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2014年,由西泠印社2014年春季拍賣會拍賣的清趙九鼎題字、馬延禧作畫的《蘭花山水》水墨泥金紙本扇頁(二幀)69000元。

馬延禧,字玉子,曹州(今山東曹縣)人,善畫山水。菏澤廣泛流傳的“曹州八景”繪畫即出自馬延禧之手。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曹州知州佟企聖纂修的、現存北京圖書館二十卷刻本《曹州志》第33頁載有郡庠生馬延禧繪畫的“曹州八景”,有圖畫和文字,並配有曹州學正蘇毓眉的評論,這是有關菏澤古“曹州八景”最早、最權威的記錄。

蘇毓眉(1612~1676),字遵由,號竹浦,一作字遵山,號信浦,又因其園林之名,得號可園,今山東沾化古城鎮蘇家園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康熙戊申(1668)選授曹州學正。山水畫有倪瓚風,能詩歌,著有《可園集》、《嘯竹居詩草》、《鹿場草》、《乞齋草》等詩集。《濟南府志》、《清畫家詩史》、《武定府志》、《沾化縣誌》有傳。

蘇毓眉就任曹州學正時,曹州學界早聞其大名,且“固已心服之”。毓眉到任後,“與人和易”,“善事上官”,因而同事者“歡然無間,久久益欽悅”。縣內“凡政有所不通,事有所難已”,必來諮詢毓眉。而毓眉則“泛應之,無不意滿”。任職期間,縣內“修學宮、輯州志、課諸童子”等大事,全依賴毓眉。至於前來請求詩詞畫作者,“日踵相接”,而毓眉則有求必應,樂之不疲。清康熙十三年(1674)蘇毓眉與佟企聖編纂《曹州志》。曹州以盛產牡丹聞名。牡丹盛開時,毓眉遍歷各園圃,一一品名,並著《曹南牡丹譜》傳世。卒於官,曾捐學田6畝,發展曹州當地教育。

馬延禧,菏澤市曹縣人,善畫山水,蘇毓眉對馬延禧作畫的“曹州八景”給予很高評價。有文雲:馬生延禧,號玉子,書法逼真荊浩(五代後梁著名畫家),所寫“曹州八景”,筆意精到真為,林粲傳神,按圖披閱覺名蹟勝概恍見尺幅,誠所謂寫生手也,昔曹縣令陳龍嵋贈以詩云:“馬玉子學洪穀子,二子間五百年而神似,穀子能為渴墨皴,玉子兼著枯筆使,且吾聞子之為高論、為奇文,每每賤歐蘇法左史,故其為畫亦類此,但見兔起鶻落,筆力矯決機鋒駛。”嗟乎,今之為畫者,苟能若是已矣,而又何必盡如慱陸陸處士,始稱一筆能為朝雲走,一筆能寫暮雲止,讀此詩知龍嵋公真賞鑑家矣。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馬延禧與“曹州八景”


附:曹州八景

清邱煙柳

猶是古清邱,殘陽幾樹秋?

風鳴疑鼓角,曠野想旌矛。

枝瘦寒煙掛,林疏曉霧收。

高臺留夕陽,短草臥耕牛。"

——明代詩人蘇毓眉

滄桑歷歷此遺邱,望遍垂柳系客愁。

春藹迴風迷近遠,嵐光厃樹任沉浮。

絲穿語燕深深出,青拂行人款款留。

玉敦珠盤俱寂寞,欲憑俯仰識千秋。

——清初何遠

煙水迷茫十里灘,清邱柳色映迥瀾.

淡拖軟翠籠春曉,倒掛斜陽隱暮寒.

鶯燕頻來歌舞地,旌旗曾佛會盟壇.

行人繫馬尋遺蹟,剩有垂楊畫裡看.

——邑舉人王同樞

清邱,俗稱"清邱堌堆",距菏澤市二郎廟鄉通古集村南偏東約二公里(寺西範村東頭).古代是座高大的崗丘,方誌記做"清邱山".《菏澤縣誌》記載:"晉、宋、衛、曹盟於清邱.即此."丘上有清原寺(亦名清邱寺).據說始建於隋朝.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重修.寺院以四大天王廟、十八羅漢與千手佛殿為軸,鐘鼓樓、廂房、廊房等作陪.整個建築格局精巧,是座藝術性很高的建築物.寺院遠近多柳,珠簾絲垂,"朝暮望之,鬱然如煙",故稱"清邱煙柳".

抗日戰爭以前,這座寺院建築基本保留完好,綠林輕煙,景色宜人,多有學生來此春遊.戰爭期間是被楊得志稱為“青邱英傑”王登倫的轄區(青邱區)駐地,後陸續遭受破壞,所剩部分殿堂解放後拆除.僅剩一高臺由於風剝雨蝕、登頂後尚可看到王浩屯鎮的烈士塔。人為破壞,面積逐漸減小,高度也逐漸降低.八、九十年代出土不少陶器、銅器等文物,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菏澤稱市前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和近鄰龍王廟嶺子遺址被列為馬嶺崗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邊還有黃巢廟遺址、八畝臺(竇固堆)遺址、曹固堆遺址、七畝固堆遺址等。


桂陵柿葉

桂林何處是,齊魏已成空。

唯有千林柿,來看十月紅。

恍如霜後柏,疑是晚江楓。

不必垂朱果,翻然葉葉風。

——蘇毓眉沾化人,康熙七年任學政,卒於官,曾捐學田6畝

楓樹流丹柳變黃,

杖藜散步桂陵鄉,

招來野老林間坐,

閒說齊師敗魏王.

