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麥基教授的《故事》這本書無論是劇本創作還是非敘事寫作,都是無法繞開的第一高山。但可惜的是,這本書很少有人能從頭到尾的通讀一遍。

  • 一來,是因為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書
  • 二是,因為大部分作者都自負自己講故事的能力,無需這本書的加持。

不過,當你潛下心來,細細的把這本書通讀了一遍後,你會發現了一些過往不曾留意的蛛絲馬跡。

下面,我們來一起啃啃這本書,看看是否能從中找到一些我們需要的解答。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01

什麼樣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

故事創作者多半是因為自己胸中湧動的某種強烈的表達慾望而開始自己的故事之旅,但並非每一個有故事的人都能講述出好故事。因為故事和其他學科一樣,有其固有的原理,所謂學科門檻,但這些原理並非顯而易見的,如數學、物理學原理一般,而是隱藏在人性中的規律,是多變的,又是不變的。

——羅伯特·麥基《故事》

書裡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

只有一個原則:

好故事探討普遍性的人生體驗,發掘共通的情感。觀眾通過故事發現自我,體驗人性的光芒,並以全新的方式去感受生活、宣洩情感。

注意:宣洩情感。

請特別記住這個提醒。

聽故事的人需要從你這裡獲得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種能夠淋漓盡致宣洩出去的情感。故事就是建立通感的過程,通感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豐富人性的維度,體驗他人的人生,宣洩不曾宣洩的情感。

所以,創作者必須對人性有獨到的見解,並用故事技巧引導觀眾的情緒,使之暢快宣洩。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這就引出另外一個話題:講故事要有對象感——沒有觀眾,故事就沒有意義。

創作者必須尊重觀眾,任何輕慢觀眾的行為,都會使故事變得糟糕。

  • 那麼,我們該如何尊重我們的觀眾呢?

嚴格來說,消費者購買任何產品都帶著一個固定的預期,他們想知道他們購買的是什麼,並且在打開包裝盒以後,必須要發現裡面的東西符合他們的預期,或者高於預期,他們才能產生滿意的感覺。如果低於預期值,消費者就會對產品嗤之以鼻,拒絕再次購買。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任何商家都不可能用有限的生產力去抗衡無窮的慾望。

所以,商家在售賣產品時,都會用廣告的方式引導消費者進入一個固定的預期範圍,以此穩定消費者的預期值。

在電影界,這種方法叫做“定位觀眾”

所謂定位觀眾是指:我們不想讓人們茫然無知的來看影片,不知道該期待些什麼,迫使我們不得不利用前二十分鐘的銀幕時間來為他們提供線索,將其引導向必要的故事心態,我們要讓他們在落座之後便聚精會神的表現出一種我們意欲滿足的熱切口味。

適當的宣傳固然佔了“定位觀眾”的很大一部分功勞。但最重要的,是故事講述者在創作之初就必須先將觀眾定位好。最有效的定位辦法,是把作品類型化。類型化的過程,是要按照規矩辦事。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 類型決定著故事結構。

各類型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結構模型。有些模型可塑性很強,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有些模型則複雜而嚴密,不容創作者更改,否則,就會打破觀眾預期,成為爛片。

如犯罪類影片必須有一個罪犯和一個偵探。喜劇類影片在結尾處必須做到沒有人受到傷害,跨越這一界限,則變成喜劇的次類型,黑色喜劇。

偉大的故事創作者,一定精通他所創作的故事類型及其常規結構。這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帶著鐐銬跳舞。創作限制的原理講求在一個障礙圈內獲得自由,天才就像肌肉一樣,如果沒有阻力,它就會萎縮。

類型常規是講故事的人的“詩歌”韻律系統。它並不沒有抑制創造力,而是激發靈感。

沒錯,尊重類型,是一條規矩。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02

講故事,就是一場紀律嚴明的軍事演習

讓我們看看,在這場演習中,規則和限制到底多重要。邁向一個好故事的第一步,就是創造出一個小小的,可知的世界。

我們嚮往無限的宇宙,卻對其知之甚少。我們厭倦了家庭的瑣碎,原因是因為我們對其瞭解至深。

這就是限制的魔力。你所創作的世界越小,你對其瞭解的就越全面。

一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的世界,會把創作者的大腦拉成一紙薄片,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流於表面和膚淺,創作者的知識會被這個偌大的世界稀釋,提供給創作者的選擇也就越少。

  • 稍有創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創作就是選擇。

反諷在於,世界越大,看似選擇很多,但你所熟悉的選擇卻少得可憐,於是你會向過往看過的小說、電影尋求幫助,從這些作品中剽竊想法、演繹對白,重炒文學的殘羹冷炙,端上桌的必然會是乏味的拼盤。

故事的世界必須小到能夠讓創作者瞭解這個世界的宇宙觀,像上帝瞭解他所創作的世界一樣對其瞭如指掌。要做到,沒有人能對這個世界提出質疑的地步,對每一個問題對答如流。

世界越小,創作者的知識就會越完善,選擇就會越多。創作者就會不斷創造完全新穎的故事,而不是陳詞濫調,讓觀眾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甚至每一個轉折的爛故事。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 爛故事,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創造的世界缺乏瞭解的結果。

在所有故事類型中,科幻類故事的限制是最多的,一旦你限定了科幻世界的範圍,不管它是一座城市還是整個宇宙,你的規則都不能更改,而且你必須對其中的因果規律做出合理的解釋,並然人物嚴格的遵守因果循環。

因為觀眾從看到它的第一眼,就開始對你虛構的宇宙進行一番去偽存真的考察。你一旦違規,觀眾就會覺得你是在違約,甚至欺騙。認為你的作品不合邏輯,不可信,從而拒絕接受。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03

結構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結構

說了半天,故事最重要的東西還沒有出現,人物。

沒有人,故事怎麼講?

