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米飯薦燒豬,佳此三者備。
飽足仍酣醺,眇睨人間世。

——【宋】陳造:《旅館三適》

在飢腸轆轆時,一碗新蒸就的大米飯,配上香噴噴的紅燒肉,想來可抵得上一切的珍饈玉饌。在東亞的許多國家裡,大米是最重要的主食之一。據報道,2019/20年度,全球大米的消費預計達到創紀錄的4.945億噸!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要依靠這一粒粒大米來養活。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大米來自於水稻,水稻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今天我們所種植的水稻,實際上來自於野生稻。從野生稻到馴化稻,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詞的差別,但是實際上,這條路古人走了很遠才到達。

水稻起源的爭論

水稻如此之重要,全世界的相關學者都曾試圖探索它的起源,在這個問題上也曾經存在不同的看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西方學者提出水稻起源於印度的觀點,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前蘇聯的瓦維洛夫。

西方學者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一是因為當時的考古學還不夠發達,能夠借鑑的實物資料很少;二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西方不少語言當中的“水稻”一詞源於印度的梵語;三是因為在印度的確存在很多的野生水稻品種。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今天所種植食用的馴化稻正是從野生稻中而來的。所以在當時出現這樣的觀點也不足為奇,而且它的影響力很大。

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水稻專家丁穎先生提出水稻起源於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看法,但是他同樣沒有考古依據,而是通過分析古代文獻的記載而獲知的。

除此之外,還有水稻起源於泰國或者我國雲南地區的說法。

這些不同的學術觀點,究竟誰對誰錯呢?那自然是要找證據才行。我國古代文獻記載:於是神農乃

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燥溼、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在傳說當中,神農氏馴化了多種糧食作物。且不論神農氏十分真實存在,我們假定他存在,那麼推算出來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可是在泰國和印度,據說發現了7000年前的水稻遺存,所以依靠文獻記載顯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出口仍然在考古學。

玉蟾巖的發現

在上一篇當中,我們著重介紹了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其實除了陶器,玉蟾巖遺址為解決水稻的起源問題也貢獻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材料。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玉蟾巖遺址水稻遺存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在玉蟾巖遺址中發現了多粒水稻遺存。在發掘者張文緒先生1995年11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

我輕輕一敲,奇蹟出現了,因為土塊中嵌著的竟然是一顆穀粒化石。由於埋藏於黃白鈣質膠層中,稻殼因鈣化而呈灰黃色。我還是忍不住地激動得大叫一聲,大家一看,又是觀察,又是照相。

在2004年12月1日的日記中他又寫道:

還是下午4點鐘左右,在1995年出現陶片和古水稻粒不遠的地方,又漂洗除了一粒碳化稻。大家高興得不得了,覺得是上天保佑我們在離開的最後一天,最後一課,又找到一粒水稻,而且這粒埋藏得非常深,也就說年代更為久遠,具體年份,需要經過監測才能夠知道。

顯然,這些都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所獲得的珍貴的水稻遺存。可能有人有疑問了,水稻是有機物,如何能夠長久保存呢?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確實,有機物的遺存很難保存。但是當水稻變成無機物就可以了。怎麼變呢?很簡單,就是火燒。

我們想象一個場景:

讓時間回到1萬年前,夕陽西下,暮色漸起,玉蟾巖洞穴裡的先民開始烹煮晚餐。他們在火上架起了陶罐,燒開了水,並抓起一把稻穀放入罐子裡,一個不小心,有幾粒掉了出來,掉在了火堆裡。很快,稻粒被火燒成了炭,又恰好被灰掩埋了起來。

這些碳化的水稻,就是這樣保存到今天的。雖然已經成為了無機物,但外形仍可辨認,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炭,所以非常適合做碳十四的檢測。

經過科技檢測,考古學家發現玉蟾巖遺址裡的這些水稻,距今也有1萬年了!

當然,水稻既包含馴化稻,也包含野生稻。所以,植物考古學家們又仔細觀察分析這些水稻的外觀,發現其中一部分為野生的,也就是先民們從野外採集回來的,而另一些則具有了明顯的人工馴化特徵,屬於從野生稻向栽培稻演變的狀態,將其命名為“玉蟾巖古栽培稻

”。

從栽培到大量種植

除了玉蟾巖,在江西萬年的仙人洞遺址、吊桶環遺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遺址也發現了距今1萬年左右的馴化水稻遺存,足以證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水稻的地方

在人類發展史上,馴化植物的重要性甚至要比馴化動物、發明火藥、發明蒸汽機都要重要,因為從這個時刻開始,人類真正開始了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從這個時刻開始,人類逐漸擺脫了採集狩獵食不果腹的艱難;從這個時刻開始,人類走向定居,開始創造更偉大的文明。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河姆渡遺址出土水稻遺存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從玉蟾巖等遺址發現的最早的馴化水稻,到普遍種植水稻,這中間還有很漫長的一個階段。多長呢?大約有四五千年之久。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到了距今7000-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時期,水稻的種植已經有了相當的量,可是採集狩獵仍然沒有被取代。而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時代,就可以真正說“稻花香裡說豐年”了。良渚之所以能夠成為文明,水稻實在功不可沒。在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水稻同樣功不可沒。


粒粒皆辛苦——水稻起源於何地?考古學家告訴你


參考文獻:

趙志軍:《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新認識》

秦嶺:《水稻起源與發展的考古學研究》

劉許生:《史上最早水稻發掘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