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諾門罕戰役(蘇聯與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1939年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蘇軍BT坦克參戰

戰事在1939年於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門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背景

1734年(雍正12年),清政府設立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劃定新巴爾虎蒙古部族的牧地與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轄地的行政區域界線,沿邊界線設立了16個卡倫,其中一個卡倫就是諾門罕布爾德。在諾門罕地區,邊界線劃在哈拉哈河以東約15公里至20公里處,史稱“雍正界線”。中國民國政府仍以“雍正界線”作為兩個部族間的行政界線,如1919年中華民國郵政局發行的《中華民國地圖》。日滿當局早期也承認“雍正界線”,如1932年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發行的《最新中華民國大地圖》、1935年以前滿洲鐵路出版局發行的地圖,以及1919年、1926年和1934年關東州政廳發行的地圖等,都以哈拉哈河東岸約20公里處為界。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全面佔領滿洲,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外蒙古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佈獨立。

隨後蘇聯、日本相繼在邊境線陳兵,加強軍事戒備。各個摩拳擦掌,大戰一觸即發。

事件經過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諾門罕戰役的蒙古騎兵

1939年5月4日,約七至九十名蒙古人民革命軍第24國境警備隊騎兵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地區(今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西南部,阿爾山以西)放牧。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一個班士兵立即開槍阻截,並上馬追趕,將蒙古牧馬人和馬群趕回西岸。隨後,蒙古人民革命軍的50餘名騎兵武力攻佔了設在滿洲、蒙古兩國爭議地區的滿洲國邊境警備部隊的錫林陶拉蓋哨所。日本及滿洲國認為滿、蒙邊境應該在哈拉哈河,哈拉哈河以東為滿洲國國土;而蘇、蒙則認為邊界在河東約十六公里,諾門罕的東面,該地為外蒙古領土。

第一次諾門罕事件

此時日本關東軍在滿洲國之領土呼籲下決定干涉。5月13日或5月14日,隸屬關東軍小松原師團的騎兵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指揮本部200餘日本騎兵、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約400滿洲國士兵,並出動5架轟炸機投擲60多枚炸彈。蒙古方面傷亡了30餘人之後,於15日主動撤向了河西。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日本九七式戰鬥機

此時蘇聯政府依據《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介入,決定干預蒙古戰事。蘇聯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並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發生戰事的地區集合,並在諾門罕地區進行飛行偵察。5月22日至24日,蘇聯空軍與日本關東軍第2飛行集團在諾門罕上空展開了大規模的空戰。日軍奪去了制空權。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蘇軍波利卡爾波夫I-16軍機

5月24日蒙古騎兵第6師(轄騎兵第15、第17團,每個騎兵團由2個騎兵連和1個機槍連組成,師直裝甲車營、炮兵營等)渡過哈拉哈河,擊退滿州國騎兵,並在哈拉哈河以東10千米處據733高地、731高地設置防禦陣地。蘇軍坦克第11旅的摩托化步兵營(轄摩步第1、第2、第3連)以第2、第3兩個連部署在蒙軍北、南外側,第1連部署在浮橋以西擔任預備隊。蘇軍摩步第36師第149團(欠一個營,團長И·М·列米佐夫少校)位於哈拉哈河前線以西120千米外的塔木察格布拉格作為總預備隊。蘇軍總兵力為1100人,蒙軍為1257人。

師團長小松原中將於5月25日下午到達甘珠爾廟,召開軍事會議聽取偵察報告。小松原認為消滅越境的蒙軍的時機已成熟,不久前才接到《滿蘇國境糾紛處理綱要》,小松原師團長有權在邊境線不明的地區,自行判斷和劃定國境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權自行決定動用武力。因此,小松原師團長命令步兵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率隊發起攻擊。其作戰部署是:

東八百藏中佐率領師團騎兵聯隊一部穿插迂迴到蘇蒙軍後方奪取或摧毀胡魯斯臺河匯入哈拉哈河的河口處浮橋,切斷哈拉哈河東岸蘇蒙軍退路。搜索隊實力為:一個騎兵中隊、一個裝甲車中隊,共有220人。裝備九二式裝甲車12輛、重裝甲車1輛。

