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提起青島,您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呢?啤酒!我想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這個吧。青島啤酒,畢竟是大家耳熟能詳、聞名世界的標誌性品牌,也是酒桌上經常遇見的熟客。還有呢?哦,海爾冰箱啊,風景優美的海港城市啊,曾經的德國租借地啊,保留了不少的歐式建築啊等等。到過青島的朋友都說,青島真是一個值得你流連的好去處。

我也是慕名已久,但始終無緣一親芳澤。也是機緣巧合吧,11月下旬,單位恰好有到青島培訓的機會,安排我去參加。按捺住心中的竊喜,迅速辦妥出差手續,訂購往返機票,準備出行。

回到家裡,妻開心的說道,親愛的,我們下週乘遊輪到日本旅遊,怎麼樣?單位同事組團,剛好有兩個打折的名額讓給我們,機會難得,超級合算的。呃哦,怎麼好事都湊到一起來了。我只好陪著笑臉解釋說,單位下週派我去青島培訓,機票都訂好了,真的沒辦法陪你去啊。妻一聽,嘆口氣,無奈的說道,那就算了,以後再說吧。上次請你去新馬泰,你就已經爽約了,這次又……哎!

乘坐廈門航空公司的飛機,傍晚五點半從福州長樂機場出發,七點四十五準時抵達青島流亭機場。原以為兩地相差也就十幾度,福州還穿著襯衫呢,青島穿件衛衣應該就足夠了。可是一走出機艙門,陣陣寒意便撲面而來,趕忙戴上帽子,走下舷梯,飛速奔向停靠在不遠處的擺渡車。同機抵達的乘客中,個別年輕人還穿著短袖T恤,擠進擺渡車的時候,口中嚷道,哇!青島怎麼這麼冷。我的羽絨服在行李箱裡,暫時只能挨凍,直到拿了行李,才趕忙取出來穿到身上。

從流亭機場到青島市區近一個小時車程,抵達市南區貴州路的建銀大廈,入住17樓的客房。

洗漱完畢,來到窗前,一拉開窗簾,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懾住了。

抬頭仰望,黑魃魃的夜空中,寒星點點;俯瞰窗外,沿著海岸邊自西向東、呈半月形延展開來的太平路上,燈火輝煌,橙紅色的燈光蜿蜒不斷,宛如一條晶瑩璀璨的玉帶;棧橋恰好從玉帶的中央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墩下分佈著的十幾盞射燈,在海水的反射下,衍射出幽藍色的燈光,如鑲嵌在海面上的一顆顆夜明珠。呈半月形的橙紅色玉帶與中間淡藍色燈光掩映的棧橋,像極了錨的形狀。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太棒了,我入住的房間竟然是無敵海景房,明天早上應該可以看到海上日出了吧。

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睜開眼睛瞄了一眼窗戶,看見窗簾的縫隙間透進來些微的亮光,感覺天已經亮了。於是趕忙起床,第一時間來到窗前。

一拉開窗簾,橙色的陽光瞬間灑滿整個房間,那明晃晃的光亮閃的我眯起了眼睛。

海天交會處,太陽恰好剛剛從海上升起來,由海平面向上,天空中佈滿了金黃、橙紅、灰黃混搭的雲層,也許是隔著窗戶的原因,金燦燦的太陽周邊有一圈明顯的橙黃色光暈。從我的角度俯瞰下去,陽光映照的海面上,遠處青島灣口上的小青島公園留下了美麗的剪影,它所處的位置,恰好將陽光投射在海面上,中間金黃色,兩邊橙紅色,波光粼粼,如棒槌形狹長的映射光帶隔為兩段,東段遠處的頭部略顯狹小,西段靠近我這邊海上皇宮的海面上,則長而大了許多。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我一邊穿著衣服,一邊欣賞著窗外的美景。

隨著太陽上升,天慢慢的明亮了起來,蔚藍色的天空一點點的擠佔了原先金黃、橙紅、灰黃混搭的雲層,一群群的海鷗在青島灣湛藍色的海面上翱翔著,再往外眺望,遠處的海面上,兩艘巨輪的身影出現在視線裡,估計是十幾甚或二十幾萬噸的集裝箱貨船吧,雖然遙遠,那碩大的身軀還是彰顯出船舶掩蓋不了的體量。

今天是個好日子。

1.棧橋風光

上午培訓結束後,在學院的餐廳匆匆用過午餐,我放棄了多年來養成的午休習慣,穿上羽絨服,迫不及待的出了學院大樓,直奔青島灣的棧橋而去。

一走出大樓的旋轉門,朔風撲面而來。趕忙裹緊羽絨服,把衣服上的連體帽子戴上,沿著貴州路,拐往西陵峽路,迅疾朝海岸邊走去。

雖是寒風凜冽,幸好陽光明媚,碧空萬里,給整個城市抹上一層淡淡的金輝,陽光灑在海面上,海上泛起點點金光,為這冬日的海增添了幾分嫵媚。我喜歡陽光尤其是冬天的陽光,因為它不耀眼炫目,而是柔和溫馨,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坦。這朔氣逼人的凜冬,因暖意盈懷的陽光,褪去了肅殺之氣,變得冷豔了許多。

剛好退潮,西陵峽路旁防護堤底下高低不平、錯落有致的礁石間,有不少人穿著膠皮防水衣,在沒膝的海水中捕撈來不及逃生的各類海貨。遠處太平路棧橋公園西邊的海灘上,有四五個人在赤膊奔跑。這樣寒意逼人的冬日,在海邊赤膊奔跑,這得有多麼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他們是在鍛鍊身體麼?

過了西陵峽路,沿著海岸邊的太平路往前走著,離棧橋公園越來越近了。靠海邊的沙灘上不但有赤膊跑步的那幾個人,在防護堤邊、屋簷下的沙灘上,還有三個人赤膊在打排球。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僅僅是為了跑步、打排球麼?那有必要赤膊麼?

這時候,從屋簷下又跑出兩個赤膊的人,只是腰間掛著橙紅色的充氣包,他們徑直往海邊奔跑而去。哦,我恍然大悟,他們都是冬泳愛好者,掛在腰間的橙紅色充氣包,就是俗稱“跟屁蟲”的游泳救生包。那幾個赤膊跑步、打排球的人,僅僅是在做下海前的熱身而己。我不由得為自己的見識淺薄感到暗自慚愧。事前做旅行功課的時候,不是說棧橋西邊是海水浴場麼?我怎麼把這個都給忘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棧橋全長401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遊人佇立閣旁,可以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走到棧橋上,遊人三三兩兩的。冬天是這裡的旅遊淡季,遊客自然是不多的。棧橋左邊,哦,也就是東邊吧,海灘和礁石上有不少的遊客,有些人在沙灘上向上拋灑鳥食吸引海鷗,引得一群海鷗上下翻飛搶食,有些人帶著孩子在沙灘上玩耍,還有一些當地人在礁石間撿拾海貨。防護堤上的護欄前亦有不少人在拋灑食物餵食海鷗,引得不少海鷗繞著圈來回翻飛。沙灘上和防護堤上的兩群海鷗,相映成趣。

走到棧橋中間,又有不少遊客倚在橋邊護欄上拋灑食物餵食海鷗,亦是引得一群海鷗繞著圈搶食,“歐歐歐”高亢嘹亮的叫聲不斷。牠們看來已經習慣瞭如此的生活場景,根本就不怕遊人。有的遊客甚至伸出手去,把食物放在手掌上,讓海鷗飛過來搶食。海鷗便“撲愣撲愣”的扇動著翅膀,懸停在半空中,一邊“歐歐歐”叫著,一邊伸嘴從遊客手中啄食。這種人與海鷗和諧相處的情景,不禁讓人莞爾而笑。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我禁不住掏出手機,拍了幾幅“遊人戲鷗圖”。

來到棧橋最南端的“回瀾閣”,不知是不是中午休息的緣故,閣門緊閉,無法登樓一覽盛景,只好繞著閣樓走一圈。閣樓南端靠海面的半圓形防波堤大部分裸露在外,可能是退潮的原因,波濤洶湧、濁浪排空的壯觀景象亦與我失之交臂,心裡頗感遺憾。或許是要讓我留著些念想,等下回光臨吧!第一次到此一遊,若所有的美景都毫無保留的逐一呈現在你的面前,你是意猶未盡、流連忘返呢,還是意興闌珊、掉頭而去呢?

