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見聞|谷麥郎創牌記 返鄉後生種藜麥種出大名堂

河北日報記者 許佳奇 高振發 通訊員 段慧宇攝製

返鄉後生種藜麥種出大名堂

——沽源“谷麥郎”創牌記

3月26日,夜裡的一場雨雪讓地處河北張家口壩上的沽源縣氣溫驟降,冷風習習。

在位於白土窯鄉的沽源縣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廠房內,20多名工人正在熱火朝天地加工藜麥。

“這廠子可建好了,要不受疫情影響我們去哪兒打工掙錢啊!”正在車間搬麻袋的白土窯鄉搬遷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永明說,他和媳婦兩人正月初八就來廠裡上班了,每月工資合起來有5700元,一年下來倆人能掙6.8萬多元,全家穩定脫貧了。

“藜麥加工廠常年安置當地貧困勞力就業30餘人,人均年工資收入3萬餘元。”公司總經理向永剛介紹。

今年39歲的向永剛是沽源縣興隆堡村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2003年大學畢業後去北京打工當起了“賣貨郎”,每天給別人賣中央空調、鍋爐配件,一干就是10年。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向永剛結識了藜麥。“藜麥素有‘糧食之母’‘營養黃金’之稱,沽源氣候適宜,如果能在家鄉種植藜麥,帶動鄉親脫貧致富該多好啊。”

懷揣夢想,向永剛2014年回到了家鄉,試種了100畝藜麥,沒想到秋收時有90畝絕產。

不服輸的向永剛找到了有關專家通過土壤採樣化驗找到原因。2015年,他流轉耕地300畝,秋收時藜麥平均畝產300多斤,喜獲豐收。

自產還要自銷。2015年10月,頭腦靈活的向永剛又重操舊業,到北京開起藜麥專賣店。

“線下店幾乎每天都賣一二百單。”銷售火爆促使他又在京東商城、拼多多、天貓等各大電商平臺開了7家網店。年底一算賬,一年淨賺60多萬元。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好多大的客戶要求必須是自己工廠生產的,還要有生產食品許可證手續。”向永剛果斷決策,返鄉創業,建藜麥加工廠。

在縣政府支持下,2018年10月,總投資約680多萬元、擁有日產量30噸生產線的藜麥加工廠建成投產。向永剛註冊了“谷麥郎”商標,由昔日的“賣貨郎”變身“谷麥郎”企業老闆。

向永剛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輻射帶動周邊散戶種植,與農戶簽訂定價回收合同,並以高出市場價1元的價錢收購當地貧困戶的藜麥。

採訪中,56歲的閃電河鄉石頭坑村農民張鳳義來公司交售藜麥。他說,去年種了20畝藜麥,每畝收益1500元;而種莜麥,畝收益才420元。相比之下,每畝藜麥要比莜麥增收1000多元。僅此一項,去年就增收2萬多元。

建起龍頭企業,帶動一項產業。2019年沽源縣藜麥種植面積發展到3萬多畝,帶動4個深度貧困村1200多戶種植藜麥,其中貧困戶550戶,戶均增收6000多元。

“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讓‘谷麥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9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500多萬元,其中線上銷售額佔70%,成為京津冀地區規模最大的藜麥生產加工企業。

“扶一個、帶一片”。在向永剛的帶動下,近3年來,沽源縣已有1000餘人返鄉創業,他們有的開辦農家旅館,有的搞肉雞養殖、蔬菜種植、特色農產品加工等,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生力軍。

(河北日報記者 高振發 劉雅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