山縣大佐統帥“山縣支隊”主力從正面攻擊。實力為第64聯隊第3大隊(譜久村安英少佐,轄第9、第10、第12中隊;欠第11中隊)、第4中隊(欠二個小隊)、第64聯隊的炮兵中隊(3門41式山炮)、第64聯隊的反坦克炮中隊(4門94式反坦克炮)。兵力約800人。

在山縣支隊左側是立川大尉率領第4步兵中隊的1個小隊(配屬有滿州國騎兵),沿胡魯斯臺河的北岸向河口處前進。

在胡魯斯臺河的南岸,滿洲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8團約450人與立川小隊夾河平行前進。

淺田忠義少尉率領第4步兵中隊的“淺田小隊”,共有32人,在戰線最北側前出至胡魯斯臺河注入哈拉哈河的河口以北6公里處。

後藤親大尉率領第11步兵中隊在戰線最南側前出至哈拉哈河。

以上各部構成山縣支隊,總兵力約1600人日軍,另配屬450餘名滿州國騎兵。山縣支隊各部於27日夜間出發;計劃於28日清晨5時整同時發起進攻,殲滅哈拉哈河東岸蘇蒙軍。作戰依據是“俄軍一旦後路被斷,馬上就會全線崩潰”的日俄戰爭的“老經驗”。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被蘇軍俘獲的日軍九五式輕戰車

5月28日凌晨4時至5時40分,蘇軍坦克第11旅摩步營營長貝科夫少校率領摩步第1連,將迂迴偷襲的東八百藏中佐搜索隊阻擊在距離浮橋1.7千米處。28日中午13時,東八百藏中佐向支隊發出求援,但僅在下午17時獲得了淺田小隊的增援。28日21時入夜之後,東搜索隊準備發揚日軍傳統的“夜戰”優勢轉入反攻,但列米佐夫中校率領蘇軍摩步第149團從塔木察格布拉格趕到戰場。蘇軍隨即在河西岸的3部探照燈照射下對東搜索隊發起總攻。激戰持續數小時,東八百藏搜索隊擊退了蘇軍進攻,死傷91人(包括騎兵中隊長、裝甲車中隊長)。29日凌晨3時30分,蘇軍恢復進攻,從三面迫近東搜索隊陣地。29日下午14時,東中佐下令傷兵突圍。15時東搜索隊只剩下25人。18時,東八百藏中佐實施了最後的自殺突擊。

此戰東中佐之搜索隊軍力減損63%:8名軍官和97名士兵被殺,1名軍官和33名士兵負傷。列米佐伕中校所率蘇軍之傷亡具體人數不明。

29日21時,小松原師團長派遣第71聯隊第2大隊馬場進少佐帶領的第5中隊、聯隊炮中隊、反坦克炮中隊,總共381人,分乘40輛汽車增援,於30日下午到達戰場。蘇軍以為日軍大部隊前來增援,因此主動撤回哈拉哈河西岸。

戰後,小松原師團長向上級報告此戰取得了輝煌大勝,擊斃外蒙古騎兵第6師師長沙日布、全殲蒙騎第6師騎兵第15團;命令井置中佐重新組建師團的騎兵聯隊。東京的參謀本部發來的“參字547號電”,對23師團的勝利表示祝賀。

第二次諾門罕事件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戰役中的日本士兵

之後的整個六月,蘇聯向諾門罕附近,哈拉哈河兩岸增兵,並攻擊滿洲國士兵。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指示紅軍最高指揮部(Stavka)下準備反攻計劃,並決定由朱可夫負責指揮。1939年6月12日,朱可夫被蘇軍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他到達塔木察格布拉格後,開始集結兵力,儲運軍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貝斯(今喬巴山)等地開闢野戰軍用機場,蘇軍戰鬥機開始在空中與日機周旋。雖然戰場距離最近的鐵路站點烏蘭巴托有750公里之遙,朱可夫為了戰爭準備調用了2,600輛客貨車運輸士兵及作戰物資,這在1930年代的蘇聯軍隊可說是大規模的補給能力,從烏蘭巴托出發車輛需行駛5天才能抵達戰場,拜充分的機械化後勤所賜,第23師的小松原師長低估蘇聯軍隊戰力。

