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被曝折戟IPO:未形成核心技術壁壘,九輪融資後上市未卜

來源 / 藍鯨財經

近日,據外媒報道,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商湯科技推遲了今年在香港進行7.5億美元的首次IPO計劃,轉戰私募市場,尋求5至10億美元融資。

據瞭解,以人臉識別技術起家的商湯科技目前佈局廣泛,涉及智慧城市、智能手機、娛樂、教育等領域。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商湯未在人工智能任一領域形成壁壘。

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目前整個二級市場對於人工智能以及商湯本身的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前景並不是非常看好,反而在國內的私募市場,整體對於人工智能的估值要比二級市場要樂觀。“所以,對於商湯來講,要先通過估值較為樂觀的私募市場來支撐自己度過目前低迷的全球市場,以及市場對其自身業務健壯性仍存疑的階段。”

從行業競爭的角度講,商湯也未展現明顯的優勢。投融資專家許小恆表示:“當前AI產業的激烈競爭,競爭對手帶來的壓力巨大。一方面與商湯科技同屬性的AI技術型企業你追我趕,絲毫不遜於商湯科技,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更勝一籌。另一方面傳統垂直行業的巨頭甚至BAT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

近期,全球股市受疫情影響嚴重受挫,1月中旬以來,全球股市已損失近20萬億美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大的資本環境趨弱之下,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商湯科技也逐漸褪去光環,其上市之路仍充滿未知數。

曾接連被曝出售資產,尚未形成核心技術壁壘

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其自主研發並建立了深度學習平臺和超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醫療影像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和遙感等,與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合稱“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

記者瞭解到,在成立至今的6年間,從最初的人臉識別技術到教育與醫療,商湯科技進行了多次業務調整。2019年,商湯科技將原有架構調整為事業群架構,並開闢出AI 教材、AI 醫療、AI 芯片等多條新業務線。

新京報在2019年5月的報道中提到,自成立以來,商湯科技在組織架構上經歷四次變革,在2019年最新的一輪調整中,商湯科技將公司劃分為四個國內事業群和兩個海外事業群。國內事業群分別包括智慧城市、移動、商業洞察和創新。

商湯科技官網信息顯示,其目前業務覆蓋智慧城市、智能手機、泛文化娛樂、智能汽車、智慧健康、智慧商業、教育和廣告。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商湯科技不斷通過各種簽約儀式、戰略合作來將業務落地。據瞭解,成立至今,商湯科技大大小小參與過“戰略合作”幾十場。

對此,許小恆表示:“自身技術的專業化和垂直化致使商湯科技不能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AI技術生態能力存在不足,而這也導致其往往只能以“合作者之一”的角色來參與到技術落地中,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

與此同時,商湯也不斷成立子公司,與外界聯手成立合資公司。然而,2018年以來,商湯科技便不斷被媒體曝出出售旗下資產、清退合資公司股份。這些曾被外界看來是強強聯手,給予投資者想象空間的產業也部分遭遇停擺。

2019年8月,坊間有爆料稱,商湯科技正將其在新加坡的海外業務中心打包出售,而這並非是商湯科技首次出售其資產。此外,還包括聚焦智能安防的深網視界、湯立科技等。

在業績方面,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17年商湯科技收入約7億元人民幣,已經實現全年整體盈利,業務營收連續三年保持400%的同比增長,2018年主營業務合同收入同比增長10多倍。據和訊名家引用外媒報道稱,預計商湯科技2019年的營收將增長200%至7.5億美元。考慮到其投資計劃,該公司的現金流仍為負。

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於明對藍鯨TMT記者表示,目前商湯還沒有任何核心的技術壁壘,“圖像識別領域,除了算法還有就是計算能力。算法層面,很多是開源的,行業前20名公司的技術對於日常領域的應用,基本沒有差距。而計算能力底層依賴芯片,商湯沒有任何優勢。”

沈萌對於明的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國外類似的科技類公司,基本都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佈局某一領域或者某一項細分市場,而沒有像商湯一樣涉足這麼多領域,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者會認為商湯在技術方面可能並沒有其宣稱的實力。”