還是讓我留些念想吧!

想到這裡,心裡便也釋然了。

2.夜色闌珊

臨近下課時間,培訓班上一個彼此相熟的湖南同事老聶發信息給我,邀請我晚上一同赴青島同事的私人聚餐。我初來乍到,對青島人的夜生活、餐飲文化並不熟悉,對當地土生土長、久負盛名的青島啤酒,也是十分的想往,自然是十分願意去看看的,於是爽快的答應了。

課後,我倆沒有到餐廳用餐,而是在他20樓的海景房裡欣賞落日美景,泡茶閒聊,等著青島同事前來匯合。

青島的同事非常熱情,老聶介紹說,他姓牟。因為年紀比我倆小,我便稱呼他小牟。他告訴我們說,市南區是青島的老城區,是最值得遊覽的地方,青島的精華大部分都在這裡。小牟盛情的邀請我們前往青島繁華的中山路觀景,隨後到一家頗有情調的餐吧聚餐。一路走來,街邊店鋪鱗次櫛比,燈火輝煌,雖是凜冽的寒夜,依舊有不少行人,或三五成群,或兩人結伴,或獨自一人走進各式店鋪裡。我想,此刻走進各式店鋪的人們,應該都是已經放下了白日繁忙的人們吧。那些匆匆購物後走出店鋪的,一定是急迫的想著回去享受家的溫馨的;而三三兩兩、三五成群、呼朋喚友走進餐吧酒樓的,應該是為了增進感情、加強聯繫、緩解工作疲累來的吧?

一座城市,倘若沒有夜市文化,沒有了街頭巷尾這些鱗次櫛比的店鋪,沒了酒樓餐吧酒吧咖啡屋,沒了各類奶茶店、小吃店、雜貨鋪,沒了來來往往的人群,各式各樣的、在夜裡依舊燈火輝煌的店鋪,以及琳琅滿目的美食,那麼他如何彰顯其勃勃生機與活力四射,彰顯這座城市的繁華、社會的和諧與民眾的安寧,沒有了上述這些東西,當夜裡我們走進這座城市的時候,與走進鋼筋混凝土構築而成的黑森林,有什麼區別,那這個城市還有靈魂麼?

由此我想到了宋朝都城東京汴梁,《東京夢華錄》這麼描述汴京之夜:“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宵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至於夜市中的遊人與美食,更是數不勝數,彰顯著他的繁華、富庶與安逸。“東風夜放花千樹”“夜市千燈照碧雲”這些詩句,無疑是那個時期夜市生活最好的寫照。而這樣熱鬧非凡的夜市,並不止侷限於京城東京,當時的杭州、蘇州、京兆府(西安)、河南府(洛陽)、成都府、江寧府(南京)、明州(寧波)、福州等地,均為繁華富庶之地,其夜市自然也十分的熱鬧。這個唯一沒有宵禁、風華絕代但被誤解已久的時代,也成為後世人眼中最適合生活的一個朝代。

幸好青島的街頭,在如此凜冽的寒夜裡,依舊人來人往,燈火輝煌,熱鬧而充滿溫馨,與我所曾經到過的、北方的幾個大城市,更加的繁華而祥和。

我依稀記得餐吧的名字叫做“衚衕裡開灶”,因為已經是夜色闌珊、燈火輝煌的晚上,心情又十分的期待,一邊聊著趣事,一邊因好奇而四處張望,不知不覺間就走進了店裡去,只是在進門前才匆匆抬頭看了一眼門面,不知道名字是否記錯了。

待我和老聶坐定,小牟便去點菜,期間又來了兩位同事,均為女性,她們與老聶倒是相熟,聽說是往日做項目的時候一起共事過。我和她們一聊,哎呀,其中一位小聰姑娘曾經和我聯繫過,因了另一位關係頗佳的同事的緣故,我還專門為她製作了一冊規章制度電子書,只是機緣不巧,素未謀面,沒想到三年後竟然有幸見面了。

小牟前腳點完菜才回來,服務員後腳就提了一紮足有一升的新鮮青島冰啤酒過來。看著酒扎外面蒙著一層水汽,我心裡想,不會是冰鎮的吧?

沒等菜上桌,小牟就將我倆杯子倒上啤酒,請我們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先嚐嘗新鮮冰啤酒的味道。

如此客氣倒是讓我有些不自在,我請他們也倒上酒,大家共飲一杯。

哇,還真的是冰鎮的新鮮冰啤酒。手握著酒杯的時候,就感覺酒是冰涼的,喝進嘴裡,更是冰涼透心。我素來不喜喝冰涼的飲料,何況這樣的天氣,冰涼的啤酒喝進嘴裡,口感並不是很好,所謂冰啤酒柔和、醇厚、爽口,也許在炎炎夏日更合適些吧,也更適合年輕人飲用吧,像我這樣己過天命之年的人,還是正常溫度的來些更好。

喝完一杯,我就說道,哇!好冰。能不能來些常溫的啤酒啊?年紀大了,冰的實在喝不來啊!素聞山東漢子豪爽大氣,不拘小節,我也就直言相告,不客氣了。

哦,好啊!那沒關係,冰的我們來喝。哎,服務員,幫忙拿些常溫的精釀青啤吧。小牟招呼端菜上桌的服務員。

拿來的IPA精釀印度淡色艾爾啤酒,口感明顯好多了,啤酒花的麥香濃郁,酒味醇厚,夾雜著淡淡的水果香味,比起我們在外地喝的青島啤酒,這裡的青島啤酒似乎口味更為醇厚地道,以至於我都懷疑在外地喝的青島啤酒不是正宗的青島啤酒了。

黃魚燉豆腐、肉末海參、辣炒蛤喇、大蝦燒白菜、酸辣魚丸、海米熗芹菜,陸陸續續上來的,都是青島當地聞名在外的特色菜,顯見主人的熱情與細心。菜色的做法與福州海鮮的做法比較相似,畢竟都是濱海城市,只是青島的略微偏鹹了一些,而福州菜系則是有些偏甜。不過這些菜還是非常契合我的口味的,畢竟喝的是啤酒,縱然稍微鹹了一些,也算不了什麼。