即便是你要講述一隻貓的故事,也得把它擬人化吧,看看《動物世界》。

說到人物,書裡又提出一個奇特的觀點“結構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結構”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人就是劍,劍就是人”的劍術至臻境界,但其深層含義與這種對武術的理解一般無二。結構和人物是合一的,也只有達到這種合一的境界,才能讓故事成為故事,否則,故事只能流於一系列事件的串聯,失去其價值觀傳遞的意義。

讓我們來推導一下“結構=人物”這個定理般的公式是如何產生的:

  • 結構是事件的排序
  • 事件是人物的選擇
  • 人物選擇出的事件,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決定了人物被塑造成何等模樣

綜上,結構的核心,是為了塑造人物。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這裡有一個誤區需要解釋

人物不等於人物造型,以及一切觀察可知的因素。

  • 第一層:外貌、年齡、性別、性向、語言風格、動作手勢、職業、氣質等等。
  • 第二層:性格、價值、生活態度、喜惡、小癖好等等

有人會把第二個層面當做人物。

錯。

任何能夠通過日復一日的記錄某人的生活而獲知的關於人性的所有方面,都只是人物塑造,而不是人物。

人物:是人在處於壓力之下所作出的選擇,壓力越大,其選擇便越真實的體現人物的本性。

經濟學裡有一句話:別聽消費者說什麼,要看消費者願意為誰花錢,荷包才是最真實的消費者心態。

人物也是一樣,別看他的長相、職業或者誇誇其談的論調,要看他在追逐慾望時採取的行動,做出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他。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好的故事,就是把人物押在無數道選擇題面前,逼迫他做出選擇,並不斷的把賭注加大,讓人物暴露出人性中最隱秘,甚至連他自己都茫然不知的部分。

只有觀看到這最隱蔽的部分,觀眾才會長出一口氣,心悅誠服的為你的故事鼓掌,對你傳達的價值觀產生思考。

《故事》裡,麥基教授向我們傳授了人物性格揭示的一套絕妙辦法:對照和反襯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不可貌相”

表面特徵下面掩蓋著一個深藏的本性,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根本的辦法。

把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成跟其本性完全相反的人物形象,一直是好萊塢無往而不利的手段。

反面教材是《第一滴血》中的蘭博,一個外表和心內一樣充滿肌肉和殺手本質的形象,人物塑造和性格真相完全融為了一體,這也就是《第一滴血》只拍攝了三部就停止的原因(第四部中除了給觀眾售賣血性的鏡頭和對史泰龍的情懷以外,毫無看點)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正面教材則是《007》中的邦德,光鮮亮麗的花花公子外表下,始終隱藏著一個有思想深度的蘭博,這種睿智的超級英雄對其花花公子人物塑造的反襯與揭露,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愉悅。

於是《007》系列經久不衰,而《第一滴血》則成為我們懷舊的對象。

再次強調這一原則:

人物內心絕不能和他們的外表一模一樣

把這個原則再推進一步: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還在其講述過程中展現人物內在本性中的弧光或者變化,無論變好還是變壞。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 這就是故事最精彩的所在:人物弧光

人物要在他所屬的故事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光,讓我們看到,故事開始時的那個人物,經歷過一番選擇、戰鬥和高潮之後,來到故事結尾時,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

人物在故事中徹頭徹尾的變化,是觀眾孜孜以求看到的故事核心。這種變化傳達出的深層含義,便是創作者要傳遞的價值觀。

  • 人物究竟該在何處停止選擇?

毫無疑問,一定是在影片結束的那一刻。那麼故事結尾意味著什麼?對整個故事又有什麼作用呢?

這個答案要從故事的藝術屬性說起。

故事是時間的藝術,而不是造型的藝術。

故事的堂表兄弟們,不是繪畫、雕塑、建築這些凝固時間的藝術,而是音樂、舞蹈、詩歌,這些在是時間的流逝中完整篇章的藝術。

時間藝術最大的訓誡就是:“最佳時刻必須留在最後”

一部影片的開頭二十分鐘精彩絕倫,結尾的二十分鐘則一團糟,觀眾一定會對他嗤之以鼻,稱其為爛片。可一部開頭二十分鐘不知所言,卻在最後的二十分鐘裡無與倫比的驚豔的影片,一定會讓觀眾拍案叫絕。

這就是故事這門藝術的本性。


羅伯特·麥基《故事》:失敗電影人的救命寶典

故事創作者的心血,百分之七十五需要花在人物深層性格與事件創作安排是上,而這百分之七十五中,必須有百分之七十五用在最後一幕高潮的設計中。

故事的終極事件便是作者的終極任務。

“除非你創造了高潮,否則你便沒有說故事。如果你未能實現這一詩化飛躍,以臻與一個輝煌的絕頂高潮,前面的一切場景、人物、對白和描寫都會淪為一個複雜精妙的打字練習而已。”

總結一下: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美國著名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我們瞭解到,好故事探討普遍性的人生體驗,發掘共通的情感。而要創作一個好故事,必須要尊重故事的原則,也就是說,講故事,是一場紀律嚴明的軍事競賽,最後,我們瞭解到,故事裡的人物是一個故事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好的故事創作者,會把心血放在塑造一個成功的人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