——明代王相樞

桂陵在今城東北約5.5公里何樓村.2300年前,齊、魏"桂陵之戰"即在此地.桂陵古貌,南有濟水,北有濮水,溝隘遍佈,地形複雜,林木茂密,適宜伏兵.齊之孫臏誘魏師至此,聚而殲之,生擒龐涓.

明代,此地多植柿樹,大者兩人能合圍.據載,盛時約4.8萬餘株.金秋十月,葉經霜染,恰似楓林.滿山遍野紅果倒掛,似火焰,如燈籠,在碧空金葉映襯下美景如畫。此地屢遭黃水淤積,面目已非,僅堌堆尚存.堌堆屬周遺址,含漢代墓葬,有考古價值。


雙河曉月

雙河分兩岸,夜靜向潺湲.

蚌暈浸寒影,波光散曉煙.

晨星已落落,明月尚娟娟.

漸向天邊沒,猶從水底園.

——清蘇毓眉

據《菏澤縣誌》記載:趙王河雙河口岸邊有一因果寺(原寺在今雙河大橋之西).該寺青磚綠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蔚然清秀.傳說每當陰曆十五之後,晨鐘初動,即可出寺賞月,河水中即呈現出"猶是中秋月,清光分外多","漸向天邊沒,猶從水底園"的妙景.故曰"雙河曉月".又一傳說是:中秋節時,明月中掛,月投影到因果寺南的一口水井中,則現出兩個月影,河水故道今已淤平,記載中的河岸、因果寺、水井等均不復存在。


歷山春雨

欲訪耕耘跡,蒼茫失故山。

野人猶讓畔,春鳥亦知還。

細雨柴荊靜,輕風芻牧間。

悠然懷納鹿,歷試備儲艱。

——清段雲襄

歷山,在今鄄城歷山公社;與菏澤交界處古雷澤湖畔.傳說山側為舜耕處.歷經滄桑,歷山已成隱然一阜,而荒墟也盡為平原.每當春雨蕭蕭,曠野之上青黃悖交交錯其中,猶可使人想見田父讓畔之風.故曰"歷山春雨"。


雷澤秋風

商飆一次至,無地不堪悲.

獨有尋幽處,能深弔古思.

雁回雷夏渚,木落谷林祠.

惆悵龍梭化,鮫人罷釣絲.

——清段雲襄

古雷澤湖在今胡集鄉與鄄城交界處.傳說舜曾捕魚湖上.湖岸有堯陵河慶都靈臺.後來"古祠倒塌,漢碑殘缺,商飆一起,落葉紛下".有些文人悲秋弔古,愴然不禁,故曰"雷澤秋風"。


灉水荷花

禹功何處是,一望無蒹葭。

剩水春來接,新荷夏自花.

色分溪女豔,香入野人家.

薄暮金堤上,行歌憶若耶.

——段雲襄

停車觺水上,十里盡芙蕖。

柳蔭籠沙岸,香風透葛裙。

紅裝臨碧鏡,翠蓋隱游魚。

曲沼環茅屋,荷花蕩里居。

——蘇毓眉

灉水,在今菏澤市城南,大體順古濟水道東流.元末,河道淤塞,自金堤往東"野水相連,瀦於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聞數里".此盛景歷明、清數百年,直到晚清方絕.


華驛歸騎

古驛今寥落,客程自往來.

秋風吹野水,迫照上荒臺.

郊樹行人度,關門暮角哀.

遺徑誰復問,驅馬正氛埃.

——清諸生、邑人段雲襄

元末有人在西城牆內(約在今電影制修廠處)挖掘出一塊"南華驛館"碑,得知在西城外經鳳嘴山閱武臺後有一條通往古南華縣(即離狐縣)的古南華驛道."每夕陽隱堤,返照雉堞,則野樹含煙,池水泛碧,行旅驅馬望門投止,絡繹不絕"(《縣誌》).故曰"華裔歸騎"。


興化晨鐘

野寺尋幽苔徑斜,疏鍾隱隱落天涯。

客中敲墜愁邊月,夢裡撞殘筆上花。

響入雲巖驚宿鶴,音投林杪亂啼鴉。

乘風直達遙空表,喚起天關放日華。

今定陶縣原左山之陽有隋法源寺。寺內石鍾甚古,每當清晨將曙,悠悠鐘聲遙傳數里,聞者足發深省。故曰"興化晨鐘"。

(馬學民)



作者簡介
馬學民,山東師範大學畢業,大學學歷,中共黨員。先後在菏澤市十中、菏澤市實驗中學、菏澤市開發區黨群工作部、黨工委政策研究室、丹陽街道辦事處工作,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主編,菏澤市民俗學會會員,菏澤市儒學研究會、牡丹區作家協會、開發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菏澤市祖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
2012年主持編寫《丹陽志》。2017年出版由菏澤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常健作序、150多萬字的個人新聞作品集《春華秋實》一書。2011年起歷時6年,牽頭髮起主修涉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陝西等23個省、700多個村、30萬人的《開濮曹徐馬氏族譜》。2017年11月份,《在“第三屆中華家譜展評暨文創產品交流大會”上,經全國姓氏家譜專家綜合評審,榮獲“中華好家譜”最佳內容特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