席間相互敬酒,聊了一些彼此工作上的趣事和煩心事。那小姑娘還特意敬了我一杯,感謝我為她特製的電子書。我爽快的一杯喝掉,看她是小姑娘,還勸她少喝點,於是她也就喝了半杯。

我頻頻舉杯和老聶、小牟喝,偶爾也和兩位小姑娘喝一下。喝著喝著,發現自己似乎有些反客為主了,舉杯最為頻繁,喝酒最為爽快,幾乎是一杯一杯復一杯的喝著。

誰叫他們拿來的啤酒如此順口、有勁道呢,而我又素來有些好酒。

說實在的,平素我是很少喝青島啤酒的,大部分喝的都是純麥芽與酵母、水和啤酒花釀造的進口啤酒,而且酒精度要儘可能的高,麥汁濃度則是越高越好,比利時的羅斯福、馬里斯、督威系列,德國的艾丁格、柏龍啤酒等,都是我經常品嚐的,既有豐富細膩的泡沫,又有醇厚濃郁的啤酒花香,部分還夾雜著水果香,可說是色香味俱全。當然,如果你非要說我崇洋媚外,這帽子扣得可就太大了。我只是不太習慣加了大米的口感,還有就是低度啤酒,可謂寡淡無味,而且一喝就要鬧肚子,所以只好選擇高度的進口啤酒了。然而今晚在青島喝的IPA精釀青島啤酒,口感醇厚濃郁,啤酒花香還夾雜著水果香,似乎與其它地方的口味迥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得其解。

大家你來我往的,不知不覺中一打IPA精釀青島啤酒就快喝完了。

老聶不勝酒力我是知道的。前年他到福州的時候,我曾與他和安徽的老吳開懷暢飲過,隨後我請他們去遊覽福州的三坊七巷,欣賞老街的美麗夜景。誰料他們到了三坊七巷附近,竟然醉醺醺的無法下車,只好又原車返回了賓館。所以他看桌上的酒喝的差不多了,便說這些喝完可以了。

老聶已經臉色潮紅,我也是微醺了,但是如果主人提議再拿幾聽過來,我也是樂觀其成的,所以我並沒有說話。然而小牟卻說道,行啊,這剩下的半瓶就讓老陳喝了吧,大家開心就好。見此,我只好順水推舟的說道,不行不行,我也差不多了,大家都勻一點吧。

隨後,我多喝了一杯,然後將瓶子裡剩下的酒勻了一些,大家舉杯幹了,盡興而歸。

3.遊覽八大關

八大關(EightGreatPasses),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太平山南麓,背山面海,樹木茂密,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亦是中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佔領青島時期,這裡僅僅是他們的狩獵區。1929年,青島作為當時民國政府的五大直轄市之一,吸引了一大批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湧入,他們需要環境、條件皆為上乘的高端住宅。正值沈鴻烈擔任青島市長期間,為響應上述需求,便將榮成路以東,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灣的近千畝區域規劃為“青島特別規定建築地”。當時出臺的《青島市暫行建築規則》,對包括建築面積、高度層數、房屋式樣、綠化、圍牆、屋簷、浴室、廁所、外部裝飾色彩、外觀設計等都做了明確詳細的要求。而且規定,同一條路上,不得建造同一式樣房屋;圍牆須用花式鐵欄、木柵或磚石砌成空花;建築物外部所用油漆、粉刷、瓦片、磚石等顏色必須協調統一;建築密度必須在50%以下,將公園與別墅庭院融合在一起。在他主政期間,先後建成縱向連接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這十條以中國古代著名關隘命名的馬路縱橫交錯;同時,每條路都種植了不同的樹木,如紫荊關路的雪松、寧武關路的海棠和韶關路的碧桃,以及嘉峪關路的五角楓、正陽關路的紫薇、臨淮關路的龍柏樹、居庸關路的銀杏和山海關路的法國梧桐等等,一年四季,始終鬱鬱蔥蔥,花開芬芳,一棟棟別緻的小洋樓掩映在翠綠之中,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恍若天然渾成,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區域。誰能在八大關求得一席之地,便是身份的象徵。很自然的,此處漸成政界、商界、軍界和文化界名人彙集之地。

直至40年代中期,在這片區域先後建成近400棟別墅群建築,包括了俄、英、法、德、美國、日本和丹麥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古希臘式、古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藝術、折中主義、田園風式,錯落有致地分佈在以關隘命名的八條街道上,放眼望去,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建築整體上的協調性處理得恰到好處,細部上的表現亦是精彩紛呈,那些愛奧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遠追2000年前的羅馬遺風,哥特式尖頂呈現了簡潔與深奧的精神感召力,諸多有著精巧構思的露臺、老虎窗和拱廊、挑臺等無不風韻卓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大量運用的半木構裝飾亦韻味獨具,有拜占庭味道的山花和拱門隱含著伊斯蘭文化的影子,當然還有中國建築元素和營造法式的閃現。有形與無形之間,此處成為東西方文化理念的交匯與對話場所。

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經典,造就了八大關“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稱。以至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不吝溢美之詞,稱其為“青島最美的地區”。

任何時代的著名建築,肯定與當時及後來的著名人物相關聯。八大關亦是如此。八大關裡面的別墅曾經為一些著名人物所擁有,如晚清軍機大臣吳鬱生,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和中國首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前文所提的中華民國青島市市長和山東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原北京大學教授吳雲巢,原山東大學教授周鍾岐,民族實業家周志俊,俄國航海專家霍梅可,德國建築師畢婁哈等,誕生於青島的著名音樂家譚淑真設計的別墅至今保留。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八大關別墅成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在此暢遊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為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為“元帥樓”。

由於事先就知道要來青島,行前我就開始查閱資料,探尋青島的前世今生,避免浮光掠影的匆匆一遊。瞭解完八大關的這些知識後,我對此地有了個嶄新的認識,所以此行是一定要親臨其境,趁著冬日的旅遊淡季,前來尋幽覽勝。

午飯後稍事休息,約上老聶一同前往。在大門口巧遇一同培訓的兩位女士,一位雲南的、一位重慶的,她們也想到八大關走走,於是結伴而行。的士司機將我們拉到武勝關支路放了下來,告訴我們往南面的海邊走,這一片都是八大關景區。

武勝關支路外面就是武勝關路,路兩旁的梧桐樹上,經過肅殺的秋天,樹葉所剩無幾,稀稀拉拉的在朔風中飄搖著。飄落到路面上的落葉,隨著寒風往前翻飛。路旁的圍牆大概一米二左右,上面嵌著花式鐵欄,院子裡的別墅,牆是黃色的粉刷,屋頂均為紅色筒瓦。只是院門都緊閉著,無法近前一窺別墅的全貌。

走到嘉峪關路,捱過了蕭瑟秋天的五角楓,依舊有不少火紅的樹葉掛在枝頭,在藍天白雲下展示著它的豔麗與絢爛。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沿著高低起伏的街道,直奔海邊的花石樓而去。經過居庸關路的時候,路旁和院子裡的銀杏樹葉一片金黃,地面上落英繽紛,蔚為壯觀。也許是正午時分,遊人稀少,偶爾才會遇到一兩個路人,從街的對面走過去。這樣環境優美、行人稀少的地方,倒是情侶們談戀愛的好去處。一路過來,院子裡的別墅,樣式也真的各不相同,既有古羅馬式的立柱,也有哥特式聳立的尖頂、拜占庭式的拱門、中西合璧的田園風。只是,我們所見到的庭院,都大門緊閉,闃寂無人,只能隔著花式鐵欄,一睹院落裡面的風景,看那靜靜矗立著的別墅,和庭院裡隨風起舞的落葉。

