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最後一個貧困縣巧算種養“加減法” 一道關於玉米和養牛的複合運算題

  3月26日,看著窗外飄飛的春雪,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村民蘇志錄跟兒子蘇曉雲坐在火爐前盤算:“這場雪一下,再過上七八天就能下地春耕,今年10畝山坡地全種成青貯玉米,一年下來2頭牛和30只羊就夠吃了。”蘇曉雲一邊答應著父親,一邊起身給棚裡的牛羊飲水。

  西吉是寧夏最後一個脫貧摘帽的縣區。2020年春至塞上,開春的考卷又一次鋪陳在面前。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勞作,一個汗珠子砸下去怎樣才能換來更高的收益?一樣的土地,到底應該種點啥、咋種才科學?年初的謀劃關係到年底考試的結果,關係到農民一年的收成。西吉縣結合當地實際,大刀闊斧調整產業結構,巧算種養“加減法”,今年壓減20萬畝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20萬畝青貯玉米,養牛存欄在2019年40萬頭的基礎上再增加2萬頭。3月26日,記者連續走訪了西吉縣興隆鎮單北村,馬蓮鄉張堡塬村、硝河鄉新莊村,村村都在調整種養結構,向土地要效益,向養殖要收益。

  單北村是個傳統的養牛村,全村536戶,160多戶村民專門養牛,其餘300多戶圍繞養牛產業建立了肉牛販運、銷售、獸藥的產業鏈條。全村共2000多畝土地,過去村裡種植結構單一,一直是籽粒玉米站“C位”、蔬菜馬鈴薯做配角兒,這樣的“種植版圖”維持了多年。最近幾年,隨著養牛規模的擴大,青貯玉米、籽粒玉米、蔬菜的“老三樣”組合形成了3:4:3的格局。村黨支部書記米正清告訴記者:“這幾年,養殖戶明顯感覺牛的草料不夠吃,需要高價去周邊購買,籽粒玉米收益低去年的蔬菜價格也不好,在土地上掙不到錢。”舊的種養殖格局需要推倒重建,今年單北村把青儲玉米種植面積從30%增加到60%,帶動養牛數量增加600頭,以草畜產業為養牛產業提供“後續營養”。

  西吉縣馬蓮鄉張家源村共有6300多畝土地,今年也壓減蔬菜和籽粒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青貯玉米的種植比重,把傳統的芹菜、甘藍改種附加值更高的菜心、圓葉菠菜。硝河鄉新莊村共有1.2萬畝土地,今年全村計劃種植青貯玉米9000畝、苜蓿、高粱等飼草作物1065畝;建設小秋雜糧基地1000畝,糧飼比由原來的9:1調整到目前的1:9,預計帶動養牛數量增加500頭以上,農戶戶均收益增加2000元。(寧夏日報記者 李東梅 李濤 朱立楊)


寧夏最後一個貧困縣巧算種養“加減法” 一道關於玉米和養牛的複合運算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