人工智能企業融資降溫,“融資機器”商湯上市未卜

商湯除了在人臉識別等領域的技術應用,其驚人的融資速度也備受關注。公開信息顯示,自成立以來,商湯科技共完成了九輪融資。最近一次對外公佈的融資信息是2018年9月完成的10億美金D輪融資。這意味著,商湯科技自2014年成立起至今,已完成了近30億美元融資,一度被外界稱為“融資機器”。

不過,這同時意味著,商湯科技已經1年半未取得任何融資進展了。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的投資趨於理性,投資更傾向頭部,投資風向由早期向成熟期邁進,急需退出通道,更加註重紮根場景的落地,以及人工智能產品的真正有用。

據悉,整個人工智能領域的融資數量均有大幅降低的趨勢。據投中研究院與崇期資本聯合發佈的《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白皮書》顯示,2014到2018年,佈局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資機構數量不斷攀升,2018年突破1000家機構。根據IT桔子數據庫統計,截至12月17日,國內人工智能領域融資348起,與2018年全年的553起差距明顯。

在估值方面,2019年伊始,《華爾街日報》便曝出商湯科技因估值虛高導致其潛在投資人退出的消息,一時間引發熱議。2019年9月,據彭博報道,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在活動中透露,商湯科技估值超過75億美元。

對於商湯科技的估值問題,沈萌表示,“作為內部人士,肯定對自家公司的估值傾向於樂觀,但實質上來說,這種樂觀是否有更多的‘硬貨’來支撐,這才是市場對於商湯估值的基礎。”

許小恆表示:“因為AI行業的高增長率以及未來的前景可觀,所以虛高也是難免。AI企業的高估值和本身所處行業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可以產生的生產力息息相關。關鍵是做好產業落地工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落地元年的到來,誰將成為“中國AI第一股”也成為業內外的探討焦點。在2019年的融資事件中,曠視科技以超50億的融資額成為今當年之最,而就在融資的3個月後,曠視科技在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同時CV四小龍中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均傳出欲戰科創板的傳聞。然而,今年2月,曠視科技的初始申請在提交6個月後顯示“失效”, 曠視科技需更新材料重新提交申請。

一度被成為“融資機器”的商湯科技是否有上市計劃,將會在哪上市,也不斷引發資本市場熱議。對此,商湯科技方面相關人士對藍鯨TMT記者回應稱,商湯目前沒有上市具體時間表及地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受疫情影響,投資者紛紛選擇避險投資。Dealogic數據顯示,香港是去年全球最大的IPO市場,2月份新股發行規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3%至4900萬美元。大的資本環境趨弱,被外界認為是商湯科技推遲IPO的考量之一。

對此,易觀AI市場分析師何文倩認為:“一方面,從上市的外部環境來看,2018年開始所謂‘流血上市’成常態,再加上疫情影響,2020年開年以來,美股四次熔斷,恆生指數跌去了20%,對於商湯來說都不是價值變現最好的時候;另外一方面,對於一個仍在成長期的企業乃至行業來說,過早進入二級市場,可能會影響其長期發展。相比較來說,一級市場投資者對於處於成長期的行業更有耐性。”

作為AI行業的頭部公司,從人才、場景探索、生態構建上,商湯都構建了自己的行業門檻,而智能化大勢已經毋庸置疑,未來智能化市場可能達到萬億級,作為頭部企業,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是必然的。

關於未來一段時間商湯是否能如願上市,沈萌表示:“首先要看疫情與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其次是看商湯自身對於資金的消耗程度,當然,這也要看其私募融資的資金是否能夠支撐其拿出一些在市場上獨一無二的技術,而不是用一些人工智能技術去解決很多的問題,這並不是一個創業公司在人工智能這種比較前沿的領域應該做的。”

許小恆對沈萌的觀點表示認同,他指出,“商湯能否上市要看能否選擇好有利於自身估值的恰當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