到了黃海路18號的花石樓,購了門票進去。據說這樓是1932年由一位俄羅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的,建於臨海岸岬角部位,地勢突兀,三面臨海,氣勢恢宏,由於是用花崗岩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這座建築為歐洲古城堡式風格,有古羅馬哥特建築的遺風,室內有巴洛克、洛克克的痕跡,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如果按近代歐式建築傳統模式去套它,好像並不十分貼切。此樓建築面積753.7平方米,院內的面積4.5畝。整個建築由圓形5層與多角形4層樓構成,5層的頂層為觀海臺,有雉堞式的女兒牆。據說解放前蔣介石曾在這裡避難居住過,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也曾在此住過。解放後,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董必武、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此下榻。

我們沿著門口六級臺階拾級而上,門樓下兩根羅馬柱分立左右,右邊二樓以上的外牆幾乎被幹枯的爬山藤覆蓋,連下水管道都掩藏其間,除了窗戶外。我想,如果我們來的時間是春暖花開的日子,爬山藤肯定會以滿目蒼翠的姿態歡迎我們的。可惜現在是朔風凜冽的冬日,葉是早就沒有了的,而攀附在牆縫間的藤蔓也已經盡數乾枯了。這滿牆乾枯零落、灰黑色的藤蔓,讓這棟大樓顯得愈加的古樸與蕭索,平添了幾許悠遠與蒼涼。回頭一看,煙波浩渺的太平灣盡收眼底。大門是典型的歐式拱門造型,進了大門,正面四層樓使用的是規整的樓梯,左邊圓形堡壘式建築使用的則是旋轉樓梯。我沿著旋轉梯一層樓一層樓參觀過去,各種樣式的拱形窗上鑲嵌著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花崗岩砌成的半圓形開放式的觀景窗,旋轉梯上黝黑髮亮而又斑駁的痕跡,臥室與會客廳獨特的壁爐,以及牆上掛著的古老的黑白照片,透著歲月滿滿的厚重感與滄桑感。

可惜頂樓的觀海臺不知什麼原因沒有開放,無法登上頂樓觀賞海天一色的風景,我們只好下樓。樓門前臺階下,通往庭院的平臺上左右各立著一個花崗岩石尊,既可用於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於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別致。走下九級臺階,來到濱海的庭院裡,放眼望去,下面海邊的礁石上,有一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在這樣冷風勁吹的嚴冬,穿著潔白而輕薄的婚紗拍照,對這位準新娘來說著實不易。顯然,留住眼前的美麗與青春,定格此刻的浪漫與溫馨,一定讓這對新人充滿了無限的熱情。熾熱如火的愛情,遠勝這冬日的淒寒。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離開花石樓,通過手機地圖導航,我們前往居庸關路與正陽關二支路交叉口的公主樓。

公主樓坐落於居庸關路10號,此樓建造於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為丹麥式建築風格別墅,小樓就像是丹麥童話故事中常有的模樣,精巧可愛。該建築地下一層,地上三層,花崗岩砌基,主樓為磚木結構,由一座尖塔與不規則斜頂屋組成,南部有方型平臺,屋脊雙面陡坡呈尖聳狀,開有可遠眺海濱的氣窗,墨綠色粉刷牆面上的樓層窗外,由白綠色馬賽克嵌飾框邊。造型簡捷、流暢、精巧、活潑,佔地近千平方米,建築面積721.98平方米。室外西南有寬闊的草坪,襯托著主建築的高雅、醒目與別具一格。據說此樓是當時駐青島丹麥總領事為丹麥公主建築的別墅,準備丹麥公主來青島避暑時居住,後來丹麥阿克瑟王子攜妻子瑪格麗特公主曾訪問青島,並在此下榻,而實際上丹麥公主似乎並沒有來過,具體如何,尚無定論,但“公主樓”的名字卻不脛而走。

我們走進室內,有壁櫥、質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牆裙,房間小巧明亮,起居設施完備。房間裡掛著一些講述丹麥王室瑪格麗特公主和阿克瑟王子的故事的老照片。我們樓上走了一圈,又到室外的庭院裡溜達了一下,回過頭又繞到別墅背面,觀看了牆上九幅丹麥童話故事的壁畫。逛了一圈下來,感覺公主樓不如花石樓來的氣派和厚重,也缺乏花石樓的滄桑感,但門票卻是花石樓的兩倍多,有些遺憾和詫異。

總體而言,八大關所擁有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絕無僅有,是個非常值得光顧的地方。由於時間倉促,我們只參觀了這兩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其它地方還無暇顧及。我想,如果春天來到這裡,一定是一片花的海洋。霏霏細雨中,丁香悄悄綻放,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清香;碧桃粉紅如帶,海棠如火如荼,銀杏樹吐著嫩嫩的、毛茸茸的新綠;櫻花隨著吹拂而過的春風,紛紛灑灑的飄落下來。

我期待著哪個春天,攜上家人,一起徜徉在這一片花海中。

4.探秘啤酒文化街

行前我就做了一番研究,知道青島啤酒文化街可以喝到新釀的、地道的青島啤酒。到一處新的地方,尋幽訪勝一向是我的嗜好。那麼到了青島,你不去啤酒文化街,猶如寶山空回,誠為可惜。所以我是打定主意要去啤酒文化街探究一番,順便品嚐一下新釀啤酒的味道的。

晚飯後,稍事休息,我便給老聶打了電話。昨晚是他邀我赴約,今晚我預備請他到啤酒文化街喝新釀的青島啤酒。他恰好正和與我住同一樓層的同事在房間裡聊天,預備出去採購些當地特產。於是我來到他們住處,認識了他的同事老肖,聊了會兒天,三人便一同出了建銀大廈,頂著夜晚的凜冽寒風,步行前往不遠處太平路上的華聯超市。臨近華聯超市的入口,恰好左右均為大樓,中間形成一個風口,朔風吹憾,這個時候感覺真是“風頭如刀面如割”,我們只好把衣服裹緊,把帽子都戴了起來,快步走進了有暖氣的超市裡,才緩過氣來。

買完東西,走到費縣路與郯城路交接處的街上,準備打車去登州路的青島啤酒文化街。在這樣寒星顫抖、風如刀割的冬夜,街上的行人真的非常稀少,偶爾出現幾個行人,也是揹著行囊或拖著行李,匆匆忙忙的,估計是趕火車的吧,因為斜對面就是青島火車站。私家車都是匆匆而過,連出租車似乎都躲起來了。好不容易來了一輛顯示空載的出租車,趕忙攔了下來。

車上的暖氣,讓我們三人頓時感覺舒適了許多。

“師傅,麻煩您到登州路吧。”

“哦,登州路啊,登州路好長的啊,你們到那個地方?”

“哦,就是可以喝酒的地方啊,啤酒一條街啊。”

“啊,你是福建人吧,要到那裡去哈酒啊。”

看來福建人的普通話真的很好辨別啊!

