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河南:偃師市。

偃師市地名由來

據《讀史方輿紀要》:“周武伐紂,回師息戎,因我偃師”。息偃, 是指休整,戎師就是指軍隊部隊。周武王伐紂之後,回師西亳,息偃戎師,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師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從周代時始稱“偃師”。

西亳(bo)為商湯之都,即今偃師商城。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商湯攻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史記·殷本紀》正義雲:“亳,偃師城也。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也。”《漢書·地理志》雲:“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在偃師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偃師市歷史

春秋(前770年至前776年)時偃師名屍氏,緱氏之名亦見於典籍。偃師、緱氏為畿內邑。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置偃師、緱氏二縣,均屬於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仍置偃師、緱氏二縣,又有平縣,同屬河南郡。新莽元年(公元9年),改偃師為師氏縣,緱氏為中亭縣,平縣為治平縣。東漢(公元25至220年)恢復西漢建制。三國(220年265年)沿東漢建置,屬魏國。西晉(265年-316年),省偃師入洛陽,單設緱氏縣,屬河南郡。東晉因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緱氏併入洛陽。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復置緱氏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緱氏置偃師,屬河南郡。大業初(約605年)復置緱氏縣。唐初(618年),諸州縣因地位是否重要和人口多寡,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偃師為畿縣,緱氏為次赤縣。貞觀十八年(644年),省緱氏。上元二年(675年)復置緱氏縣。偃、緱兩縣初屬洛州,州、縣均屬陝東道大行臺,後屬都督府。開元元年(713年)後屬東都河南府。五代仍依唐置。宋慶曆二年(1024年)廢偃師,四年復置。熙寧五年(1072年)降偃師為鎮,入緱氏。八年復置偃師,降緱氏為鎮,屬河南府。(1115年)置偃師、緱氏二縣,偃師屬中京金昌府。元(1271年至1368年),偃師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緱氏入偃師,屬河南行中書省河南府。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司,屬河南布政司河南府。清(1644年至1911年),沿明建置。民國初年(1912年)實行道尹制,偃師屬河南省河洛道。14年屬道尹公署。16年道尹制廢,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22年省下置督察區,隸屬河南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3年日軍入侵豫西,偃師淪陷。是年10月22日,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縣南建立偃師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豫西一專區。民國34年9月,抗日先遣支隊南下,中共領導的地方武裝撤回太嶽區,縣南一帶仍歸國民黨管轄。1948年4月偃師解放,偃師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太嶽五專區。6月改太嶽五專區為豫西一專區。1949年2月改豫西一專區為洛陽行政區。1952年3月改洛陽行政區為洛陽專區。偃師隨之改變隸屬關係,1967年11月28日,偃師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洛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縣人民政府,隸屬洛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1日實行市管縣,偃師縣歸洛陽市人民政府管轄。1993年撤縣成立偃師市,歸洛陽市。

截止到2016年,偃師市轄大口鎮、高龍鎮、山化鎮、嶽灘鎮、緱氏鎮、府店鎮、顧縣鎮、翟鎮鎮、邙嶺鎮、槐新街道、商城街道、首陽山街道、伊洛街道。

地名看中國之河南:偃師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