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7歲小兒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歷史的長河浮浮沉沉,在那些詩文盛行的年代,許許多多的名篇佳作,受益了眾生,驚豔了時光。在中國的古文化中,對聯是必不可少的民間文化,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必然是要貼對聯的,那一張張紅豔豔的“楹聯”,代表著新年伊始的祝福和願望。


上聯“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7歲小兒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對聯的形式多樣化,創作手法也很多,古代文人比拼文采的時候,最喜歡拿對聯比較。這種東西不需要思考太長時間,可以短時間內展示一個人的“實力”。除非是難度很高的對聯,可能會思考久一些。

話說有這麼一個故事,明代文學家蔣燾(tao),從小就非常聰明,據說此人三歲能誦詩,七歲能作對,十里八鄉都知道他的才學,被稱為“神童”。因為天資聰穎,所以父親對他十分喜愛,經常陪他一起通讀經史,過早的培養他的文學素養,並且時常帶在身邊教養,遊歷山水的時候,也可以開闊他的眼界。


上聯“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7歲小兒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有一次,父親帶著7歲的蔣燾,遊歷到一座寺廟,便帶他前去燒香拜佛。父子二人信步走到殿中,看見不遠處有一小僧敲著木魚誦經,樣子莊嚴肅穆、與世無爭,於是父親開口道:“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小小年紀的蔣燾知道父親這是在考問自己,細細思索了一會,抬頭忽見面前的三尊大佛,於是說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父親一聽,對仗工整,意境互通,非常的滿意。


上聯“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7歲小兒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我們看一下這幅對聯為什麼經典,首先上聯有數字“一”,下聯有數字“三”,兩個數字相互對應,“誦”則是口中唸唸有詞的樣子,“坐”是一種行為,兩個字皆有“動”的意思,“詩、詞、佛理”都指一種傳統文學,“獅、象、蓮花”都屬於“生命體”,並且都屬於佛家之人的坐騎,意境非常吻合,相比較上聯來說,多了一份大氣和沉穩。


上聯“一個小僧,誦詩誦詞誦佛理”,7歲小兒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由此可見,蔣燾小小年紀,在文學上便有如此造詣,一方面與父親的教導分不開,一方面也是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怕天生優秀的人,就怕優秀的人比自己還努力。比如“傷仲永”,明明是個很有天賦的孩子,卻因為家人的不重視,沒有及時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後十幾歲的時候便平庸無奇了。所以聰明的人加上後天的努力,一定有大展宏圖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