“是啊,哎,你們青島的路名很有特色啊,把全國各地省市都拿來命名了。”

“是啊,這還真是青島特色啊,好像在我們國家裡也是獨一無二的吧。”

隨即,司機師傅給我們細說了青島路名的趣事。

青島老城區的道路基本是以大江南北各省名和山東省的縣市名命名的。橫穿市區西南部的西鎮三大主幹道,是以雲貴川三省命名的雲南路、貴州路、四川路;加上同在西鎮的西藏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國西南五省名齊全了。老市區偏北偏西,幾條主要道路則以祖國西北的省名命名,有新疆路、甘肅路、青海路、綏遠路(綏遠1954年撤省),綏遠路後改名包頭路。其他路段則有熱河路(熱河1955年撤省)、遼寧路、(內)蒙古路、吉林路。中山路原名叫山東路,因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這一帶南北向的依次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東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蘇路,江蘇路延長是上海路。東西向則有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這些年來,隨著城市的建設,在原先民國時期八大關路的基礎上,又有了八大峽路、八大湖路、八大嶺路、八大海路。還有啊,在黃島,出現了一系列以“島”命名的道路,如海南島、崇明島、秦皇島、劉公島、齋堂島、海壇島、舟山島、澎湖島、長興島、田橫島、永興島等等。此外還有“江山系”地名,即東西向道路以“江”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山”命名,其中的“江”則包括長江、黃河、灕江、香江、嘉陵江等,“山”則包括:燕山、太行山、並岡山、九華山、武夷山、廬山、阿里山、九連山、韶山、衡山、大澗山、青雲山、天目山、峨眉山等。

沒想到這個貌似平凡的師傅,不但健談,知識還真有些淵博。行前我認真查閱過青島的相關資料,對路名命名方式有些詫異,但是對路名背後的玄機倒是沒有認真研究過,聽這師傅一說,對青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哇,師傅,你真是青島地名的活字典吶。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謝謝老哥誇獎。我看你們三個都是外省來的,跟你們順道嘮嗑下。”

“謝謝師傅。您對這些還真的是有些研究的,這些真不是一般人能夠記得這麼清楚的。還有,你們這街道也是很有特色,坡很多,高低起伏、上上下下的。”

“哦,我們青島是丘陵城市啊,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師傅一邊開著車,一邊說道,“你們看到,我們這裡電動車、自行車不多的。主要是上下坡多,不方便。除了送快遞、外賣的,本地人很少使用電動車、自行車的。”

“嗯,沒錯。不過我覺得你們這兒公共交通做的還真的是很好,幾乎大街小巷都有公交車通行,挺方便的。這樣就不要使用電動車了,也可以減輕滿街電動車擁擠帶來的交通壓力。”

“這個倒是在理,俺們青島公共交通的確不錯。你們到啤酒一條街啊,老冷啦,沒什麼人的啊!”

“我們就是去看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喝到地道的青島啤酒。”

“哦,那有嘞!喝酒的地方多著呢。”

“是啊,就是可以喝酒,不要點菜的地方啊,我們都吃過晚飯了,就是想去喝喝你們地道的青島啤酒。”

“嗯,那就是酒彪子喝酒的地方咯!”

“酒彪子”,我一時有些不明白,於是問道:“什麼酒彪子?”

“你不知道啊,青島三大特產:啤酒、海鮮、酒彪子。”

“哦,前兩個知道,什麼酒彪子,你幫我們說道說道。”

於是師傅又滔滔不絕的和我們講解了什麼是酒彪子。

在青島,酒彪子是用來指那些嗜酒如命、好酒成癮的爺孃們。酒彪子分兩種,一種是佛性酒彪子,這種人端起酒杯就進入了忘我的境地,一杯哈(青島人把喝發成哈)完再要一杯,一個人坐在啤酒屋,就著一碟土豆絲、花生米能哈一下午,哈的天昏地暗,哈的啤酒屋就剩下他一個人。通常有酒彪子的啤酒屋,賣的啤酒都很純很新鮮,因為酒彪子的嘴是很刁的,他們對啤酒很懂行,通常端著酒杯看兩眼,晃兩晃,再抿上一口就能分辨出這酒是一廠還是四廠的,或者是雜牌以次充好的。還有一種是魔性酒彪子,這種人沒喝酒之前斯斯文文的,但是三杯酒下肚就不是他了,開始睥睨天下,從普京家的狗是什麼品種,到張瑞敏家住幾樓,黃渤的初戀是誰,和郝海東是朋友等等,沒有酒彪子不知道的事情,不認識的名銀。這時候千萬不要接話插嘴,更不要與酒彪子爭論,因為只要你一張嘴,酒彪子們就找到了對手,那槓抬的啊。不過酒彪子有一個最大的優點,知錯能改,從來不強制勸人喝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酒量太有自信,所以在酒桌上,酒彪子經常說的一句話都是:我幹了,你隨意啊。有些外地朋友初來乍到,以為這是瞧不起人的意思,非要分出個高低,結果喝不到一半就已經壯烈犧牲了。

說完後,司機師傅接著又補充道:“你們兄弟三個初來乍到的,就悠著點吧,不要去招惹酒彪子哦!”

我尋思著,昨晚他們喝酒怎麼這麼斯文,基本不勸酒,估計他們也是怕我們喝醉了。我不覺莞爾一笑。

一路上都是我在和師傅搭腔,老聶他們兩個只是偶爾問一句。

到了登州路青島啤酒廠正對面的青啤大排檔,司機師傅說道:“這個店比較正宗,酒都是從青啤出來的。旺季要排隊的,現在淡季,估計也沒多少人。”

哦,還有這回事啊。謝過司機師傅,我們三人下了車。

只見大門口的門額上掛著霓虹燈招牌“青啤大排檔”,左邊則豎立著“青啤原漿”的霓虹燈廣告牌。回頭一看,是青島啤酒廠的“青啤之家”。看來能在啤酒廠對門立著“青啤原漿”廣告牌,不太可能有假,假了,豈不是砸了青島啤酒的招牌。

見我們三人在他們店門口下了車,店裡面馬上有人迎了出來。

“幾位大哥里面請。”

我們走進店裡,倒是挺寬敞的,靠門口的吧檯桌面上,橫立著鋥亮的不鏽鋼出酒器,一排水龍頭分別寫著不同啤酒的名稱。店裡人不多,十來張桌子,只有四桌客人,總共也就十來個,大家都安安靜靜的喝著酒,輕聲細語的交談著。

一個貌似老闆娘的大妹子問我們點什麼菜。

“我們喝酒。”

“哦,好嘞,沒關係,小菜點幾個下酒吧,幹喝傷胃的。”

於是點了烤魷魚串、烤牛肉串、烤豬排,一碟花生米。

我到吧檯去,有純生、黑啤、精釀、精釀原漿幾種,價格為一升108元、128元、168元不等。我先點了一紮168元的精釀原漿。

我們三人坐的位置離吧檯不足五米,我又剛好面對吧檯,於是認真的觀察他們如何斟酒。

斟酒的服務員拿著酒扎,酒扎邊沿靠著水龍頭出口處,打開閥門後酒就開始流了出來,然而雪白的啤酒泡沫也隨著快速的漫了出來,待到泡沫快漫到酒扎口上的時候,他只好關了閥門,把酒扎放到吧檯上,一邊用撈勺將部分啤酒泡沫打到另一個杯子裡,待到啤酒泡沫自然消失,才又開始前面的步驟。如此反覆四次,才打滿了一紮的精釀原漿青啤,端了過來。啤酒泡沫雪白豐富,這樣的啤酒質量肯定是有保障的。

