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常保立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 ) 賞春芳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陳平(中央美術學院) 夢底家山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張谷旻(中國美術學院) 塞罕壩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葉軍(湖北美術學院) 水靜雲動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常保立:

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科研創作處、教務處、中國畫學院承辦的“丹青語境——2017全國高等藝術院校青綠、重彩山水畫教學研討會暨創作作品展”日前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全國20多所美術院校的師生作品,整體反映了當下中國美術院校青綠、重彩山水畫教學和創作的現狀。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常保立在接受收藏週刊專訪時稱:“當代畫家要談擔當,只能自己多讀書。”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當今中國畫家的社會擔當體現在哪裡?

在古代中國,用“丹青”指代繪畫,可見色彩在繪畫中的重要地位。翻開美術史,歷代的青綠山水畫名家名作貫穿其中:隋展子虔的《遊春圖》,唐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明皇幸蜀圖》,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等,還有跨越千年的敦煌壁畫中的青綠山水畫。色彩理論方面,早在六朝,謝赫“六法”中就把“隨類賦彩”列為其一,宗炳提出了“以色貌色”,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系統討論繪畫色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北宋以降,文人畫興起,代表“南宗”的文人水墨畫一路高歌,而被認為“北宗”代表的青綠山水畫卻相對冷落,影響至今。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其著作《美學散步》曾寫道:“‘色彩的音樂’在中國畫久已衰落……中國畫此後的道路不但須恢復我國傳統用筆線紋之美及其偉大的表現力,尤當傾心注目於彩色流韻的真景,創造濃麗清新的色相世界。”

宗白華先生的倡議似乎在今天仍然奏效,對中國繪畫今不如古評價一直此起彼伏,但倘若真承認這一點,那今天的創作意義何在?當今中國畫家的社會擔當又體現在哪裡?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終身聘用專家、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常保立先生數十年來對古代繪畫有深刻的研究,在展覽現場,他接受收藏週刊記者專訪時,對以上的疑問進行了探討。

對話常保立

有擔當的畫都可以叫士夫畫

沒有真正的文人畫

收藏週刊:不少人說,中國現代青綠山水畫不如古代,那當下創作的意義何在?

常保立:中國古代叫“圖”,不叫畫。古代的圖是有擔當的,歷代“左圖右史”用以紀綱人倫。一些重要事件,就通過圖文來記載,比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記錄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這跟當下的創作不同,當下是畫家創作的個人觀念行為,古代則更多是國家行為。

收藏週刊:這麼看,文人畫應該是抒發個人情趣的了?

常保立:在我看來,沒有真正的文人畫,倒是有“士夫畫”。今人說的“文人畫”,是借用了蘇東坡和董其昌的隻言片語。很多人喜歡把古畫分為工匠畫、文人畫,其實這些概念在古代並不存在。家國天下,士夫為國家是有擔當的,有擔當的畫都可以叫士夫畫,考取功名就做官,就是仕,沒考取,有的則成高士。因此,文人畫是今人賦予的概念。正如,古代並不存在書法家,書法是為文章服務的,圖畫是為國家重要紀典,“紀綱人倫,顯明君文”服務的,宋代以後,書畫才從“左圖右史”的功用中逐漸獨立出來,也不再以教化人倫為主,而是追求純粹的筆墨。漸漸,繪畫內容已經不重要了,筆墨開始被重視。

往往越是專業的畫家,

越容易進入技術化

收藏週刊:但不以記錄事件為主的作品也不少,比如《溪山行旅圖》。

常保立:對,從宋以後,開始有了這個變化,北宋的繪畫還有著一些皇家的紀綱行為,顯示著官府政文的需要情況,比如南宋的一幅《嶽武穆》岳飛的像,又或者北宋《宋徽宗畫像》,還是有紀綱人倫的成分。後來則出現一些不怎麼強調內容的畫,而是側重筆墨,比如一根線條、一個點畫,這時候的繪畫就不再看畫面中的故事,不看三皇五帝,不看節婦烈女,而是看筆畫,筆畫怎麼度人?看筆畫中的“用筆”就可以了,不再是明裡的讓你看故事內容了,山澗一個房子、幾棵樹,山水畫開始由用筆組成,什麼叫“用筆”?筆畫本身的欣賞價值被抽離了出來,就是單以筆畫就足以讓觀者感動,通過用筆來度化人倫的效果又叫“筆墨”,那什麼樣的筆墨可以度化人倫?畫家就要讀書、要走路(遊歷)、要閱人(思考),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後成就自家山水。

比如看徐渭的墨葡萄、八大的荷花小鳥,都是簡簡幾筆,有什麼感人呢?看筆畫。看筆畫的穿透力。這裡的穿透力就取決於他成長的經歷,他讀的書,他的思維,自覺不自覺一定通過筆畫體現出來。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這對欣賞者也有要求,要求他們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而是要從文化的角度去體會而成為“真賞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往往越是專業的畫家,越容易進入技術化,不容易感人,畫得再好,也就是技術上讓人佩服,要感人則必須是“以心對心”,畫者以無我擔當產生出真品而使後學真賞入心,幾近是瘋痴的狀態,入心,一輩子揮之不去的。

吳冠中是現代人,

在他那裡確實筆墨等於零

收藏週刊:當代中國畫的擔當在哪裡?

常保立:現在提倡“文化自覺”,什麼叫文化?看得到的是文明,看不到但能感覺到的是文化,能夠在背後起作用的,叫文化。古代擔當容易理解,士農工商,很多繪畫者抬筆就代表了百姓,因為他們是通過科舉上去成為朝廷命臣的,來自最基層的農村。但現在有些畫家,畫畫是從自身出發,首先就是考慮如何畫好一張畫,而不是如何通過筆墨去表達一種家國情懷,於是,他們是先有目的,再去畫。一旦有了目的,過程就會被忽視。當代畫家要談擔當,就要多讀書,多讀西學東漸之前的古經典書,那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要多經歷一些事情,強調多走路但並非是多遊山玩水,八大山人一輩子沒有出過江西,照樣是大畫家。

收藏週刊:您說八大的作品單筆墨就能看出內涵,您怎麼看吳冠中曾說的“脫離具體內容,筆墨價值等於零”?

常保立:這屬於認知能力問題,吳冠中是現代人,在他那裡確實筆墨等於零,以他的認知來講我覺得是他沒有錯的。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就是筆墨。什麼叫“筆墨”?一塊石頭扔到水裡,咚!沉下去了,有力量,這就叫筆,激起了浪花,這是神采,所以筆墨就是“力量神采”,投下去的石頭力量有多大,激起的浪花就有多高。

看關山月畫梅花,

那種感覺,特別像廣東音樂

收藏週刊:您怎麼看嶺南畫派?

常保立:嶺南畫派是個非常重要的畫派。從高劍父、高奇峰,到後面的黎雄才、關山月,影響都很大,我從小就看關山月畫梅花,那種感覺,特別像廣東音樂。廣東音樂絲竹管絃的聲音,初聽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漸入,慢慢就覺得有了特別有味道。優遊中蘊含著特別柔和的往古質樸,“南風之薰”北方冬日,從故宮博物院應邀來廣州美術學院講座,我深深感到了廣州人的熱情好客春天般柔和的古風。

簡介

常保立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終身聘用專家、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


當代畫家要談擔當 就要多讀書


聲明 |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開明藝術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開明藝術網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