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死亡的背后,是自由意志对传统教育的呐喊

刚看到《死亡诗社》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一部恐怖片,我怀着忐忑心理看下去,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教育片。

《死亡诗社》电影剧本是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的真实经历改编,影片中的基廷老师角色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作者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影片从1988年11月14日开拍至1989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两月整。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于1989年6月2日在多伦多首映。获得电影奖32次提名,其中14次获奖。

《死亡诗社》:死亡的背后,是自由意志对传统教育的呐喊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一位叫基廷的老师敢于冲破呆板的教育模式,启迪学生遵从内心的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一群学生追寻老师的足迹重建了死亡诗社。他们在山洞里念诗,跳舞,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学生尼尔喜欢演戏剧,但他爸爸竭力反对,最终孩子用自杀的方式得到了灵魂的自由。基廷老师也因为尼尔的自杀而被学校辞退,但是自由意志的种子已经在学生们心中发芽。

自由意志的话题在教育中一直都存在。有无数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在讨论着这个话题,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无声的告白》。就算一直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孩子自由意志的扼杀和灵魂的捆绑,再多的批判也成效甚微。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面一起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老师:应该是“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机器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威尔顿贵族学校,这个学校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并因此成为美国最好大学预备学校。新学期一开学便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沉闷与迂腐。老师们照本宣科,硬生生地扼杀着孩子们的创造力,规矩森严,一切都显得很压抑。这所学校被学生们称为地狱学校。

《死亡诗社》:死亡的背后,是自由意志对传统教育的呐喊

而新来的基廷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觉。他告诉孩子们要抓紧时间,不负青春;他让孩子们撕掉书上死板地诗歌分析,学会自己思考;他使孩子们大声朗读诗歌,感受生命自身的活力。基廷老师像细雨,滋润孩子们自由意志的发芽,打开了长期禁锢孩子思想的牢笼。让孩子们释放生命的活力,学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对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启迪,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生命所热爱的事情。这才是老师真正的意义。这样的老师才能被称为“灵魂工程师”。照本宣科,仅仅是刻板地教授书本上知识的老师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帮孩子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学到了一些的知识而已。教育的意义,老师的作用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新世纪的素质教育都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好教育,老师是重中之重。转变老师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书本的奴隶,这对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家长: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

影片中尼尔的父亲对尼尔来说是个可怕的存在,他希望尼尔成为一名医生,要求尼尔除了学习之外不能干其他事情,不准参加社团,不准演戏剧。在任何开心的时候,只要一提到父亲,尼尔表情就会僵硬,满脸愁容。很显然,这个父亲不是一个好的父亲,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尼尔身上,用自己的牺牲绑架着尼尔,要求孩子必须为自己的牺牲买单,必须得到回报。

《死亡诗社》:死亡的背后,是自由意志对传统教育的呐喊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可怕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存在。有的强迫孩子必须考上清华,有的强迫孩子必须子承父业,皆美其名曰为孩子好,但是从来不关心孩子真正的想法。父母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但是父母也是最需要培训的职业。父母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孩子的一生,所以做好父母至关重要。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要生儿育女?不是想让孩子复制我们的人生,不是强迫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而是我们想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我们未曾接触过的美好。”我觉得这段话非常完美地诠释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参与孩子一段时间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不属于任何其他人,也不受任何人控制或者支配。

父母应该都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平等对待孩子,支持孩子自由追求梦想,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不会把孩子逼上死亡之路。没有自由意志的孩子不过是父母的傀儡,灵魂早已死去。

孩子:勇敢地说出心中所想,追求梦想

影片中的尼尔不止有一次机会可以和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本可以有不一样的结局,但是他都错过了,他没有勇气挑战父亲的权威,认为自己就算和父亲说了想法,父亲也不会改变。是他的胆怯和对父亲的不信任把自己一步步推入深渊。

就如《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用无声地死去的方式向父母告白,她不想活成父母希望她活成的样子。孩子们大可不必采用死亡的方式来摆脱他人的期待,可以大声地说出心中所想,勇敢地追求喜欢的事,因为人生是自己的,不是父母或者其他任何人的。

有的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自己应该回报,对父母唯命是从。想想看孩子产生这种想法可能也正是因为父母从小灌输的结果。而当孩子长大,父母之命和自由意志发生冲突的时候,从小被灌输的“回报”,“听话”的理念将孩子推入更深一步的内心挣扎之中。自由意志越大,“回报”“听话”的理念像橡皮筋一样勒得越紧。

孩子不需要通过对父母唯命是从的方式来回报父母。孩子应该感谢父母给自己生命以及养育之恩,但是不能以牺牲自由意志为代价,甘受控制。要勇敢地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给父母一个机会了解自己。也要相信父母,在孩子对梦想的一再坚持下,能够做出改变。

《死亡诗社》:死亡的背后,是自由意志对传统教育的呐喊

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培养一批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礼物,应该摆脱他人的期待,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