酒是琥珀色渾濁型的。老聶幫忙將三人的大杯子倒滿,啤酒泡沫就少了很多,不如剛剛打出來的時候泡沫豐富,但依舊細膩、雪白。

我們一起隨意的舉杯碰了一下,都喝了一大口,“嗯,這酒味道好,醇厚,有麥芽和啤酒花的香味。”老聶喝了後說道。“的確不錯,這款是最好的精釀原漿。”我應道。

一邊品嚐著啤酒,吃著烤串,一邊聊著天。

烤串味道挺好的,外焦裡嫩,入口香甜,既有嚼勁,又容易咀嚼,尤其是烤豬排,肥而不膩,合著啤酒,的確暢快。

一紮啤酒也就僅夠我們倒六杯。於是我又去點了一紮128元的黑啤。

黑啤端上來後,我們換成黑啤,原先剩下的半扎精釀原漿等會再喝,比較一下兩種口味有何不同。

“嗯——,這個入口有點苦味,像咖啡沒加糖一樣的感覺,還是原漿好喝。”老聶喝了一口黑啤,皺著眉說道。

“可能你不習慣吧,我覺得還好啊。”老肖笑著說道,“估計你以前從沒喝過類似啤酒。”

“沒關係,那剩下的原漿你喝,我們來喝黑啤。”我笑著應道。

我是幾乎什麼樣口味的啤酒都喝過,所以比較適應。估計老肖也是。

黑啤喝起來其實挺爽口的,當然,論勁道與醇厚感,精釀原漿肯定更勝一籌。

一紮黑啤很快就被我和老肖倒完了。

雖是初識,從喝酒的方式來看,老肖也是爽快人。

我又去打了一紮128元的精釀。精釀入口還算舒適,但薄了些,沒有原漿醇厚。這真的應驗了當下網絡上的流行語: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嚼著花生米,邊喝邊聊,我們慢慢的把精釀也喝完了。

喝酒期間,走了幾個客人,又來了一對情侶。這樣凜冽的冬夜,在街上逛蕩的人肯定是很少的,除了出來喝酒的朋友,大概也只有談戀愛的男女青年才會出門逛街的。年輕時代,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

三紮啤酒喝完後,我抬腕看看手錶,我們進店已經一個半小時多些了,隨後,我又去打了一紮精釀原漿,以便完美收官。打最後一紮酒期間,三人開始輪番上洗手間解手。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待他們兩人上完洗手間後,我也順便去了一下。從洗手間出來,走到櫃檯前想要結賬,櫃檯裡的姑娘說已經結好了。哦,估計是老聶趁著上洗手間的時機,將賬先結了。

“啊,老聶,你把賬結啦?”我有些驚訝,回到桌前,有些不好意思的笑著問道,“我請你們來喝酒,倒是變成你請我們喝酒了。”

“哎呀,都是兄弟,客氣啥,誰請誰還不都一樣。”老聶揚起帶著酒暈的臉龐,笑著應道,“喝酒喝酒,沒啥關係的。”

我也就不再堅持,再堅持就顯得虛偽和小家子氣了。老聶素有湘人質樸、義氣、熱誠、乾脆的秉性,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和交往的朋友。

嗯,還是精釀原漿好。三人一邊喝著酒,一邊對此讚不絕口。醇厚,有勁道,香氣馥郁。

臨近晚上十點,帶著對原汁原味的青島啤酒的讚歎,我們離開店鋪,回到了駐地。

5.夜探德國建築群舊址

晚飯後,我決定要去探訪一下青島聞名在外的德國建築群。

青島是座極其古老的城市,但作為一座頗具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歷史不過百來年,而它的現代化開端,源於德國佔領期間。1897年“鉅野事件”爆發,德軍於青島灣強行登陸。翌年,《膠澳租界條約》簽訂,這座城市自此開始了它屈辱而令人喟嘆的殖民歲月。作為德國當時在遠東地區的唯一殖民地,它的建設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視,整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最後得到他的允許,才得以開工建設。由此留下了如膠澳總督府、聖彌厄爾大教堂、基督教福音堂、總督官邸等極其富有特色的歐式風格建築,構成了如今“紅瓦、黃牆、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風情。

這些殖民時代的遺蹟之所以能夠完好的保留下來,還得益於一代代青島人以他們“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博大胸懷,尊重幷包容這一切。當然,昔日的威廉大街、阿爾貝特大街、皇儲大街、羅伊特波爾德大街、伊倫娜大街、亨利親王大街……這些曾經口耳相傳的名字,已經被這座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城市,淹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即使在青島本地人中,也逐漸變得鮮為人知,只有載著風霜的德式歷史建築群,仍默然無語地佇立在這些已經變更了名字的大街兩側,見證著那段曾經存在過的、並不漫長卻動盪的歲月。

約老聶與老肖一同前往。老肖說天氣太冷,不願意出門。於是我和老聶披上大衣出了門,沿著海邊的太平路拐往郯城路,前面就是青島火車站了。

原青島站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國人魏爾勒和格德爾茨設計,主要由鐘樓和候車大廳二大部分組成,具有德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其後於1991年拆除重建,新青島站整體呈U字形,其三個站房均保持原車站紅瓦黃牆的歐式風格,如老鐘錶樓和候車室,每個站房上均以隸書體寫上了紅色的“青島”二字。

我們倆冒著嚴寒,漫步在火車站東廣場。廣場上偶有旅客行色匆匆的往進站口趕,但幾乎看不到如我們兩人這樣,悠閒而舒緩的在廣場漫步的人。車站東南角聳起一座造型優美的尖頂鐘塔樓,雖然夜色蒼茫,但鐘塔樓與車站特有的紅瓦黃牆,在輝煌的燈光中依然顯得格外的醒目。

穿過車站東廣場,橫越廣西路,北向沿著蒙陰路往前,維多利亞廣場附近的街上倒是有不少的行人,不過也都是裹著大衣圍巾,或者戴著帽子,有的走進去,有的走出來,估計裡面是商場吧,大樓燈火輝煌的。我們兩個人也沒有閒心逛商場,一邊聊著,一邊繼續往前走去。手機導航顯示前面的湖北路就是德國警察署舊址,也是現在青島市公安局所在地。

走到蒙陰路與湖北路相交的T字路口不遠,在黑魃魃的夜色中就能看到造型獨特的尖頂鐘塔樓,火車站的鐘塔樓,鐘的位置上部非常陡峭,而德國警察署舊址的這個鐘塔樓中部猶如帽子倒扣住,只有頂部才逐步收口成為尖塔狀。嗯,德國鋼盔式。腦海中忽然閃現普魯士軍官戴著鋼盔的樣子。沒錯,就是鋼盔這個造型。此外,德式建築特有的紅瓦黃牆尤其醒目,雖然整棟建築掩映在樹木後面,仍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來。來到路口的人行橫道對面,鐘塔樓邊上的建築是雙坡陡峭的屋頂,一道頂上山牆用花崗石砌成的拱形大門,右邊門柱立著“青島市公安局”,一個警察在門口站崗。

我們倆就站在街對面張望。

警察似乎也習慣了遊客前來尋訪青島德國建築群,對我們倆四處張望的舉動熟視無睹。我們站著觀望了會兒,甚至拿出手機拍照。隨後才沿著湖北路繼續往前走去。

中山路與湖北路的十字交叉口就是德國水兵俱樂部。

水兵俱樂部現在已經是1907光影俱樂部了,照例是米黃色的牆體,頂上覆蓋紅瓦,門前高大的花崗岩臺階,尖頂的塔樓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標配,只是這個塔樓沒有配上鍾,僅僅是個塔樓。或者以前有鍾,後因故被破壞了,只好用磚牆裝飾後,粉刷上黃色塗料,也未可知。

嗯,看看地圖,下一步我們去哪兒?