六月底,日滿聯軍發動反攻。6月30日小松原師團下達進攻命令,從北面分兩路進攻哈拉哈河以東的蘇軍。當中部分兵力更在7月1日渡過哈拉哈河,在河的西岸意圖阻隔蘇軍的援兵,及切斷河東蘇軍的退路。朱可夫集合約二百輛坦克及三百輛裝甲車,以裝甲兵反攻,同時在前線開設更多的野戰機場,讓戰鬥機可以更有效地維持戰場空優。7月3日,日軍撤回河的東岸。而河東的日軍亦未能將蘇軍擊退。雙方從後方增調炮兵增援。日軍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仍然未能將蘇軍驅離河東。雙方在夏天一直維持僵持;朱可夫在7月底則下令軍團後撤30公里,讓野戰部隊重新學習步兵、炮兵、裝甲兵之多兵種協同作戰,這段時間為蘇軍士官兵的惡補使得在8月份攻勢時蘇軍展現較7月份作戰要更好的戰術素養。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朱可夫(右)同巴喬山(左)合影

八月中,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在三十公里長的前線發動主力進攻。蘇軍投入總兵力約五萬七千人,配合炮擊及空軍支援。北翼最先以機械化步兵進攻,吸引日軍增援。中部則以步兵牽制日軍主力。南翼集中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旅,約一萬人及三百部坦克,配合火炮、空軍快速向北迂迴,從側翼包圍河東的日軍。8月20日,蘇軍渡河。

日軍的作戰策略則是以前線部隊阻擋敵軍進攻,等待蘇軍的進攻力減弱後,以援軍從側面包圍蘇軍。但是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裝甲兵,突破日軍防線。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兩個日本關東軍師團(第7師團及第23師團)的主力被包圍。8月27日,日軍最後突圍。

此次戰役最後導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德三在突圍時一隻腳被手榴彈炸斷。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被俘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

參戰序列

蘇蒙軍 、日滿軍

地面部隊

1939年8月底,調動第5師團(駐青島),第14師團(駐河南開封、新鄉),野戰重炮兵第9、第10聯隊增援。

航空兵

第2飛行集團 司令官儀峨徹二中將,轄4個飛行團、10個飛行戰隊,其中第59戰隊在武漢。先頭投入8個戰隊參加了諾門罕空中作戰。

隨著戰事進展,日本陸軍投入了36個飛行戰隊中的18個參戰,包括來自日本國內的戰鬥機第1飛行戰隊,在朝鮮會寧的戰鬥機第9戰隊,在華北、華中、華南的8個飛行戰隊:輕轟炸戰鬥第27、輕轟炸戰鬥第31、戰鬥機第64、重轟炸第98戰隊。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戰役中的蒙軍士兵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8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戰略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了有關諾門罕戰役的停戰協議,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最後導致1941年4月13日所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戰後影響

諾門罕戰役是自日俄戰爭以來兩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役,哈拉哈河戰役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過去在很多中國書籍中常稱日本的“北進”及“南進”爭論,有一定程度上被諾門罕戰役影響。“北進”是日本針對蘇聯的戰略部署,而“南進”則是日本為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通道,而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對獲勝的蘇聯方面來說,諾門罕戰役的勝利解除了來自遠東方面的威脅。1939年9月17日,在諾門罕停火協議之後兩天,蘇聯入侵波蘭,和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遠東的安定也使得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得以地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使得蘇聯在這個戰爭中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一場戰爭牽涉四國,蘇聯獲利,外蒙徹底獨立

被毀壞的蘇軍BA-10裝甲車

諾門罕戰役的勝利,也使蘇聯進一步鞏固了對外蒙古的控制,併為以後的“雅爾塔協議”確定外蒙古保持現狀和外蒙古的最終獨立奠定了基礎。

日蘇停戰後,成立了旨在明確邊界線的委員會,至1940年8月,完成了滿蒙邊界的界標和界柱的劃分。諾門罕地區的邊界線基本就是以蘇蒙所主張的“河東界線”劃定。二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根據1940年滿蒙締結的劃界協定,認為沒有必要重新確定邊界線。自此中蒙邊界劃定,外蒙獨立成為既定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