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有“天子之名”,坐擁天下,為什麼還會被朱棣奪位?

白白說歷史


朱允炆22歲稱帝,他上臺時,朱元璋已將明朝治理得國泰民安,經濟也在逐漸恢復發展。不過朱元璋執政嚴厲,殺戮太多,大臣們都戰戰兢兢,不敢放開手腳行事。而且明朝剛剛開國,朝中的武將很多,對太平年代的治國執政也很不利。建文帝就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他本來就性情寬和,所以就大力提拔文官,重用那些飽讀詩書的儒士,如兵部尚書齊泰就是應天府的鄉試第一,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則是會試第一,翰林侍講方孝孺乃是名儒宋濂的學生,因此建文帝的政權被稱為“秀才朝廷”。文人們做官後,又將《大明律》中比較嚴厲、量刑較重的律法做了修訂,由此形成了比較寬鬆的治國政策。建文帝還進一步減輕了賦稅徭役,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不過儒士們雖然學識淵博,卻缺乏實戰經驗,許多措施都成了紙上談兵。建文帝的改革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他的皇位危機卻悄悄來臨了。

建文帝很快就感覺到這些叔父們的威壓,為了壓制藩王的勢力,他採納了親信黃子澄的建議,決定用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建文帝先從實力較弱的周王、齊王等藩王下手,打算孤立實力最強的朱棣,最後再全力對付他。朱棣早就有稱帝的野心,根本不會坐等建文帝來對付自己的。他一直在暗中積聚力量,修繕兵器,訓練甲兵,伺機起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就打算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他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名,展開了這場爭奪皇權的叔侄大戰。朱棣自稱舉兵為“靖難”,所以史稱“靖難之役”。





徐徐風來


朱允炆性格軟弱,且重文輕武,爺爺大肆殺伐武勳,讓國家的武將折損盡失,致使朱允炆無將可用。

朱允炆抱著仁義不撒手,文臣誇誇其談,急功好利。

建文朝的執政班子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都是紙上談兵。

尤其在靖難之役中的戰略部署,漏洞百出,而朱棣又恰恰是個進攻型的天才統帥。

朱允文還給朱棣送了一道“免死金牌”。婦人之仁面對豺狼一般的朱棣焉能不敗?

而朱棣的班子就厲害了。

朱高熾內勤一把好手,關鍵時刻還守住了北京城。

姚廣孝智謀過人,政治軍事都是把好手。戰略眼光獨到,最後避開濟南打南京的戰略就是他提出的。

張玉與朱能皆不世之將才。

再加上朱棣本人政治軍事也是把好手,能征慣戰,心狠手辣。

綜上,朱允炆雖有天子之名,但是,一句莫傷我皇叔,終於傷了自己。



當代曹植


朱允炆是天子,雖坐擁天下,而且聰明好學,以寬大仁厚為長,但由於性格、實力等原因仍然敗於朱棣,經過分析,主要有3個原因。

一是武將匱乏。本來明初,武將眾多且十分善戰,如徐達、藍玉等,但由於朱元璋怕軟弱的朱標和朱允炆駕馭不了這些武將,就開始逐步消滅這些武將,給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些守城之將。而朱棣被封燕王,一直守著邊境,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還有朱能、張玉等大將。

二是性格弱點。打小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朱允炆非常孝順、恭謹,不擅政治鬥爭,駕馭不了權力,就連選的三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是儒家師傅。本來在削藩時能夠一舉拿下朱棣,但因為不忍而放棄,這點一直被詬病,說朱允炆太過仁慈,愚不可及。

三是經驗尚缺。朱允炆不像其父親朱標,處理過國家大事,又深得父親信任、兄弟順從。朱棣功於心計、城府極深,由於年齡的關係,曾經跟隨明初那幾位超級大將打過仗、流過血,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朱棣並不太受儒家影響,他剛開始拉著寧王一起謀反,在功成之日卻反悔當初許下的承諾,可見朱棣之會玩陰謀,與朱允炆相差十萬八千里。

就是由於各方面原因,朱允炆敗了,給後世之人留下許多懸念。




人生難免糊塗學歷史


三個方面的原因。

1、因為他爺爺給的選的人太差。

建文朝的執政班子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都是紙上談兵。

治國方略和戰略制定的還行,可是到實施就差遠了。

尤其在靖難之役中的戰略部署,漏洞百出,而朱棣又恰恰是個進攻型的天才統帥。

2、朱允文婦人之仁

朱允文還給朱棣送了一道“免死金牌”。婦人之仁面對豺狼一般的朱棣這能不敗。

3、對手太強大

朱棣的班子就厲害了。

朱高熾內勤一把好手,關鍵時刻還守住了北京城。

姚廣孝智謀過人,政治軍事都是把好手。戰略眼光獨到,最後避開濟南打南京的戰略就是他提出的。

張玉、朱能不世之將才。

再加上朱棣本人政治軍事也是好手,能征慣戰,心狠手辣,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他不當皇帝誰當。

綜上允文同志雖既有天子之名,又有天子之實,也難逃皇位被搶的厄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