市南區浙江路15號的聖彌厄爾大教堂啊!老聶看著手機導航說道,離這裡三百米左右。

呃,聞名國內外的青島天主教聖彌厄爾大教堂啊!它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天主教建築藝術的傑作之一。還因管理過它的主教在此地擢升為中國乃至遠東的第一位樞機大主教而享譽全球,這也是中國天主教史冊上輝煌的一頁。教堂始建於1931年5月,落成於1934年10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青島最高的建築物,離開和駛入青島的船隻,最後和最先看到的都是這座教堂尖塔上的十字架。

當時主持的魏嘉祿主教為教堂定名為“聖彌厄爾大教堂”。聖彌厄爾是《聖經》中記載的一位總領天神,他打敗魔鬼,保護了人類。按照天主教的傳統,每一處教堂都要確定一名教會歷史上的聖人作為主保,他的名字也就成為這座教堂的名稱。教堂整體建築面積為3223.58平方米,佔地約247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座北向南,氣勢莊嚴宏偉。教堂的兩鐘塔身高56米,頂尖各豎有4.5米高、1噸多重的大十字架。西塔的上部懸有大鐘1口,東塔上部懸有3口小鐘,按音樂和聲設計,由機械操作。每逢星期天或教會的節日,方圓數里均能聽到悠揚悅耳的鐘聲。教堂內大廳高18米,面積1896平方米,簷高8.8米,牆基1.1米,可容千人禮拜。所有的大小窗戶都是由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彩色玻璃圖案拼成。教堂裡面的管風琴包含2400支銅管,曾是當年遠東地區最大的兩座之一。可惜文革期間這些東西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在都是文革後修復過的了。

我和老聶走在空曠的廣場上,一邊聊著這些事,一邊任憑冷厲的風吹拂著我們的臉龐。抬頭仰望著教堂主體兩翼各聳立著的一座八面攢頂尖塔,在高大巍峨的尖塔下,真的有直通天際的神聖感。此刻我們倆站在空曠的廣場上,面對在夜空中直插天際的尖塔,顯得如此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教堂大門緊閉,我們也並沒有因為無法進入教堂一睹風采而感到遺憾。說實在的,在廣場上仰望,我們就已經被整個建築的恢弘氣勢所感染。我們倆並非教徒,也沒有禱告的想法,但卻是帶著虔敬的心情來瞻仰的。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離開教堂,拐往德縣路。

冷是我們倆共同的感覺。一路上遇到的行人,也都是穿著大衣,裹著圍巾或頭巾,行色匆匆的,沒有我們這樣的閒情逸致。公交車與無軌電車、私家車與出租車偶爾從我們身畔經過。我們走在德縣路上,基本是下坡路,此時才想起,剛才前往教堂的路上,幾乎都是上坡。哦,現在是往海邊的方向走了,所以下坡路居多。

德縣路中段的路德公寓,門前道路都是高大的梧桐樹。院子外圍都是鐵柵欄圍著,看上去比較普通。當然,典型的紅色坡瓦屋頂和米黃色的牆體粉飾,具備德式建築的一些特點。現在此處是辦稅服務廳。

下去是膠州帝國法院舊址,現在是青島市南區人民檢察院,與隔著一條街的膠澳總督府舊址相比,它就顯得寒磣了許多,當然,德式建築風格依舊,紅色坡瓦屋頂和米黃色的牆體粉飾,牆裙、立面、窗框的花崗岩蘑菇石裝飾,都彰顯著德式建築的傳統。

對面的沂水路路口就是膠澳總督府,現在的青島市人大辦公地點。

膠澳總督府是在青島灣北岸觀海山南麓的位置上修建起來的,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按照19世紀歐洲公共建築的藝術形式於1903年設計,1906年4月竣工,共耗資85萬金馬克。建築位於樓前廣場的中軸線上,樓前廣場空間開闊,左右分別建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以青島路為軸線,向左右輻射出6條馬路,總督府的周邊,分別建設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級住宅,再往前方的廣西路、太平路一帶,則是洋行、旅館等重要設施。突出了它的中心位置。在建築方位多不規則的青島市區內,總督府是少見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築物。

作為地區行政中心的總督府,是一棟中央對稱的建築,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平面成凹字形,南樓面海,東西兩樓則在建築身後圍合出一片小小的內院。主建築立面採取的是文藝復興式建築的三段式,以粗麵石材作為基座,牆面採用剁斧花崗岩凹縫式設計,顯得硬朗方直,據說這些石材都採自嶗山;屋頂為折坡屋頂,覆蓋紅色筒瓦,弧狀屋面窗;整個建築沉穩凝重,既端莊典雅又美觀堅固。大門外依地勢設計成二層花崗岩臺階,由寬大的39級石階和兩邊的行車坡道相通。

我們在夜色中默默的凝望著這棟充滿歷史感的建築。隨後跨過馬路,走到大樓前,站在它的臺階上遠眺青島灣,大海上星星點點的燈火。真有“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的慨嘆,滄桑感不禁油然而生。

6.啤酒博物館與總督官邸

週五上午課程結束後,大家各奔東西。

老聶是下午四點的飛機,我是晚上七點半的。下午還有將近四個多小時的空餘時間,我決定要去青島啤酒博物館和德國膠澳總督官邸舊址看看。

午飯後和老聶匆匆道別,整理好行李,在網上定好門票,我便直奔青島啤酒博物館而去。

青島啤酒博物館位於登州路56號,由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是國內唯一的啤酒博物館,展出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

我在廠區裡對外開放區域轉了一圈後,便走進博物館。博物館的第一區域是歷史文化區域。通過圖文資料,你可以瞭解啤酒起源、青啤的悠久歷史、榮譽、青島國際啤酒節、國內外重要人物來青啤參觀訪問的情況。也展示了許多從歐洲和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文物、圖片、資料以及青島啤酒各個階段的實物。一些祖輩曾在青啤工作過的德國、日本友人專門捐獻的文物史料。這一展區,讓你對青島啤酒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第二區域為生產工藝流程區域,包括老建築物、老設備及車間環境與生產場景,在生產流程中每一個代表性部位放置的影像設備,形象生動的介紹了青島啤酒的生產流程及歷史沿革。那些老設備保存的還是非常完好,通過玻璃隔斷,參觀的客人還可以直接看到啤酒生產的一些流程,包括灌裝、分揀、包裝等。博物館在老糖化車間的老發酵池,設置了工人生產勞動的雕塑模型,同時複製老實驗室場景和工人翻麥芽場景。在這裡還偶遇了幾對韓國歐巴和他的女朋友。聽說青島有不少的韓國企業,在這裡遇到韓國的歐巴,倒也不奇怪。

