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墨”成痴的那些文人雅事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竹简上刻写文字,然后用漆点染,自然还没有墨。两汉时期,毛笔普及,墨也登上历史的舞台。最开始人们用黑石头磨出的粉末混在水中写字。最有名的黑石头叫做“廷安石”。这种“廷安石”或许是煤块一类的东西。魏晋时期,逐渐开始出现用松烟混合煤块制作出的墨丸。不过,这种墨丸磨出的墨汁比较粗糙。晋朝人多用一种叫做凹心砚的砚台储存墨汁,等待澄清之后使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螺子墨,类似于墨丸。唐朝年间,最流行的是高丽进贡的松烟墨,用多年的老松树的松烟混合麋胶(主原料为麋鹿角)而成。不过,高丽松烟墨进贡数量有限,仅限在宫廷流传。

  经过了两汉隋唐上千年的流传,制墨的技术越来越高超。到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两位顶级的制墨大师,南唐的奚超、奚廷珪父子。奚超、奚廷珪父子虽然沿用松烟制墨的古方,但却能汇聚百家之所长,研制出的墨独步天下。奚墨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锤捣细,据说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奚廷珪造墨技术尤高。所造墨“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世上的墨写出的字隔夜之后必然晦暗,可奚墨写出的字隔夜如新,且墨色清亮乌黑,犹如小孩的眼珠。时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

  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书画,见墨大喜,特赐奚氏父子姓李,以示恩宠。于是,奚墨又称为李墨。

爱“墨”成痴的那些文人雅事

李煜剧照

  南唐灭亡之后,李后主珍藏多年的财宝尽数落入宋太祖手中。宋太祖虽是武将出生,却酷爱读书,对李墨早有闻名。当时李超已经去世,宋太祖遂命李廷珪为特使,负责每年向朝廷进贡一千斤墨。从宋太祖之后宋帝拟写圣旨必用李廷珪墨。在后主时期,民间还有少量的李墨流传。入宋之初,李墨成为贡墨,完全被皇家垄断。只有遇上年节庆典,皇帝一时高兴,偶尔会赏赐给宰臣、学士一枚李墨。真宗时期,李廷珪去世,李墨日渐稀少。宋仁宗年间,一枚李廷珪墨,价格超过万钱(三四千元),甚至出现“黄金可得,李墨不可得”的奇缺景象。

  有一次,宋仁宗赏赐蔡襄和另一个官员各一枚李墨。蔡襄大喜,出殿之后把玩不已,怎么也看不够。一旁的官员却有些闷闷不乐。蔡襄问怎么回事。那位官员说:“官家赏赐给蔡大人的墨是最负盛名的廷珪墨,色彩鲜亮,一看就是新品;可赐给我的却是什么李超墨,根本没有听说过,色彩又晦暗不堪,定是陈年旧货。”说完,那位官员连连叹息。

爱“墨”成痴的那些文人雅事

宋仁宗剧照

  蔡襄听了,两眼放光,就提议交换。那位官员还不大好意思,连连说蔡襄吃亏了。到了岔路,两人要分开走了。蔡襄实在压不住心中的喜悦,对那位官员长揖到地,说:“大人不知道李超乃是李廷珪的父亲吗?蔡襄谢谢您了!”原来,那位官员根本不懂墨。茶叶讲究越新越好,可墨却讲究越古越好。李廷珪墨民间已经价比黄金,李超墨更是绝世珍品,有行无价。

  神宗朝有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叫做彭几,此人游学京城十余年。中年时,父亲写信让彭几回家。彭几就骑着毛驴带着一个布口袋回家了。亲友听说久别故乡的彭几回来了,纷纷前来问候。看到彭几背着一个布口袋,很好奇里面有什么。彭几很神秘,不许亲友碰他的口袋。亲友们就说:“口袋里面必定是金银珠宝。彭郎游学十年,虽然没有得到官爵,若能够使得父母妻子脱离冻饿,也很不错。口袋中有什么宝贝,快点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彭几听到众人的夸奖,不禁喜上眉梢,嘴角都咧上天了。彭几说:“我如今富可敌国,尔等可擦亮眼睛来看。”等到打开布口袋一看,里面是李廷珪墨一枚,文与可(宋代名画家)墨竹图一幅,欧阳修《新五代史》原稿一本。亲友一看,全都笑倒。


爱“墨”成痴的那些文人雅事

苏轼剧照

  在百姓看来,彭几带回的三样东西,都是不值钱的小玩意;在文人雅士看来,那三样东西都是世上奇珍,千金不易。

有一个官员叫做石昌言,比彭几更热衷搜集古墨,但凡听闻亲友间有名墨,必定千方百计讨取。若是人家不给,就算是偷窃,也要弄到手。可是到手之后,石昌言并不用这些墨来写字,只是把他们供在书案上,每天抚摸一遍,便很开心很满足。苏轼和石昌言交情不错,曾经嘲笑石昌言:“子不磨墨.墨将磨子!”多年之后,石昌言去世,苏轼为石昌言题写墓志铭,不禁慨叹:“今昌言墓木拱矣.而墨故无恙?”可是,苏轼本人对收藏古墨也很痴迷。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写道:“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吾有佳墨七十枚.而犹取不已.不近愚耶!”苏轼用魏晋典故,感叹人生在世,不知道能够穿几双鞋子呢?如今苏轼已经收藏了七十多枚名墨,可是每当听闻有好墨,依然心动不已。一生豁达洒脱的苏轼,也嘲笑自己爱墨成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