽。



蓮生的媽媽,是一個軟弱又可憐的女人。

她其實知道蓮生被虐待,也知道尚武不喜歡自己的女兒;但她太過依賴尚武,寧願委屈孩子,來留住這個男人。

在心裡,她也把孩子視作拖油瓶,以為如果不把這個孩子生下來,一切就會好起來。甚至想過拋棄小小的蓮生。

媽媽的意圖,蓮生看在眼裡,但面對媽媽時,她依然露出一個甜甜的微笑。

她依然以為,自己乖一點,媽媽就會愛自己多一點。



即使被媽媽的男朋友虐待,差點被媽媽拋棄,蓮生依然在保護媽媽。

她偶爾也想過離開,希望能被拯救,但一旦意識到可能會傷害媽媽,就會馬上放棄。

眼睛受傷後,蓮生在咖啡館裡再一次遇到林緒之,心裡隱隱生出了離開的念頭,想要讓林緒之帶自己離開。

她怯怯地開口問,能不能帶自己離開。



後一秒,意識到這樣可能會給媽媽帶來麻煩時,馬上說自己的傷是打球時碰到的,跟媽媽再次回到那個噩夢的家。

越是不被媽媽愛的孩子,越會對媽媽好,越要“保護媽媽”。

她們認為,如果媽媽不夠愛自己,那麼一定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她會變得更乖、更懂事,希望藉此得到更多的愛。

孩子對父母的愛,遠比父母的愛更無私。

就像一個網友說的,我不記得媽媽對我說過什麼狠話,只記得她是唯一一個記得我農曆生日的人。

太苦的孩子,媽媽給過的一點點暖,她就會銘記一生。

直到最後,尚武打算燒死蓮生,在房屋爆破的那一瞬間,火光中的蓮生才知道——原來媽媽,真的不夠愛自己。

她開始死心,她求林緒之帶自己走,她叫林緒之媽媽,她希望忘掉過去的生活。



可是對這些孩子來說,最殘忍的事情就是她們明明很不幸遇到了不夠格的父母,卻要用一生來彌補自己心中的黑洞,尋找救贖。

就像林緒之說的——剛開始,我也以為自己能夠放下,不要這個媽媽了。但是,我卻在用一生來尋找那個拋棄我的媽媽。

用一生在尋找一個答案,為什麼你明明是我的媽媽,卻不夠愛我,不能夠保護我?

也許,穆蓮生能在林緒之的照顧下,走出噩夢般的生活。

但,她,和她,她們,卻永遠走不出心中的黑洞。

甚至那些,看上去不夠稱職、各有苦衷、拋棄自己孩子的母親,也會一生生活在內疚和自責中。



如何做一個母親?如何和愛自己的人相處?如何放下?是每個人在追尋的終極課題。

林穆之也在和蓮生的相處中,學習如何做一個母親,如何和過去和解,和養母相處。

相比血緣關係,愛和救贖是更深的羈絆。

就像林穆之對蓮生說的——你不是被拋棄的,是你選擇了我,才拋下了一切。

沒有人的生命是完美的,學著選擇、學著放下,方能得到救贖。



作者:夭夭,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喝醉人的酒,寫走心的文;


27Ladys


有心理學專家表示,孩子在7歲以前形成基本人格,這期間如果被虐待,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安全感,也許會讓他們變得懦弱,討好,也可能會變得暴戾,更嚴重的,可能會人格分裂、自閉、抑鬱,甚至自殺。

而每一次虐童案發生後,都會掀起一陣“網絡狂歡”,網民嘶吼、謾罵、譴責涉事人員,恨不得手撕肇事者,但每一次的嘶吼、轉發之後呢?問題解決了嗎?並沒有!幼兒園,原本是最單純美好的地方,而現在呢?長期大量曝出的虐童案,不僅給家長造成心理陰影,更抹黑了整個幼師行業,造成所有網民對幼師的不信任。

對此,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應對措施:

一:呼籲提高幼師准入門檻,相應的提高工資待遇。攜程親子園虐童案曝光後,新京報記者經調查發現,多個親子機構在招聘時並未要求持證上崗,無工作經驗、無資格證的也可以接受,有教師資格證優先錄取。

較低的准入門檻,導致大量不專業,不負責任、毫無素質的人成為幼師,加上薪資較低,導致部分幼師將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不滿情緒發洩在幼兒身上,因此,呼籲提高幼師准入門檻,並相應提高幼師的工資待遇,希望能從源頭上減少虐童案的發生。

二:加強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多年來,學前教育一直沒有納入政府的義務教育範疇,但學齡前兒童入學問題也是事關民生必須解決的問題。面對當前幼教行業教師素質良莠不齊、教師體罰虐童等亂象,政府主管部門必須有所作為,加強監管。

政府對幼兒園的監管可以有多方面,如嚴格辦園審批,辦園面積、教師資格等軟硬件不符合條件的堅決不予建園;對從業人員的嚴格審查和考核;對孩子在園的衣食住行和遊戲進行有效監控和抽檢;對有虐童行為的涉事教師零容忍等。只有加強監管,才能保障幼教行業的健康發展,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

三:增設“虐童罪”,進行法律保護。作為我國的基本法,刑法沒有獨立的“虐童罪”,其在保護力度和對虐待兒童的重視程度以及對違法人員的震懾力度上都會有所影響。而近年來不斷增多的虐童事件引起了針對虐待兒童立法的呼聲。

許多人認為《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虐童的立法過於單薄,而且不成系統,對兒童的保護力度不夠,因此呼籲設立專門的虐待兒童罪,希望能有更強大的法律保護孩子們。有網民認為只有增設“虐童罪”並加重處罰,同時對於其定義和概念都要更加精準,才能真正起到威懾作用,杜絕虐童行為的發生。

四:不要過早的將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無法溝通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從多次曝光的虐童案不難發現,類似的事件大多發生在低齡幼兒身上,尤其是一兩歲,還無法準確表達觀點的孩子身上,孩子太小,捱打了只知道哭,即便受到了侵害,也無法跟父母講述。

且生活無法自理,往往會在集體中跟不上,這樣也更容易成為施暴者的對象,有網民呼籲,若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孩子在三歲前,最好自己帶,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需要爸爸媽媽的愛與呵護。

五:如果沒有辦法照顧孩子,也請儘早為孩子做好應對危險的準備。安全保護意識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第一堂人生課,如不要摸插座、熱水瓶,不要在高處蹦跳、打架等,除了這些簡單的準備之外,還應該訓練孩子如何準確表達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及遭遇等等,類似的安全教育更不應被忽視。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虐童刺目無比,但個案決不能讓整個幼師團隊背鍋。幼師並不容易幹,很多老師是靠愛心良知和職業素養在拼。幼師遴選機制、職業圖景、監管層級、收入待遇急需轉型升級,這樣才讓幼師們有更多的耐心與素質,為孩子贏得幸福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