轉過流程區域,第三區域是多功能區域。一層是遊客品酒區和購物中心,遊客在此可以盡情地品嚐多種不同品質的新鮮青島啤酒,購買各種紀念品。我憑票免費領取了一杯精釀啤酒,一杯純生啤酒,一包花生米。啤酒口感醇厚,香氣馥郁,倒是非常值得推薦。需要自費的啤酒種類更多,一杯200毫升的需要25元至50元不等,因為還有後續行程,所以不敢多喝。上了電梯,二樓有綜合娛樂設施,前衛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手段,使知識性和娛樂性有機結合,可讓遊客在娛樂中瞭解啤酒釀造的複雜過程。同時,全館多處設置的觸摸式自動電子顯示屏,可以讓遊客隨時查詢自己感興趣的文獻資料。我只是順帶看了一下,沒有過多的時間參與。參觀啤酒博物館,花了將近2個小時。

出了博物館,叫上出租車,直接奔往市南區龍山路26號信號山的德國膠澳總督官邸。

到了售票處,左邊門柱上的黑色花崗岩大理石牌子上鐫刻著:青島迎賓館,右邊門柱上的則鐫刻著:青島德國總督官邸舊址博物館。售票處除了售票員,沒有其它遊客。上山的路上,路邊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長著一些紅松,樹葉呈墨綠色,因為冬天的緣故,看起來黯淡無光,地上的落葉也都已經萎黃乾枯。幾隻鵲鳥在落葉間覓食,聽到我的腳步聲,“撲哧撲哧”的飛起來,落到更遠些的地方,抬頭四處張望。

總督官邸舊址離售票處不足兩百米,坐落於信號山南麓半山腰上,背山面海,位置優越,環境幽雅,雄偉壯觀,它是歐式風格建築精華的薈萃,始建於1905年,設計師為德國人拉查魯維茨,建築總監為施特拉塞爾,工程耗資為45萬金馬克,1907年完工。建築面積四千餘平方米,主體高三十餘米。整棟建築的主入口朝西,正門上方的西山牆拱頂下是太陽石牆面,充滿隱喻和啟示,西山牆北面的簷口立著龍頭雕像,除所謂“諾曼龍”形象外,亦融入中國古典建築思維,具有祥瑞鎮宅、神龍入水的內涵。大部分外牆是米黃色的塗料裝飾,部分外牆飾以花崗岩蘑菇石作裝飾,石料加工粗樸。正面西北角的裙樓與西南角最高處的塔樓,其造型與裝飾具有濃郁的中國元素,紅色的井字與豎行格柵,中間配以大面積白色牆面裝飾,紅白相間,十分搶眼,尤其塔樓採用中國傳統的紅色攢尖式塔頂,詩意盎然。整棟建築樓頂四面呈不對稱結構,有大理石圓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極富變化,大面積紅色筒瓦,點綴以部分藍色魚鱗瓦、少量綠色牛舌瓦鋪設樓頂,形成層次明麗的紅藍頂色,使大樓顯得更加精美別緻,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精巧紛呈的宮殿。僅從整個建築的外觀上看,就顯得雄偉壯觀,古樸厚重,氣勢非凡。

建築主體為四層,共有大小房間30個,其中主要展廳14個。各個展廳互相貫通,卻又各成一體,內部裝飾之豪華、造型之典雅,居我國單體建築之首列。作為“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這幢氣勢雄偉的建築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築格調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範例,創造性地包容了多種建築藝術語言和東西方的文化理念,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赫載體和二十世紀人類建築藝術的經典象徵。

由於正處於旅遊淡季,遊客只有寥寥數人。對於一向不喜歡嘈雜喧鬧的場景的我來說,如此幽靜正合我意。於是我慢悠悠的一個房間一個房間、一個展廳一個展廳的參觀過去。古樸、典雅、端莊、厚重、精巧、絢麗,再優美的語言都無法形容我所見到的一切。房間內部裝飾、陳設異常華麗,地板拼為人字形,光亮潔淨的水晶壁鏡,護牆板雕刻精細,壁燈、吊燈五顏六色,造型各異,室內壁爐上鑲嵌有各種玉石,閃閃發光。臥室的內牆面皆用綾子裝裱,室內陳設德國鋼琴、沙發、茶几、書櫥等物,尤其是那臺1876年德國生產的博蘭斯勒鋼琴更是曠世珍品,至今保存完好。這裡具有德意志皇家貴族的富麗堂皇,也有中國古典家居裝飾的典雅端莊,無論臥室、接待室、會客室、展廳,都顯露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頂樓的花房,透明的鋼架玻璃穹頂下,是一個花香盈溢的透明空間,中心還有噴泉,這個富有田園風情的溫室,兼具歐洲空中花園的浪漫,與中國皇家園林的精妙。

作為青島有名的建築,這裡亦同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證了二十世紀中國大地的風雲變幻。最早為德國總督官邸的時候,歷任山東巡撫都曾來此造訪過膠澳總督,其後成為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官邸。中華民國收回青島後,孫中山曾到此會晤膠澳總督瓦爾戴克。此後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漢奸汪精衛、周佛海亦曾先後下榻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林彪,陳雲等也曾下榻於迎賓館。經過三樓總督夫妻臥室,我靜靜的凝視著默默佇立的黑色大理石簡介牌,上面提到:1947年蔣經國曾在此居住,新中國成立後,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阿爾巴尼亞國家主席謝胡巴盧庫,柬浦寨國王西哈努克及夫人等國外的政府首腦也曾下榻於此。在素有“金色大廳”雅稱的大接待室,簡介牌上提到,1957年夏,毛澤東主席在這裡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出席了會議。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來到樓下的介紹室,參觀並詳細瞭解了整棟建築、以及德佔青島時期城市規劃與設計、建造的歷史。德國人佔領青島時期,將當時西方城市建設最先進的“雨汙分流”下水道設計理念帶到了青島,並遵循西方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的原則,將下水道建設置於城市建設的重要地位。這一理念被各個時期的政府所遵循,成就了今日青島很少發生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但是網傳的“青島的下水道都是德國人建造的,所以不會發生內澇”“油紙包金屬備用件”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水泥的,根本不存在金屬零件。事實上,德國佔領青島期間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大概有80公里左右,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原有的排水系統已經不適用,因此進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國造”排水系統已不到3公里。而青島市市區的排水系統總長將近3000公里,“德國造”排水系統所佔比例不到1/1000。青島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贏得美譽,主要得益於三方面:第一,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一地形特徵使得積水可以較快地排入大海,低窪地點雨後半個小時基本可排幹,不容易形成內澇;第二,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採用雨汙分流方式新建管道,並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系統;第三,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維護運行與防汛應急機制。

參觀了總督官邸,欣賞了這一融匯了中西文化的精美建築,瞭解了德佔青島時期的城市建設歷史,順帶著澄清了以往認識上的謬誤,雖是匆匆忙忙,卻也真的不虛此行。


當晚八點五分,飛機準時起飛。

從空中鳥瞰燈火輝煌的青島,心裡有些不捨。飛機飛越膠州灣的時候,跨海大橋猶如一條閃亮的玉帶,橫亙在蒼茫的大海上。那“長虹臥波”的絕美景緻,美的令人震撼、心悸,讓人無以言表。


青島——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城

青島,真的是讓我流連忘返了。

我期待著與你再次相遇的日子。

夜雨觀濤於2020年元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